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传盛八字格局宝典 蓝传盛的八字水平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秦州八景简介

天水古称秦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地处长江和黄河

蓝传盛八字格局宝典

两大流域交汇处,是丝绸之路重镇,也是中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天水境内人文景观荟萃,名胜古迹众多。自古以来,有闻名遐迩的麦积烟雨、 净土松涛、仙人送灯、 石门夜月、伏羲卦台、 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诸葛军垒等秦州八景之称。这些经典,反映了古秦州深厚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也展示了天水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美如诗画的奇秀风景,繁若星辰的历史人物,珍贵久远的文化遗存,天水的许多“中国之最”使它在国内外驰名遐迩。天水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被国家和省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有一百六十九处,形成了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交织、奇景竟秀的旅游胜地,以 伏羲文化、 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 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为代表的旅游资源品味高,观赏性强,吸引着国内外向往东方古老文明的万千游人。

天水还是甘川旅游的中转站。沿天水东北行,可到达“ 当陇山之口,扼六盘之险”的陇东重镇平凉。距平凉市区西部15公里的崆峒山,奇峰叠嶂,郁郁葱葱,素称道教第一山,史载黄帝、秦皇、汉武都曾登临此山。如从天水南下,穿陇南,入四川,可直抵举世称奇的“人间仙境”的 九寨沟和富饶的 成都平原。

麦积烟雨滋山秀,净土松涛伴鸟鸣。

伏羲卦台雕像美,玉泉仙洞碧流清。

犹怜古柏南山卧,更喜石门夜月明。

谁解诸葛军垒秘,仙人有奖送宫灯。

1

麦积烟雨/秦州八景

介绍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

蓝传盛八字格局宝典

一七年)时期,今为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区内松竹丛生,山峦迭翠,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秀崛起,古称“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车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赞颂

挺秀危峰不可跻,岧嶤上与白云齐。

西瞻似觉昆仑小,东顾犹嫌华岳低。

万壑堆岚烟漠漠,千峦叠嶂雨霏霏。

能工雕塑八千像,巧匠勾描画更奇。

注: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时期。区内松竹丛生,山峦迭翠,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秀崛起,古称“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山高只有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据史书记载,著名禅僧玄高、昙弘在此讲学,“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仍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阁8座。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2

净土松涛/秦州八景

介绍

净土寺: 位于 仙人崖后川。该寺群山环绕,苍松满谷,

蓝传盛八字格局宝典

山风吹来,松涛阵鸣,人称“净土松涛”,为秦州十景之一。净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迹额联等,也不知失于何地。八十年代以来,净土寺僧众多方筹资,投入近4000万元进行恢复扩建,现已形成一进三禅院的宏大建筑群。近几年,又新开发增建了罗汉堂、藏经阁、景门牌坊等建筑,更增其规模。气势宏伟之景象,远非昔日可比。近年该景点常有“佛光”出现,声名远播海内外。

曼殊寺,亦称净土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与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相邻,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门、曲溪等自然景点共同组成闻名全国的风景名胜区。

曼殊寺历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来,先后以“寄骨寺”、“京都寺”、“净土寺”而演更。岁月沧桑,数经变迁,至九十年代,五台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师于此地矢志建寺,历经艰辛,缘乞八年建起宏伟庄严的曼殊寺。

曼殊净土寺四周群峰相拥、松涛阵阵,形成秦州八景之一——净土松涛。清代进士吴西川有诗赞道:“净土何年寺,松涛泻半空。直从天上落,不与世间同。胜概闻云久,幽寻恨未通。登高望何极,惆怅夕阳红。”

曼殊净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闻名于当地的“十八罗汉拜文殊”的独特景致。每座罗汉峰形似莲花瓣;十八座绿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拥,显示出“绿海宝莲”的天造奇观。 环峰峭岩叠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麦积山,有的像仙人崖,被称誉“方圆奇峰之美,尽收环抱之内.百里景区灵气,皆蕴净土之中。”

峭壁绿树间隐现的日月洞、修行洞,喷虹吐云、气象万千的悬崖凸石形成的天然佛首像,生动逼真,瑞象拥绕,更显奇绝;

药王泉、宽心泉、智慧泉和般若泉,“四大圣泉”清冽甘美;

高大的牌坊楼、清纯碧绿的甘露池;

雄伟的罗汉堂、长寿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蓝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宝殿、金刚殿沿山势而建,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错落有序,一派清肃静穆之境,成为四方游人流连忘返之胜地。

赞颂

旖旎风景胜蓬莱,锦绣山川谁剪裁?

