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日官方相继宣布计划调离在华生产线”消息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当我们在担心外企是否将会扎堆撤离中国时,印度却一边“沾沾自喜”:
印度北部的北方邦的政府表态,目前已在组建经济团队吸引国际大公司入驻。
印度交通部长尼庭·贾德卡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印度这次吸引了更多投资,就好比“因祸得福”。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印度将划出总面积相当于2个卢森堡的区域,提供给希望搬到印度的制造企业,并且,印度方已经与1000家美国跨国公司接洽。
中国和印度同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者之间的国力较量向来备受世界瞩目,印度更是把中国当成头号竞争对手,也毫不保留地表露出想要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野心。
但后来我们也知道,外企对撤离计划并不积极,目前中国也尚未有外企大规模撤离的现象。
美国–印度商会主席尼莎·比斯瓦尔在接受英媒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印度政府确实将重点放在了吸引供应链企业上面,需要强调的是,现在各项事务仍在评估阶段,不会仓促地作出决定。换言之,“印度吸引大量外资”这件事情八字还没一撇。
同时,独立经济学家卢帕·苏博拉曼雅表示,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都面临严重的现金流和资本限制,他们在决定下一步怎么做之前都会相当谨慎。
这句话的意思在于,在全球经济问题严重的大环境下,重新安置调配整个产业链,印度想要打造成“世界工厂”,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前面提到的“印度将为外企提供2个卢森堡大的区域”,正点出了印度制造业当前所面临的的一大难题——大量土地分散且被私人所有,连拿出大规模工业园区所需要配备的连片地皮都要面对巨大阻力。
再者,印度在供电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服务领域上,也明显落后于其他许多国家,大港口和高速公路、精密的物流系统等等,这些满足国际公司运营遵循的严格交付期限的关键因素,都成为了“硬伤”。
2.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种姓制度在印度已经根深蒂固,其衍生出来的种族、宗教、地域、劳工权益保障等干扰因素对劳动队伍的稳定团结极为不利,一定规模的产业需要有足够规模的劳工队伍,但这个条件印度一时还满足不了。
况且,印度还存在大量知识水平过低的年轻劳动力,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方面更没有优势可言。
3.尚未完全融入全球主要供应链
印度并没有为外企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
印度去年退出了多边贸易协议,使得印度出口商难以在其它国家互免关税的市场中获利,也无法向贸易伙伴提供互惠;
不稳定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不均匀的监管操作,也让跨国公司在印度运营起来感到“麻烦”。
美印商会主席比斯瓦尔也强调说,印度的投资监管条例需要更加稳定,说服更多跨国公司在印度开设基地的机会就越大。
换言之,印度所营造的外资投资环境不够开放、兼容性不够强,尚未能很好地融入全球主要供应链。
至此,许多专家表示,现在印度必须开展广泛的结构性改革,才有可能重塑印度与世界的贸易关系。他们口中“广泛的结构性改革”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制定与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规则等等,涉及范围太广、工程量太大,印度现在就来谈“世界工厂”,真的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