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族信奉的八字箴言 东藏八字箴言藏语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藏族迁徙到九龙县的传说

阿期的确

鲁汝,汉族称“呷尔娃”。据鲁汝知名人士王长生讲述:在九龙县的扎日、华丘后山百公里的大小老林之中,有地名为“松都犬”“元根洞”“麻啦摃折”“如枯”“勒迫鸽”的溪沟海子等地。这些地方留有很多房基遗址,至今断垣残壁,枯木苍天,周围还有古老的坟墓。这就是鲁汝的发源地。

由于“鲁汝”以打猎为生,长期生食猎物,受食物过期变质的影响,常遭瘟症和瞎眼病,半数以上的人户全家死光,族人首领也染患了瞎眼病。面临众族存亡局面的首领,为逃避瘟症,被迫带领族人远离家园,寻找一处生存之地。

到了一个名叫大海子山的山顶,突然出现一片大雾;天昏地暗,叫人难分去向,让这群求生的族人绝望,嚎声大哭,乱成一团。首领见此情景,攀天无路,便拔出弓来朝天一箭,箭射到之处定为族人的生死之地。一箭发出后,云雾逐渐散开,不一会儿便晴空万里。“鲁汝”首领派一对壮男随着箭去的方向寻找,一直找到现在的呷尔镇华丘村,发现首领射出的箭插在华丘的中心位置。此地便成了“鲁汝”族人的生存之地。

致徙华丘不过半月,首领的眼睛好了,所有患瘟症和瞎眼病的人也一天天康复。为感谢这片神圣的土地,“鲁汝”特将此地命名为“密珠折”。“密珠折”,汉语意为“眼睛看得见的地方”。从此,“密珠折”成了“鲁汝”死而得生、瞎而复明的神圣之地。

四川藏族信奉的八字箴言 东藏八字箴言藏语

相传,多代以后,族人一代比一代聪明,并终于发展到会看地形,这时,他们才发现“密珠折”地形像一只孔雀,而自己正居住在这只孔雀的背上。所以,今天的“华邱”地名是根据本地的地形而来的;“哈雀”变音为“华丘”,属“鲁汝”“呷尔话”;“哈雀”为坐在大鹏金翅背上的意思。

四川藏族信奉的八字箴言 东藏八字箴言藏语

说呷尔话的鲁汝藏人,叙说自己的历史,大多与当地山川风物息息相关。当地人崇拜的山神均有呷尔话名称,祭祈中离不开祖先“着波”;“着波”意为“野人”,鲁汝或立汝人自称是野人的后代。从湾坝转辗迁到呷尔的胡家,至今在祭祖野人时,往往会有段妙趣横生的神话故事;乃渠长草坪村南家自称是野人的后代,自古便生活在那里,他家捕到猎物时要用血祭祖先,并说是先人靠打猎生活,发展了这个家族。

康熙四十年(1701),明正宣慰使,封有故热土百户,湾坝黄千户,斜卡土百户。当时的大多数权利掌握在呷尔娃手中。

据传,呷尔娃住乃渠乡清明村的兄妹仨,妹妹坐家后叫“茨米”,后演意为今天的清明村,长子叫“拉日”,今为腊日村,幺弟叫“茨日”,今为“七日村”。凡说呷尔话的人,大多数有一定的亲戚关系。

宣统三年(1909),九龙要设县,当时,乃渠呷尔娃不服汉人领导,经常骚扰,当局无可奈何,便请一风水先生推卦,得知要从乃渠著名神山“告开卡”顶上背一块石头埋在公堂大门下,千人踏、万人踩,方可压住。县府果真悄悄派人背石头填在公堂门下。

说呷尔话的九龙藏族,除通用藏文经典外,还使用远古留下的各种咒语经术、法术,并善用“地脚话”唱歌。如《挤奶歌》的歌词:“牛儿,你别挣扎,自从有你以来,祖先就这样教我挤你的奶……”

耳苏,汉族称“西番”。九龙的西番经卷,记述了一支人马从西藏拉萨长途迁徙的经历。经文结尾处有到大河边区乌拉溪乡小偏桥及雅砻江边的记叙。

据有关史料记载:郎达玛被杀后,其后裔逃往各地,各占一方,建立政权。郎达玛的儿子赤德奥松在“堆”建立了“阿里王系”;一个儿子在后藏建立了“亚泽王系”;一个儿子在山南建立了“雅砻觉阿王系”,同时出现了许多小势力集团。据《宋史·吐番传》记载:“其国自衰弱,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点。”这些小势力集团,经常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征战掠夺,大小战争连绵不绝,人民遭受了严重的灾难。

据调查,西番人早在公元七世纪前,因西藏佛教的兴起,苯教信奉者西番人与新兴的佛教势力发生严重的教派分争,导致械斗,被迫大规模长途迁徙。经过三代人的长时间迁移,来到了今天的新都桥。出发时3万多人,到达新都桥后只剩下了1万多人。据说这1万多人,为了各自寻找属自己的安身之地,从这里分成两路,把一白海螺平分为二,一路拿一半,作为他们以后认宗识祖的实物依据。就此一路翻越折多山而下,顺大渡河流域而去;一路往力邱河而下,来到了今九龙县子耳乡万年和三垭地区。

在过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路人都保存着完好的西藏本土生活习俗,并代代相告,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人老归西时,还要按照措布日呷(路票,迁徙来时的路线图),把灵魂送至来时的地方即西藏老家。

定居九龙,因居住安宁,土地肥沃,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人口发展很快,到清朝光绪年间,西番人占据了九龙境内的雅砻江流域和相邻的冕宁、木里的雅砻江河谷的部分地方。由于人丁兴旺,西番文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清朝末年,西番人山寨遭遇了灭顶之灾,瘟疫流行,一个寨子接一个寨子的人死得所剩无几,有的寨子全部死光,只剩下山寨遗址。在九龙的西番人由此锐减了六七成。清康熙四十八年,彝族(什扎)开始迁徙九龙,西番人与彝族称兄道弟,自称“什徒”,形成了历史上的“什徒”“什扎”异族兄弟。

“耳苏”属从西藏迁徙至九龙、冕宁定居的藏族人,距今在九龙县有约960年的历史。居住在今凉山州西昌、越西、甘洛等地的藏族,大多属“牦牛种”。自汉代以后,活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其中“牦牛种”羌族经常被史书所提到。史书中提到的“牦牛羌”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汉源县和西昌地区,即“越西羌”。“牦牛种”向西南迁徙到今天的甘孜州境内。冕宁县与九龙县交界处有一座雪山,至今仍称“牦牛山”,甘孜地区以牦牛命名山河相当广泛,最突出的就是金沙江(藏语中称之为“卓曲”,即“牦牛河”)。关于牦牛的神话传说,在九龙、木里,特别突出的是《麦底岗嘎的传说》,记叙了牦牛与麦地岗嘎山的形成。凡此种种,当然志书不能把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当作“信史”,但其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历史的若干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