亭榭栖鹰穿夕雾,雕楼飞燕破朝霾。

松涛叠翠诗情现,幽谷衔岚画意来。

惹得天神频下界,游人如织上仙台。

注:净土寺,位于仙人崖后川。该寺群山环绕,苍松满谷,山风吹来,松涛阵鸣,人称“净土松涛”。净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迹额联等,也不知失于何地。八十年代以来,净土寺僧众多方筹资,投入近4000万元进行恢复扩建,现已形成一进三禅院的宏大建筑群。近几年,又新开发增建了罗汉堂、藏经阁、景门牌坊等建筑,更增其规模。气势宏伟之景象,远非昔日可比。近年该景点常有“佛光”出现,声名远播海内外。

3

仙人送灯/秦州八景

介绍

仙人崖景区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风景秀丽;人

蓝传盛八字格局宝典

文景观仅次于麦积山景区,寺观、庙宇、窟龛多建于高耸的峰顶或凸凹的飞崖间。自南北朝以来,历代在这里均有建筑和雕塑造像,遗憾的是多被损毁,遗存甚少。据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团鉴定,这里现存的寺宇是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重新修缮的,部分泥塑为北魏晚期作品。长期以来,这里是释、道、儒三家共存的风景胜地。

仙人崖 。距麦积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组成。翠峰高耸于崖顶,寺观修建于峰顶或飞崖之间,颇有雅趣。三崖,依其方位,名曰东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宝盖峰、献珠峰、东崖峰和西崖峰。六寺为木莲寺、石莲寺、铁莲寺、花莲寺、水莲寺和灵应寺。“五峰”和罗汉沟群峰众相参差罗列,姿态万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称“十八罗汉朝玉帝”。

仙人崖的寺宇总名叫华严寺,到明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把华

蓝传盛八字格局宝典

严寺改名灵应寺,主要是把仙人崖的庙宇,划拨给韩开府(明韩王朱松的府第),变成了韩开府朱家私人家庙了。故一般人把仙人崖和灵应寺往往互称。

“仙人送灯”为秦州十景之一。古时,南崖脚下,依崖修建了燃灯阁,是仙人崖的主建筑之一。每当夏秋深夜,天然磷光与阁中的油灯和烛光浮动辉映,人传是神仙携灯往来,故有“仙人送灯”之说。

仙人崖的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如西崖寺宇是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修缮的,大佛殿内西北角一个小斜梁架,据专家鉴定,是唐代屋架遗品。东崖有罗汉堂一幢,供大佛及十八罗汉,系明代建筑和塑像。南崖燃灯阁虽于清道光年间毁于火灾,但仍残存北魏晚期塑像。石岩洞为明末肃王朱炽宏(韩王朱松第十五代世孙,世袭与肃王)、大剑侠汪士墉、大书法家王了望隐居论道之处。玉皇阁东南侧下的壁岩间,有石窟佛龛,内存唐代壁画。

赞颂

神工峻岭远名扬,鬼斧山丘雅趣彰。

一水分流穿两省,三崖悬壁勒华章。

五峰斗艳千岩秀,六寺争奇四季香。

更喜黄昏明月夜,繁星璀璨耀山乡。

仙人送灯 :与麦积山石窟同属一个风景区,相距大约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组成。翠峰高耸于崖顶,寺观修建于峰顶或飞崖之间,颇有雅趣。古时候南崖脚下依崖修建了燃灯阁,夏秋之夜,天然磷光与阁中的油灯和烛光浮动辉映,传说是神仙携灯往来。所以才有“仙人送灯”之说。这里的庙宇是经过唐、宋、明、清多个朝代建筑和修缮的,在玉皇阁东南侧下的壁岩间,有石窟佛龛,还有保存完好的唐代壁画。经过一千多年风雨的洗礼,颜色依然鲜艳。

