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月、日、时的命名与历法
先说我国的农历,古代先民观察月亮的圆缺形成月(时间概念的)的概念,大致是12个月——是数的概念,有了数的概念就要命名——人们能叫得出来,听者也能反应出发声者所要反映的内涵,这就是语言和语言实现沟通的本体。在命名的初期曰“困敦、赤奋若、捏体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渊献”。后改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至于发展的过程只能由专家考证了。
名字定下来了,在更长的时间段,发现以月亮历作为历法误差越来越大,这就要校正,即用闰月校正,从而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所形成的季节一致起来。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古代先民就考虑“一日”内更小的时间刻度来细分一天,由此而产生了十二时辰的时间概念。按现在的科技成果,即以子时的中点向子午线两边各跨15°为子时,也就是说北京所在的子午线经度是我们的子午时间分界线,当然安阳、朝歌等古代的首都也符合这个子时区,误差不大,可以忽略。其它的时辰向东每30°一个时辰划分,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反映了什么?其实就是我们与太阳的相对关系。当然由于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的夹角问题,纬度也对处在不同纬度的人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就是风水学。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平面上,对人也是有影响的。
这一节先说到这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