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免费查八字三桓的信息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中国历代大儒》第02章 儒林亚圣 孟子

(前390—前305)

关于免费查八字三桓的信息

孟子,是先秦儒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长期以来,他被人们尊为“亚圣”, 奉为孔子思想的正宗嫡传。无论是宋明理学,还是现代的新儒家,无一不归宗于孟 子。除孔子外,孟子可以说是历代大儒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人物了。

一、生平和时代

关于免费查八字三桓的信息

孟子名轲,[注]据说字子车,[注]是鲁国有名的贵族孟孙氏的后 裔。孟孙同叔 孙、季孙均出身于鲁国公室,是鲁桓公的庶子,史称“三桓”。孟孙氏的嫡系称孟 孙氏,其余支子就改称孟氏。先秦时期,姓、氏为二。如按先秦的标准严格区分姓 和氏的话,孟子当为姬姓、孟氏。

孟子虽系周公旦的后代,祖上曾有过显赫的声势,但孔子在世时就已发现,由 于“陪臣执国命”,“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论语·季氏》)。到战国中期, 历近一个半世纪,孟孙氏罕见史书提及,这种衰微之势就更加明显了。可能正是由 这一原因,孟子的祖上就从鲁国迁到邹国,故司马迁和赵歧都说“孟子,邹人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题辞》)。

孟子大概生于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死于周赧王十年(公元前305年), 终年85岁。[注]他的父母,可信的记载很少。据《春秋演孔图》以及《阙里志》等 说,其父名激,宇公宜;母姓仉(音掌)。

在孟子的早年教育中,孟子之父默默无闻,对他教育有功的主要是他的母亲。 因此,后代广为流传“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注]孟子幼年时甚得母 教,这对他后来一生影响至大。

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孔子之嫡孙子思 的再传弟子。后来人们以“思孟”并称,除了他们思想上的一致外,与这种师承也 是有关的。

孟子学成之后,就开始“周游列国”,以学于诸侯。他游说诸侯的第一站是齐 国,其时约40多岁。他本想通过正在“一鸣惊人”的齐威王施展其“仁政”理想, 但不受齐威王的重用,只是被任为客卿。他听说宋王偃将要推行“王政”,就约在 公元前323年之时离齐赴宋。但宋王偃并不打算接受孟子的主张,孟子只得“远行”, 回到他的家乡邹国。在邹国,邹穆公曾向他请教为政,屋庐子、曹交、然友或向他 问礼,或向他问学。而滕文公断然实行“三年之葬”,就是听从了孟子的指教。

公元前322年,鲁平公即位,用孟子弟子乐正子为政。孟子赶赴鲁国,由于乐正 子的推荐,鲁平公准备乘车去见他。但因嬖人臧仓进谗,说孟子“后丧逾前丧”, 不能算作贤者,于是鲁平公取消了这次会见。孟子在失望之下又只好返回邹国。刚 即位不久的滕文公礼聘孟子至滕,孟子在滕很受滕文公的敬重,他不但带一邦弟子 馆于上宫,而且滕文公还多次向他垂问治国大计。孟子于是系统地推出了他的“仁 政”主张,并教以“小国事大国”之道。这时,农家的许行和陈相兄弟都来到了滕 国。孟子与陈相辩论,用社会分工论、“物之不齐”说驳斥许行之说。大约在公元 前320年,孟子听说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史记·魏世家》),就离滕赴 魏,来到了魏都大梁。

孟子一到魏国,梁惠王就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孟子以“先义后利”、“与民同 乐”、“勿夺农时”、“谨库教之教”、“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 等一系列政见折服了他。可是,第二年梁惠王就死了,未能实行孟子的主张。他的 儿子梁襄王即位,孟子觉得他不像一个有为之君的样子,就失望地离开了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