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俏皮话经典 天津俏皮话经典骂人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扫帚画脸——没眉没眼(陈亮)

扫帚画脸——没眉没眼。形象!你要说修辞的高手,没有比西府俚语的创造者更厉害的了。一个人拿着扫帚画画,支棱八叉的,别说画得像不像,根本画不出眉眼嘛!

没眉没眼在西府方言里有两层引申意思,说事情,是没进展、没前景的意思,相当于“八字没一撇儿”。说人,感情色彩就复杂了,傻?不是。糊涂?不对。不负责任?也不准确。较贴切的意思就是没方法没技巧还死胆大,啥都敢弄,都敢胡弄。扫帚画脸,说的就是没眉没眼的人,说得入木三分。简称,没眉眼。

反过来看,这句歇后语不但形象刻画了“没眉眼”的人,还讲了一个简单道理,怎么做事才能“有眉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分两种,一种是工具,硬件,这个好说,能置办下。另一种是技能,软件,这个难得,得虚着心,下得苦,资质好的话或许能取得。宝鸡市区北边塬上的蟠龙、贾村二镇,自古出巧匠,雕梁画栋,塑神画庙,直到当代,他们古建修复的声名和生意依旧遍及全国。在这些工匠手艺的传承过程中,历经了数代人的继承和发展。榫卯斗拱几上几下,翘角飞檐几高几低,九龙七象几长几短,五脊六兽几大几小,丝毫不能错乱。其中更有高手画工,画关公蚕眉凤眼,不怒自威;画菩萨低眉顺眼,普济众生;画美人柳眉杏眼,风情万种;画奸佞拧眉瞪眼,阴险狡诈;画罗汉长眉细眼,笑看红尘。

为什么有这么多生动的眉眼?是从小跟师傅走南闯北磨炼的技能。学画先临粉本,师傅打好样子,你就跟着描。啥也别问,因为还没资格问。啥时候临到把想问的问题都自己琢磨明白了,才可以问。这时候不是没问题了吗?问啥?那你就想,啥时候想到有啥问题要问的时候,就可以上手给师傅帮忙了。因为前面的问题其实就一个,咋样才能学会画画?答案也只有一个,啥也别问,画就对了。而后面想出来的问题是我咋样才能画好?有这想法了,当然可以上手画画了,因为对自己有要求了嘛。

八字俏皮话经典 天津俏皮话经典骂人

枣核扯板——两三锯(句)(李波)

历史上从来不乏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比如苏秦张仪这样,陈利弊于君王之前;比如孔明这样,战群儒于庙堂之上;比如周武王这样,鼓士气于牧野之郊。

能在历史上留名的讲话,都有一个共同点:演讲者学富五车、志向远大。驾驭其口才的,永远是远大的志向和足以支持其志向的智慧。西府人纯朴,佩服那些有知识、有文化、有见识、有担当的人,同时也对胸无点墨却喜欢表现自我的人嗤之以鼻。所以,对于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西府人用一句形象的歇后语来表达对这类人的看不上:枣核扯板——两三锯(句)。

细读就会发现,这句歇后语表里都有西府味道。

板,说的是将成年的树砍伐后,古时用手锯,如今用电锯锯成薄厚不一的木板。板是西府地区随处可见的东西,可能不起眼,但很重要。做床需要板,盖楼需要板,桌椅板凳大衣柜,无一不是木板制成,就连过去老人去世,用的棺材也都是生前早早选好的板制作而成的。因为生的时候离不开板,死的时候更离不开板,西府人对板的质量就尤为重视。

密度、气味、颜色、纹理、细腻度、笔直程度、是否有瘤,都是断定一块木板是不是上好板材的重要标准。正是因为生活中离不开板,所以对于质地不好的板材,人们往往不怎么喜欢。回到枣核扯板——两三锯(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句歇后语的真实意义。

枣核,小得不能再小,如果真要用枣核扯板,恐怕锯是用不上了,至少也得是在工艺美术大师手里,精雕细琢才能有价值体现。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艺术品可比不上居家过日子的大床板、大衣柜、大凉房。

西府人喜欢的,还是厚实的、笔直的好板子,其实更是实实在在肚子里有东西,手里有两把刷子的厉害人。

实在人不会纸上谈兵,所以不会有长平之败;

实在人不会贪生怕死,所以才会有马革裹尸;

实在人不会骄奢淫逸,所以不会有酒池肉林;

实在人不会斤斤计较,所以才会有虞芮之讼。

西府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实在人,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担当、有抱负的有用之人。

狗掀门帘——全凭嘴(于虹)

狗掀门帘——全凭嘴,比喻一个人能说会道但没有什么真本领。比如,老王这人信不过,狗掀门帘——全凭嘴,真把这件事情交给他,准砸锅。朴实的西府人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靠嘴上功夫的人,终究干不成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明朝刘如孙根据这个历史故事,写了一首诗《湘南杂咏》,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便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纸上谈兵是常胜将军,真刀真枪则一败涂地,害了众人的性命,也赔上了自己。古往今来血的教训说明,嘴上功夫好,实际未必行。

自古以来,人们都讨厌只耍嘴皮子,却没有一点真本事的人。就好比一个只会做酸菜鱼的厨子,非要告诉大家说会做满汉全席,真叫他上手了,他却傻眼了,这就叫自不量力。西府人朴素的意识里认为,“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没有相应的本领,不要承担某项差事,要有自知之明。

《论语·宪问》记载:“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就是,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西汉桓宽的《盐铁论·非鞅》中有云:“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就是说,嘴上说说并不困难,而真正做起来就感到困难。所以贤明的人总是务实而后求其功效,而不是只陈上空文就罢了。

很显然,不仅是现代,即便在古代耍嘴皮子也是会被人鄙视的。西府人的价值观是:少说话,多做事。他们喜欢把事情做好才说出来。

马背钉掌——离蹄(题)太远(王星)

西府人耿直,但说话却不失风趣,就像一句歇后语所讲,“马背钉掌——离蹄(题)太远”,形象生动的俏皮话,告诉人们一个质朴的道理——做人做事都要从实际出发。

你说要钉马掌,从马背上下手是否南辕北辙?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歇后语是老百姓智慧的总结,没有文雅的辞藻,生活中的锅碗瓢盆、牲口劳力,都能变成“主角”,读起来接地气,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当我们遇到复杂的事情时,不能总是一味地固执己见,或无法应对时就束手无策、坐以待毙。要知道,凡事从实际出发,才更靠谱。

八字俏皮话经典 天津俏皮话经典骂人

其实,从实际出发,能让人们少走弯路。时下,不少高校毕业生抱着“非某个行业不可、非某个专业不可”的求职心态,甚至局限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在残酷的竞争中错失良机。就时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要懂得给自己“把脉”,勿要眼高手低,将目光投向自己力所能及的职业,才不会错失良机。

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乌鸦学老鹰去抓羊,结果被羊毛卷住了爪子,最后被牧羊人活活摔死了。当孩子问牧羊人这是一只什么鸟时,牧羊人说:“它是一只不知道自己叫什么的鸟。”其实,这则故事所讲的道理是,这只乌鸦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只是盲目地去仿照老鹰的做法,而这却不适合自身的条件,没有从实际出发,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周围也会有很多在马背上钉马掌的人,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