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吕梁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现场推进会在临县召开。谁能想到,十年前,当地的教育移民现象曾极为风行,每年中考之后,很多家庭都会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太原、太谷的学校去读书。其间,既包含着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渴望,也折射出对本地教育的失望。为此,近年来,当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实施了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深度改革,彻底解决了“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让曾经风靡一时的教育移民现象成为历史,打了一场漂亮的教育翻身仗。
从望尘莫及到看得见、摸得着,城乡教育均衡的不仅是菜谱
2月21日,开学伊始,位于临县县城的柏树沟学校,七年级68班学生李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面前的午餐,大米饭、土豆炖鸡块、鱼香肉丝、西葫芦炒鸡蛋,在同一时间,距离县城50公里外的偏远山村,丛罗峪学校九年级98班学生刘洋和李钰一样也在享用自己的午餐,他们每天的菜谱都一模一样。
来到临县城庄镇阳宇会村,临县营养餐配送中心就设在这里,每天全县城乡义务教育30000余名师生的饭菜都会以半成品形式从这里配发各个学校。记者在现场看到,15辆GPS监控冷链运输车在院子里整齐排列,办公区域设有原材料检测室、自动化净菜加工车间、肉类加工车间、面食生产车间、恒温冷藏库、智慧物联AI管理系统、学生健康大数据管理系统、食材溯源管理系统,大屏幕上,城乡所有学校的厨房与餐厅尽收眼底。
配送中心经理王朝阳介绍说,目前,他们采取集中采购、统一检测、统一加工、统一配送、分校烹饪的模式,从供、需、管方面三管齐下,将全县城乡学生营养餐打造成真正的营养餐、幸福餐、良心餐、放心餐。
今天,当地农村学校的孩子们不仅享受的饭菜和城里一样,其他各种教育资源也一样都没有落下。
丛罗峪九年制学校校长郭建军对此感同身受,他对记者说:“近年来,在全县学校布局调整中,随着教师交流制度实施,30名优秀教师回流我校,师资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在校舍建设、专室配套、信息化设备等方面,我们与县城学校实现了同步改造与更新,餐厅、操场、宿舍环境都获得极大改善,再加上招生政策不断向乡村学校倾斜,学生留得住、学得好,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成荣保已经在临县白文镇初级中学校担任校长有8个年头,学生人数由当初的105名增加到现在的400余名,成为全县规模较大的单办乡镇初中,2018年,该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作为一所乡镇初中,每年从这里输送到县城高中的学生有不少进入名牌大学就读。
谈起近年来的变化,成荣保深有感触地说:“首先,每年都有优秀的特岗教师分配到我校,学校师资力量与县城学校逐渐缩小。同时,男、女学生公寓楼都配备了卫生间和饮用水设施,环境舒适、整洁,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电教设备,体育、运动器材、电教室、美术室、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创新工作室等一应俱全,以前农村学校对县城学校望尘莫及的,如今都已变成现实。”
普通百姓的福气,再也不用找关系择校择班了
景利花是临县三交镇武家沟村人,她的孩子李梓怡在北门小学二年级1班就读。目前,由于全县城乡学校与学校之间实行了教师交流,所有学校的教师资源得到了均衡分配,家长再也不用忙着去找关系择校择班。
作为这场改革的受益者,景利花由衷地说:“就近入学给我们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现在可以说一出校门就能上学了,学校就在家门口了,这既减轻了我们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负担,也少了路上的很多安全隐患,这样的教育我们真的很放心、很满意!”
