就像德鲁伊用自己的特殊力量保护了大自然,
他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于是有人把他尊称为大德鲁伊,
昨天13:07,
这位大德鲁伊永远离开了我们。
联合国在悼念他,
昨天的《新闻联播》用了将近一分钟来回顾他的一生。
他曾经就读的西南农业大学的无数师生,
自发给他献上了一束花,
他曾经就读的中学里,
已经摆满鲜花,
湖南农大,
将自己的微博头像转为灰色。
和他有过三年一采访约定的主持人,
在昨天的直播里已经泣不成声,
她说很羡慕长沙当地能去亲自送送他的朋友,
因为袁老是个爱热闹的人。
他喜欢大家陪着他。
和他合作了一次的薇娅,
也发了篇情真意切的长文。
而曾经给他剪头16年的理发师曹小平,
至今没办法接受。
民众们,
有人在他去世的湘雅医院门口,
放上了三株水稻⬇️
昨天下午他的灵车从湘雅医院驶出后,
无数长沙人民追着灵车跑,
“袁爷爷一路走好”回荡在整条芙蓉路上⬇️
大家在十字路口自发鸣笛,
表达自己哀思。
灵车驶入了他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研究院,
围观群众已经泣不成声。
昨晚明阳山的殡仪馆外,
已经成为花海⬇️
今天上午来送花的快递小哥,
也会鞠上一躬寄托自己的哀思。
有热心网友发帖问没办法去长沙的网友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自己能一并带去,
对于一个曾经经历过饥饿的民族,
他的伟大已经不用多说。
以下仅以34件小事,
纪念一个除了是“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1)
出身就带着光芒;
1930年,
北京协和医院,
袁兴烈一家迎来第二个孩子,
因为暂时没想好取什么名字,
便直接在出生证明上登记为“袁小孩”,
而给他接生的正是中国妇产科的奠基人,“万婴之母”林巧稚。
(2)
因为妈妈英文很好,
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就能够用英文对话。
1979年就在国际大会上全英文发言,
在自传电影里接受国外采访毫无压力,
虽然自谦是“broken English”,
但接受国际频道采访时,
全程英文依旧对答如流,
给下一代的八字寄语,
是全英文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3)
和湖南的缘分,
最早能到追溯到父亲。
爸爸是毕业中南大学文学系的爱国青年,
(4)
是个运动健将,
在武汉读中学时,
获得过游泳第一名。
游泳习惯从青年时保持到了70岁之前还要每天游泳,
(5)
因为运动能力,
差点成为空军。
(6)
80多岁,
还在坚持每天打排球,
采访时回答,everyday!
(7)
最近两年因为身体原因,
户外运动不方便了,
但室内运动可没闲着。
喜欢下象棋,
总结出了个人经验,
首先得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8)
有固定牌搭子,
没事的时候,
晚上8点会准时打上一小时麻将。
(9)
是个文艺青年,
第一个月工资买了小提琴,
于是留下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照片,
有人说在稻田里拉小提琴,
是自己见过最浪漫的事。
(10)
音乐爱好广泛,
爱舒曼的古典乐,
也爱《红梅花儿开》《我和我的祖国》这些革命歌曲,
同时也喜欢《老鼠爱大米》。
(11)
最爱的诗词,
是教员的《长征》。
(12)
经历过一段谈婚论嫁的初恋,
虽然败在各种现实因素下,
之后还是等了对方足足三年,
直到对方成为母亲,
他才放弃。
(13)
如今的妻子邓哲,
是自己曾经的学生。
两人因为一场篮球赛,