4

石门夜月/秦州八景

石门位于天水市 麦积区东南方向50公里的陇南山区。其山壁立千仞,四周峭崖,只

蓝传盛八字格局宝典

有一条小路联接南北两峰,且南北峰之间的聚仙桥下石壁上,有一大方形黑浑圈 ,状若门楣 ,故名石门山。相传有虎豹出没,俗称卧虎台。石门山景色壮美,有小黄山之称。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王母祠、三清殿、无量殿、玉皇殿和钟楼,峰间架通仙桥亭,从石门山脚下五阳观登山,上十八盘,山势蜿蜒,环绕攀登,古雅峥嵘的殿阁台榭掩映于白云翠微之中,景色迷人。中秋夜,皓月仿佛从石门缝中徐徐升起,变幻无穷。石门月夜,意趣盎然,为天水十景之一。

5

南山古柏/秦州八景

介绍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南约2公里的慧音山坳。占地约81

蓝传盛八字格局宝典

64平方米。建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古树参天,又有汉柏唐槐的传说,更有诗人杜甫的游览题咏,因而,自古被列为秦州八景之一,誉名“南山古柏。”

南郭寺因地处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呈中、东、西三院排列,构成古典园林建筑格局,苍松翠柏葱茏成荫,殿宇禅院错落有致,隋唐以来,始终是天水胜迹所在。该寺宋代称“ 妙胜院”,清乾隆十五年敕赐为“护国禅林院”。

南郭寺主体建筑依左中右三院横列于山坳台地之上,一字排开。门前有两株千余年以上树干直径在两米左右的古国槐,恰似两位将军拱卫在寺门前,成为本寺风景线上最大标志。正中有三间垂花牌坊式山门,门楣上高悬着赵朴初榜书“南郭寺”三字,两边横列照壁,其外左右各有3间看楼。进入前院有3间悬山顶天王殿,额檐下榜书清代摹米芾“第一山”匾额。院内左右各有一间小型牌坊门,为东西禅院。东禅院清代被改作杜少陵祠,西禅院至今如故。殿内正面有大肚佛弥勒,左右列四大天王,后有护法韦驮,穿堂而过,副阶横列四檐柱,横额园枋粗壮硕大,有元代遗风。

其上斗拱密布雕梁画栋,庄典不俗。后院正南是一间单檐悬山顶大雄殿,殿内为当代雕塑家孙纪元的仿北魏风格的三世佛。东西配殿东供铜铸地藏,西殿原为鎏金三铜佛,今为玉体观音。大殿院内有一株2600余年以上古柏分作三杈,向南北两面伸去,枝干横斜直压屋顶,十分壮观。树杈中寄生出一小朴叶树,清人为保护古树用青砖筑有一围栏花墙,并以石刻碑支撑树杈,其顶部今已嵌入石木之中。院内西北另有一株卫茅树,能生长在大西北且其树龄有300年之久,实为奇观。再加上东北部那株形似盘龙的龙爪槐,此院之中广集了与近3000年的“南山古柏”相聚为伴的奇木异树,故使它扬名中外。

东院在中门东厢看楼以东,有3间二重檐小牌坊门,原门上榜书“湫池宫”,今改悬当代书法家沙孟海“南郭寺”,原前院为观音殿,中有攒尖顶六角灵湫亭,它就是诗圣杜甫抒写过的“北流泉”。今其亭已拆,仅存其泉供人观赏,并在南端新辟有清初诗人宋琬集二王书法与杜诗合璧之“二妙轩”碑廓,杜甫在南郭寺的石雕坐像及过庭一座,招徕海内外墨客骚人前来凭吊膜拜、作诗吟咏的最佳去处而闻名于世。

在此院西侧沿有一座关帝庙,并附有配殿,亦曾设小山门直通寺外,再西就与清代创建杜少陵祠相连,少陵祠门内榜书忠武将军周务学所写的“满腔孤愤”的榜书。正东殿檐额书霍松林的“史诗堂”柱上有晚清谢威凤的“陇头圆月吟怀朗,蜀道秋风老泪多”(毛选选书)楹联。祠内有晚清杜甫的塑像以供来客瞻仰。

西院在西看楼西亦开一悬山顶垂花柱式小山门,两侧有八字形照壁,院内旧有五间卧佛殿,有释迦牟尼涅盘像与群弟子的宋代塑像,喜笑惊恐各尽其态,生动异常,令人叹为观止,惜毁于五十年代。东西有两庑配殿,殿前为砖造隋代密檐式七级浮图。