马智华是临县一中原392班一位毕业生的家长,他的大儿子中考时,当地初中毕业的优秀学生还有去太原、太谷上高中的热潮。作为家长,他也跟风把大儿子送去太谷二中上高中。三年时间里,除了开学放假要接送孩子外,平时也要时不时去太谷看孩子,开销很大不说,路上往返折腾,自己也被搞得疲惫不堪。财力精力付出很大,但孩子的高考成绩并不好。
二儿子马腾中考那年,临县初中毕业生仍然有去外地上高中的风气,但随着当地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马智华毅然决然选择了临县一中。三年来,孩子在临县一中发展的非常好,家长每天都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最终,孩子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交通大学,今天回想起来,他依然感慨万千:“对普通百姓来说,家门口有了好学校真的是一种福气。”
近年来,为着力破解农村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大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临县通过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传统核编定员框架,取消校际边界限制,以县域整体核编,以学校确定岗位,给教育极大的自主权。改革编制管理制度,改革岗位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职工岗位聘用和合同管理制度,建立交流轮岗机制,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城乡教师有序交流。通过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教师均衡配置等改革措施,今天,临县已经消除了提前组织招生、变相“掐尖”选生源对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冲击影响。
比起漂亮的校舍,文化成为当地教育更高级的体现
临县教科局位于临县城内胜利街120号,办公场所系七十年代前修建的砖混窑洞。室内简陋,设备陈旧,部分办公桌、文件柜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来的。办公室空间狭小、人员拥挤,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有八九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该县投资2.7亿元,新建、改扩建了38所学校,维修改造了80多所学校,投资1400余万元对农村17所寄宿制学校实施了包括食堂、宿舍、浴室、厕所标准化和净化饮水“五个一”建设工程。投资8000多万元为全县所有学校都装备了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图书仪器、生活教学用具,校园实现“六个百分百”全覆盖并与公安联网。孩子们不仅上学环境安全整洁,而且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走进临县高级中学,单从校园建筑而言,时尚大气的外观让很多人都说这所中学不像是临县的学校,对此,临县教科局局长陈国民却对记者说:“其实,比起漂亮的校舍,校园文化才是教育更高级的体现。办学有特色,学校有内涵,离不开文化浸润,而这种特色校园文化则影响着从这里走出的孩子们的一生,改变一个学校的文化,就像改变一个民族的精神一样意义深远。”
漫步校园,记者发现校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面墙、一条路、一句标语、一张照片,均为本校师生自己创作,这种接地气的校园建设成为该校对“高级”一词的诠释,让身边的榜样激励彼此,让师生共同打磨出的校园物质文化润育着师生自己。
2020年,秦泽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三年前,他的中考成绩只有614分,根本不是“掐尖”招生的那一类学生,在临县高级中学的三年淬炼,他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学习成绩,而且具备了“仰望星空”的视野。
谈起自己的母校,秦泽锋深情地说:“母校文化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都有着很深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在‘仰望星空’,视野开阔,身在清华校园,母校的时钟广场、未来广场却经常闪现在我的脑海。我从那里走来,每一步成长都有母校文化的印记,母校的主题升旗仪式、激情跑操、宿舍整理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却让我明白了脚踏实地是一切伟大的根基。”
李泽鹏是临县四中2102班学生,他已不止一次体验了走红毯的感觉,上个学期末,在学校表彰大会上,这个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再次与那些学习成绩拔尖的同学比肩而立,同台领奖,共享荣耀。
谈起自己走红毯的经历,李泽鹏告诉记者:“能上台领奖并不是因为我成绩好,而是因为我在进步,班里有一多半的同学都有机会在他人的掌声中走上红毯。这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上小学时,我的成绩很一般,考好是B,考差是C,为此,我很沮丧。在这里,我的每一次进步都能得到认可与掌声,上个学期的期中考试,我的成绩是4个A、2个B、1个C,到了期末考试,我的成绩是6个A、1个B。一步一步的努力之后,是一次一次的进步,我相信我一定还会进步的!”
基层教师们的动力,荣誉感激发事业心
张旭平是临县林家坪镇初中的一名教师,2022年1月2日,学校放假,因有事去离石,走之前,他特地把学校配发的公交卡装在包里。到达离石客运站后,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看看临县公交卡能否在离石使用。上车后刷了一下卡,公交车上的语音提示:“欢迎乘坐”。一路上,他的心情非常愉悦,身为人民教师的荣誉感油然而生。
2021年,吕梁市委、市政府《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出台以来,临县制定出台了《临县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计划》,并配套出台了十个相关方案。让教师坐公交免费就是其中的一项举措。与此同时,该县聚焦队伍建设强管理,创新绩效管理制度,实行绩效要素分配法,切块到校,由学校统筹发放。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绩效工资总量增加20%,高中教师绩效工资按绩效总量的2.5倍列入财政预算,班主任津贴每月不低于500元,极大地调动了一线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2020年秋季开学,王卫兰从临县实验小学交流到河渠小学,担任二年级二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作为当地集团化办学资源均衡改革的亲历者,她也同时见证了临县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的初步成效。
“不用像以前一样带大班容量的班级,教室不再拥挤,工作量相对减少。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氛围,我把两所学校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后,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上,在新的学校吸收了新的血液,进行了新的碰撞,工作激情也有了新的激发,产生了事业第二春的感觉。从前年开始我和老公作为小学和初中的班主任每月分别增加了500元和700元的班主任费,现在除了正常绩效,还有了增量绩效,这都是对我们一线每一位努力工作教师的肯定。交流到河渠小学的一年多来,作为最基层的一名老师,我感谢这场改革,我也会用最真诚的热情去拥抱伟大的事业。”
人民满意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教科局局长陈国民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他把自己的孩子从太原转回到临县上学,当地很多人都说他是用命干教育的人,对此,陈国民坦言:“越是偏远落后的地区,越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教育率先摆脱了保守与落后,孩子们的未来才能摆脱贫困与闭塞。所以,不合格的教育是让百姓围着教育转,好的教育一定是围着百姓转,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受益,只有让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多起来,才是教育交给人民的最好答卷。”
贾力军 白军君
(责编:candy、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