确认了关系。
一牵手,
就再也没有放开过。
(14)
夫人邓哲始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敏感时期他可能有被批斗,
邓哲只有一句:
你去哪儿,
我就跟你去。
杂交水稻实验有可能失败,
她也只有一句,
大不了,我和你一起做回农民。
(15)
现在的他,
是“宠妻狂魔”。
每次从外地回来,
会给邓哲带礼物。
夫人生日,要买项链,
估摸不准对方衣服尺寸,
那就一个尺寸买一件。
(16)
去年他过90岁生日,
第一口生日蛋糕,
是喂给的夫人。
(17)
也有舍不得的时候,
去香港逛街,
被手表价格吓到,
走出商店第一件事情,
是赶快给夫人剥块糖安慰对方。
(18)
自我评价性格:
特长散漫,
爱好自由。
(19)
自我爆料过上下班不打卡。
(20)
拥有一颗自由的灵魂,
年轻时骑单车去试验田,
中年时骑摩托,
后来70多岁,
出于安全考虑,
买了一辆5万左右的赛欧,
于是长沙交警专门为他颁了一个只限于往返试验田的“特殊”驾照。
(21)
虽然已经是解决了全世界吃饭难题的“国宝级”人物,
但他却始终拿自己当个普通人。
有人在长沙某个平民超市遇见过他在选35元一件的衬衫。
(22)
连续16年只去一件固定的街边理发店,
剪最便宜的发型,
却每次离开的时候会给老板塞100块。
(23)
是个美食家,
爱米粉,油炸,最喜欢的水果是猕猴桃⬇️
(24)
如今吃不了火锅了,
但最爱的依旧是在大学时的麻婆豆腐。
(25)
也和我们一样,
加入了“猫奴”队伍。
养了一只猫,
给它取名叫花花⬇️
(26)
有颗童心,
遇到小鸭子,
会忍不住跟它们打招呼。
(27)
格外喜欢小孩。
89岁高龄,
在站着做了半个多小时报告后,
可以婉拒记者采访,
可是听到有学生来找他照相,
立刻主动站起来⬇️
会主动问他们几年级⬇️
一次活动主办方安排学生一个个单独和他合影,
他也没拒绝,
就硬生生站了40分钟,
最后回到休息室,
要靠吸氧来缓解。
90岁还积极参加农大的开学典礼⬇️
(他是农大荣誉校长)
(28)
有颗不服老的心,
将近80岁时接受采访,
自我评价还很年轻,
83岁在他眼里是83岁的青春,
去年接受采访,
自称是90后,
依旧还很handsome!
(29)
有时候会化身梗王,
吐槽“带博士生真是辛苦的很!
要指导他搞试验要修改他的论文,
死脑细胞。”
(30)
但下一秒就明确提出了成为自己学生的要求,
(31)
虽然只给自己买35元的衣服,
却能爽快个人拿出10万快钱奖励做出成绩的博士生⬇️
因为亲自经历过,
他知道在农业这条路上有多艰难。
在几十年前他提出“杂交水稻”的概念时,
被认为是对经典的“反叛和颠覆”,
之后的实验,
是培育多年的幼苗一夜之间被有心人全部连根拔断,
只在水井里抢救到了最后五颗幼苗,
结果是不得不让实验成果推迟三年,
之后为了找实验样本,
辗转云南和越南,
经历过整整三个月睡在操场,
也遇到过百年不遇的大地震,
直到1974年,
才出现希望。
(32)
是个工作狂,
83岁接受采访时还下田,
90岁时获得国家勋章的第二天,
就主动返回湖南家中下田考察,
因为心里惦记着“每天数一穗”。
(33)
可无法抵抗的还是年纪带来的衰老,
也就是在今年3月视察三亚的试验田时,
没注意摔了一跤,
之后就住进了医院。
随后从海南转回长沙治疗。
(34)
从目前网上截图里,
他在去世前问的两件事,
一是水稻好不好,
二是嘱咐照顾他的医护人员要好好吃饭。
在那名热心网友说能带话给袁隆平后,
高赞第一条是,
“每当风吹过华夏大地,我们都会想起您”。
是呀,
您的离开,
并不是消失,
我们随处都与您有一面之缘,
在课本上,
在饭桌上,
在人间里。
最后一句
您曾说过下个目标是亩产达到1200公斤
这个梦
他们继续帮您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