赞颂

鳄干苍苍结硬痂,虬枝漫舞鸟喧哗。

新春水暖滋芳木,老树花开显靓华。

仰卧由君随意定,枯荣视雨按时加。

灵湫清澈能照影,陶醉游人众口夸。

注:南郭寺因地处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于南北朝时期。中院有三株“南山古柏”,已存活3000年;东院有一汪清泉,千秋不竭,享有“灵湫”美誉;西院隋塔民国时倾倒,塔基尚存。诗圣杜甫有诗留于此: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6

伏羲卦台/秦州八景

介绍

在天水市区西北15公里的地方,渭河由西而来,在 卦台山和东西

蓝传盛八字格局宝典

峡口的马嘴山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S”形,南北山脉,呈外弓形,若抱若合,整个川地犹如一幅巨型太极图,阴阳的分界就是渭河。这块川地就叫三阳川。渭河南岸有台突出,名曰卦台山。

胡缵宗说:“ 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也有人认为渭水曲折,两岸山坡有三面向阳。清顺治十年重修伏羲庙的《碑记》中说:“ 卦台遇冬雪奇偶,宛钉八卦”。卦台山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伏羲氏画八卦的联系,决非偶然。

赞颂

登高俯瞰美无穷,远古沧桑入眼中。

太极图形诗意美,三阳黔首友情浓。

羲皇遗韵传吾辈,龙马精神贯昊空。

人羡秦州山水秀,欢声笑语遍山冲!

注:远古时代,伏羲在卦台山仰观瞰察,演绎八卦,被华夏民族尊为人文始祖。卦台山又名画卦台,相传为伏羲氏始画八卦的地方,处于三阳川西北端,现辖于北道区渭南乡,卦台山如一巨龙从群峦中探出头来,翠拥庙阁,渭水环流,钟灵毓秀,气象不凡。登临卦台山顶,俯瞰三阳川,人们不难发现,古老的渭河从东向西弯曲成一个“S”形,把椭圆形的三阳川盆地一分为二,画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明胡缵宗《卦台记》云“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

一日之内,三阳殊不同景,颇为灵异。与卦台山隔河相望处,有一龙马洞,洞深泉淙,幽幽泠泠,每逢大雾,云雾封洞,给人以龙马出没之感。卦台山东麓渭河中心,有滩地数处,形似太极图样。滩河交界处,有一大石,宽约丈有五尺,高约丈有八尺,傍实中虚,非圆非方,似柱似笋,宛如龙马真图,又如太极本图。每遇水涨,急流冲石,石隐迹匿,水花漩溅,哗哗作响;水降之际,渭水缓缓,石浮河面,夕阳斜照,五彩光现。这就是著名的分心石奇观。相传龙马负图水中出,与渺渺渭河中分心石太极图交相映衬,伏羲不禁灵机触动,遂于此画八卦。 此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二月十五和五月十三日,被确定为伏羲公祭、庙祭和诞辰庆典之日,并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

7

玉泉仙洞/秦州八景

介绍

玉泉观坐落在天水城北,依中梁山而建,距火车站有2

蓝传盛八字格局宝典

0公里。初称城北寺、崇宁寺、北山寺,后因山上有一碧水盈盈、清甜甘洌的玉泉而得名。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一处曲径幽道萦回、亭台殿阁迤逦的胜地。

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草书四帖,上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质朴豪放,观者无不为之而赞叹。每年旧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庙会,当地人称为“朝观”,时值春早人闲,热闹非凡,组成一幅喜气洋洋的风情民图。玉泉观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建。

玉泉观始建年代不详,从现存“创建玉泉观碑石”得知,最高层建筑老君殿为元大德六年所建。《秦州志》还载,元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爱其美景,遂筑庵修洞,死葬庵中。现在玉泉观还留有梁志通写于元世祖至元丙子年的诗碑:“大道邃庐东自游,风光仿佛象瀛洲。庵前草木春常在,槛外云山不夜秋。鬼泣馗罡三尺剑,神藏天地一芦舟。由来抛却红尘事,勘破浮生只点头。”

玉泉观在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修。它坐北向南,从中轴线起,自下而上的有通仙桥、太阳庙、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皇阁、第一山牌坊、上清宫。两侧有雷祖庙、三官殿、李杜祠、仓颉宫、文殊殿、文昌宫、北斗宫、玉泉亭、静观亭、神仙洞、二公祠、天靖楼、赵孟頫诗碑等。

