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蒋波
/龙川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大坑口村,始建于明代,明嘉靖年间大修,清光绪四年重修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旧时流传于徽州府的一段民谣。盖因徽州地区山多地少、人口稠密,迫于生计,许多徽州人不得不沿新安江一路而下,去富庶的苏杭谋生。这一“丢”可不轻,“丢”出了徽州人称雄中国商界三百年的光辉历史。
鼎盛时期,徽商坐拥的财富占到全国总资产的比例近六成。他们利用徽州地区丰富的山林资源,加工木材、茶叶、油漆、纸张,又在外地经营盐、铁、布匹、粮食、典当等生意。东达江南淮左,西至云贵关陇,北到幽燕辽东,南在东南亚各国,处处可见徽州人的足迹。
徽商“贾而好儒”,他们不仅善于创造物质财富,在精神财富上更有高人一等的追求。徽州人尤为推崇程朱理学,“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是为写照。物质财富的丰富,带来文化的昌盛。“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徽州社会文化风气浓郁,人才辈出。又因徽州人看重家庭,宗族观念极为强烈,往往会出现“父子丞相,兄弟翰林”的佳事。且不说偌大的徽州府遍地挤满了多少名门望族,单单一个绩溪县,就为天下的胡氏宗亲们贡献了值得一数的贤士名流。
胡姓是绩溪的大族,在绩溪乡间随处可见胡氏祠堂家庙。然而追根溯源,人们就会发现,绩溪的胡氏虽人丁兴旺,却并非一家。按照祖源,绩溪胡氏可以分为四支,分别是龙川胡、明经胡、金紫胡和遵义胡。“四胡”不属一族,各有来源,但都有着悠久的家史、贤才济济、相映生辉。“四胡”又因宗脉纷繁牵扯,以致很多外族人也分不清其中的原原本本。教育家蔡元培在为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作序时,就曾把他误当作“三胡礼学”(金紫胡)的苗裔了。
今天国历君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龙川胡,相继会有明经胡、金紫胡和遵义胡的文章,成为粉丝持续关注。
2013年9月18日,绩溪县大坑口村的进村道路被当地群众挤得水泄不通,他们纷纷来瞻仰一位回乡祭祖的老者。100多年前,这位老人的太祖为生活所迫,远走他乡,去江苏泰州经营茶叶生意;100多年后,这位“锦”字辈的老者荣归故里、祭拜祖先,以示恭谦。他,就是胡锦涛。
大坑口村境内有龙川溪穿流而过,因而古称“龙川”,生活在这里的胡姓人家就被称为“龙川胡”。据《龙川胡氏族谱》记载,东晋太兴元年(318年)敕封散骑常侍兼中领军胡焱随元帝南下,镇守歙州(即徽州)。二十年后,胡焱与当地女子结为连理。婚后出游,胡焱发现龙川之地“东耸龙峰,西峙鸡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登源河)蜿蜒而来,羡其山水清丽,便卜龙川之口荆林里聚族而居”。从此,胡焱的后人们就在此繁衍生息,已有1600多年了。
胡焱的眼力不错,他为子孙后人相中了一块 “风水宝地”。在龙川溪汇入登源河之处,有一口大坑。旧时的阴阳先生说此处“藏龙卧虎”,《庄子》云:“在谷满谷,在坑满坑”,龙川溪中的龙游出坑口,跃入登源河便可遨游天下,干出一番大事业。但是,大坑口村是船的形状,船在大河大海中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船靠港,因此传说胡氏族人又特地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人家守护祠堂。说来也巧,丁姓人家迁来后,代代单传。
/安徽,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
龙川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确实钟灵毓秀,数百年来,龙川胡氏一直是名望响彻四方的大族。元、明、清三代,考中进士的龙川胡氏族人就不下10位;尤其是有明一代,龙川胡氏出了两任尚书——户部尚书胡富和兵部尚书胡宗宪。如今,坐落在村中的13座功名牌坊无不昭示着龙川胡在历史上所享有的无上荣光。“奕世尚书”坊就是其中的佳作,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石坊,正是为纪念胡富、胡宗宪叔侄二人而建。因两人刚好相隔60年荣登金榜,故冠以“奕世”。这座牌坊是四柱三门五楼、南北朝向的抬梁式建筑。主体结构由四根柱子支撑,在柱子的南北两面,各有抱鼓石护座。牌坊顶端有镂空浮雕的龙、狮、鹤、鹿等祥物,是典型的明代徽派石雕精品。中间又有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手书镌刻的“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八个大字,艺术价值极高。
大坑口村的登源河西岸,座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川胡氏宗祠,这座三进七开间的祠堂始建于宋,后经历朝历代胡氏族人的不断整修扩建,至今建筑面积已经超过1000平方米。祠堂内饰雕刻精美,天井、门楼、廊庑、祭堂、寝厅错落有致,梁坊、斗拱、雀替、柱拱、隔栅相映生辉。祠堂前进中间大梁雕刻的“九狮滚球遍地锦”,后方大梁雕刻的“九龙戏珠满天星”技艺高超;正厅三面几十扇落地窗门下截平板花雕的荷池胜景、梅花鹿生态写真栩栩如生,被专家誉为“徽州木雕艺术的典范”。更为奇特的是,500多年的祠堂内部从不见蜘蛛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