老君殿是玉泉观上最早最高的建筑,始于元代,修于明代。建在64级台阶之上,取老君64卦之意。老君殿东为文殊殿,西为文昌宫,西南有北斗宫。北斗宫前原有山门牌坊,和天水市飞将巷牌坊、南郭寺牌坊成一条直线,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现在老君殿已毁,只有殿前高大的单檐悬山顶牌坊尚存。

老君殿下方为玉皇阁,是玉泉观现存建筑中最为宏伟的古建筑。它坐

蓝传盛八字格局宝典

落在53级台阶之上,意为纪念明代嘉靖五十三年重建。玉皇阁宫门为三间单檐悬山顶牌坊,当心间檐下八铺作五抄重拱造并计心,二次间为七铺作四抄重拱造并计心,外转柱为绕廊,内柱嵌置门棂,飞檐斗拱,红墙碧瓦,盼顾流光。殿内有轩辕黄帝及金、木二星像,神态肃穆雅静,气质浑脱潇洒,华衣鲜貌,五彩灼灼,大有引人入胜之处。这些雕塑精品,均属现代佳作。

玉皇阁两侧有仓颉宫,宫殿阶前有一六角攒光顶小亭覆盖着的玉泉水井,相传为汉代铁马大仙芦真人所挖,元代梁真人洗目疗疾之处。这口井,水质纯美,清澈见底,长期饮用使人身体健壮,乌发美容;用来洗眼,能明目除疾,消炎止痛,故有“明眼泉”之称。这口井,曾在十年动乱时被填,现已从新挖开,重建小亭,恢复了这口千年古井的原貌。

玉泉井南有神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位真人坐化埋葬之处。据《直隶秦州志》载:“芦真人,为汉代铁马大仙,曾与成纪令观灯广陵,飞腾俄顷,今玉泉观有仙室遗迹。梁志通,山西介休人,号达元子,至元丙子慕道来秦,功成终玉泉观。未移时,在长安灞桥与合客传钥寄徒,旬日,使至,乃知其脱化留迹也,诏封烟霞无为真人。马真人,清代平凉人,号一元道人,自幼出家,顺治十年至玉泉观募化施汤,一日与道友蒲进士辞遂化去。”现神仙洞崖上,翠柏蔽日,盛暑也觉清凉爽人。尤其崖顶露根古柏,根露交织如发辫,俗称辫柏,实为玉泉观一奇观。

神仙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颂草书碑四幢,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流畅明丽,质朴豪放,墨色温润,观者无不为此珍品而赞叹。碑旁还有明嘉靖庚戌按刘仑所镌:“赵松雪书早岁法王右军,后感管夫人言,乃自成一家,而风格不群脍炙人人者,亦不在右军下,其传盛于大江南北。……”的题跋。

神仙洞南侧崖边生长着一株侧柏,高约12米,树围2.60米,树龄约八百年。主干挺拔,悬根露爪,根茎交织,形若女子发辫,历来称为“辫柏”。清代举人、陇上古文大家王权曾赋诗赞云:“就中柏最奇,悬空若凤翥。崖根屈曲盘,千载神呵护。”相传此柏为梁真人亲手交辫根茎后栽植的。故俗称“手植柏”。

1987年全国古树研究人员就辫柏独特的形态被誉为“全国之最”。

静观亭隔涧相望的南岗上,有清代建造的周、托二公祠、天靖楼等建筑。这里楼台祠阁巧妙布置,绿树芳草疏密点缀,整个建筑酷似江南风格的独立院落。院中袅柳怪石寓意春景;萱草月季点缀夏景;秋菊丹枫渲染秋景;腊梅冬花衬托冬景。四时景色,俱具美色。早年的天水文社就设在这里,为学者名流聚会之地。明人胡缵宗有诗赞道:“骖鸾犹记少年游,谷转云回水竹稠。飞华张纲初弭耳,骑龙李白复经邱。桥连瑶汉云边起,殿涌玉泉天上流。即席月华圆更洁,扫霞滴露醉中秋。”晚清天水学者任承允也有诗云:“老杜诗名惟李配,玉泉南畔古祠存。凄然天宝两翁泪,独接国风千载魂。正好题诗盈素壁,何坊寻斧到班门。年年九日登高处,黄菊初开酒正温。”

每年古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庙会。这时春节热闹气氛未衰,人们三五成群,相约朝观。观前小吃云集,炮仗喧天,路上万头簇动,似潮如流;观上红亭金殿,迤逦半山,组成了一幅罕见的人间乐园画面。

赞颂

曲径萦回石道幽,登高放眼景悠悠。

桥通银汉云边卧,井涌甘泉天际流。

仙帝巡山心愈乐,游人朝观意尤稠。

真人坐化英魂在,烛火飘香绕画楼。

注:玉泉观坐落在天水城北,依天靖山而建,初称城北寺、崇宁寺、山寺,后因山上有一碧水盈盈、清甜甘洌的玉泉而得名。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一处曲径幽道萦回、亭台殿阁迤逦的胜地。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草书四帖,上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质朴豪放,观者无不为之而赞叹。每年旧历正月初九,是玉泉观庙会,人称为“朝观”,时值春早人闲,热闹非凡,组成一幅喜气洋洋的风情民图。玉泉观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建。

8

诸葛军垒/秦州八景

介绍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实现光复汉室、统一全国的大

蓝传盛八字格局宝典

业,曾统率蜀国大军,六出祁山,与司马懿统率的曹魏大军在天水展开军事对垒,发生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在天水境内,至今遗留有大量蜀魏战争的遗迹,诸葛军垒就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古迹。

相传蜀军行军打仗时每人身上背着一个“乡土袋”,袋中装着家乡的泥土,到了异乡饮水或吃饭时,在饮食中撤入一小撮家乡的泥土,可防止水土不服。在诸葛大军攻下天水城后,发现这里的水质很好,不用乡土袋中的泥土也没有一个士兵不服水土的。再者,在天水境内将是一场恶战,乡土袋变成累赘。于是,士兵们在天水城东门外,解下身上的“乡土袋”,把袋中的泥土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丈八高的大土墩。

天水城东门外地势开阔平坦,是练兵演阵的理想之地,诸葛亮正好利用了这个土墩。他经常站在高高的土墩上指挥训练军队,整顿军纪,布兵点将。后来,这里成为人们凭吊诸葛亮的胜地,取名为“诸葛军垒”。

“诸葛军垒”为古秦州八景之一,在秦州区城东岷山路南。原为底大顶平的圆锥形土墩,高丈余,墩前有碑亭,碑若房门,广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肃穆幽雅。每当正午,艳阳高照,诸葛军垒上没有投影,当地乡民又称“无影墩”。《天水县志》对此也有明确记载。

历代诗人游客为诸葛军垒写下不少赞美诗章。罗家伦赋诗赞曰:“一树横挡天水关,相传故垒仰攻难。渭河浪卷英雄去,剩有寒云自往还。”

不幸的是,诸葛军垒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遭到破坏。但年长者清晰记得原貌,成都武侯祠保存着四十年前拍摄的“诸葛军垒”的照片。现在,诸葛军垒仅存遗迹,在遗迹处新立石碑。

诸葛军垒在本世纪50年代末遭到破坏,由于原场址太小,2002年天水市政府决定,将诸葛军垒迁至藉河南路园林处花圃进行重建。新建的诸葛军垒公园规划面积为19.5亩,计划修建无影墩、八阵图、诸葛亮雕塑等标志性建筑。

赞颂

无影墩前夕照斜,苍松翠柏隐归鸦。

孔明点将擂金鼓,司马弭兵访县衙。

沙土情随圆缺月,渭河浪涌浓淡霞。

而今谁道征程苦,哪有炊烟哪有家。

注:传说军垒是诸葛亮点兵时蜀军每人手握一把土堆积起来的。又有一种说法是蜀军行军时钻入靴子的沙土积成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蜀军随身携带的预防水土病的盐土堆积而成的。但到底是怎么来的,现在已无人知晓。既然有这样的传说,就必定有一种事实成为故事产生的基础。据《秦州志》记载,诸葛军垒位于城东二里路南,谓下募城。原为高约丈余的圆锥形土墩。墩前存有清乾隆年间碑亭,古柏森森,荫翳蔽日,相传每年农历“六月六”,正午的太阳照在军垒上而四周没有影子,故也被人称为“无影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