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八字理气实战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一、

2013年1月,王家卫筹备了10年的电影《一代宗师》上映,虽然票房不高,但真爱粉不少。

几年来,我也就看了20遍吧。

用电影中的话说:“兄弟也算练过几年。”只是说来惭愧,功夫没上身,理论和轶事倒是听了不少。

所以想借电影,聊聊消散在时光深处的武林。

这篇文章中的电影是引子,说的是历史,是武林,是江湖,是人物和世事。

从功夫说起吧。

所谓三大内家拳是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其他还有通背拳、八极拳、咏春拳等等。

各个拳种都有自己的起源和集大成者,他们在晚清民国纷纷走向北上广,招收徒弟推广门派。

和历代开国皇帝一样,徒子徒孙们特别喜欢给祖师爷贴金,类似梦见神仙传授啦、无意找到名人留下的秘籍啦。

比如形意拳。

普遍认可的创始人是姬际可,他是明末清初的反清义军将领,在兵败之后躲到破庙里,意外得到岳飞留下的拳谱。

这肯定是后人讹传的。

姬际可本来就是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将领,一杆大枪玩的出神入化,功夫只能来自家传和军中磨砺。

清朝镇压起义之后,他为了保留火种,不得已把枪术演化为拳术,取名心意六合拳。

正所谓脱枪为拳。

后来,姬际可的传人,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演化为形意拳,就是电影里马三、帐房先生练的刚劲。

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比如八卦掌。

八卦掌的开山祖师是董海川,原本也喜欢武术,练了很多年家传功夫,经过多名师傅指点之后,进行了一场武术的改造升级,取名为八卦掌。

江湖传言:“董海川遇到异人传授。”基本是后人编造的美好童话而已,不能轻易相信。

章子怡演的宫二先生,练的就是八卦掌。

比如太极拳。

原本在河南小范围流传,而陈家沟的人功夫最好,慢慢也就成了太极拳的代言人......对了,当时不叫太极拳。

后来杨露禅慕名而来,苦苦哀求陈家人收为徒弟,经过18年才把这门功夫学到手。

当时的太极拳很厉害。

杨露禅学成以后到北京闯荡,拼命和人比武挣名声,一旦出手必定见红,最终换来“杨无敌”的名头,其绝技是“鸟不飞。”

吴京演的《太极宗师》,说的就是这个事。

所以太极拳基本以杨露禅为标杆人物。

武术界也喜欢讲故事。

能编出完整故事的门派,就是世人认证有明确来路的门派,徒弟也觉得脸上有光,说出去有面子。

由于那时的武者多数没有文化,大部分门派没有故事可讲,于是就缺乏明确来路,只能以集大成者为祖师爷。

这种的代表是咏春和八极。

咏春没有故事,直到李小龙红遍世界之后,学咏春的人才以叶问为祖师。其实咏春在民国时候,嗯,不太重要。

而八极的宗师是李书文,至于拳术来自于哪里,几乎没有人关心。大家只在乎门派厉害与否,祖师有没有名气,将来能不能挣到饭碗。

而很多门派连集大成者都没有,地位又会降一级,只好在历史中打酱油。比如燕青门、螳螂拳、铁砂掌等等。

不论有没有故事,武术的来源是一样的。

它们基本来自于民间武学世家,而民间武学又来自于军队搏杀技能。

追根溯源,武术的本来面目一点都不花哨,基本是简单的力量、速度、反应和肌肉训练。

唯一目的是技击。

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二、

那个年代,练武是一门生意。

“生意”二字绝对没有贬义词。

清朝的商业氛围很浓,不仅有遍布东亚的贸易网络,晋商还在全国各大水陆码头开设票号。商人的货物和白银,经常遭到土匪眼红。

为了保护家业,镖局应运而生。

镖局的业务主要分两部分,一方面要给商业行动保镖,另一方面也要给土豪看家护院。

这些都是刀头上舔血的工作,身上没有真功夫的话,平时996根本扛不住,说不定某次加班还得猝死。

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才有进步的动力。

姬际可的徒孙戴龙邦是开镖局的,为了进行商业垄断,戴家心意拳的宗旨是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

相当于某家垄断市场的公司,拥有几个核心专利,肯定不会轻易送给别人,对不对。

当时人也说:

“只见戴家拳打人,不见戴家人练拳。”

所以那个年代的武术相当于大学专业,学的好可以找工作养家糊口,甚至融资创业,类似现代的计算机、金融。

晚清以来,内有各地土匪横行,外有洋人打秋风,让京城和各地的王公贵族也没有安全感,纷纷请武术宗师保家护院。

于是,市场需求进一步刺激武术产业的发展。

李洛能不知用什么办法,把戴家的核心专利学到手,改名形意拳后教出八大弟子,投身于火热的保镖事业中。

八卦掌宗师董海川,也在睿王府中当差。

进入民国以后,还有八极霍殿阁做溥仪的保镖、李书文做袁世凯的练兵教官,宗师们进入编制吃着皇粮,前途无量。

看到了吧,晚清的武林是一门成规模的产业,既能赚钱也有前程,金钱的魅力吸引无数人加入其中。

而占据产业上游的武林宗师,由于有钱有势,则会受到吃瓜群众的追捧,又给予武者人格尊重。

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很熟悉。

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而且武术产业的传承是有体系的,武者以师门为组织,宗师招收弟子的门槛也很高,可谓严进严出。

《逝去的武林》中记载:

形意宗师唐维禄本是农民,到天津找李存义拜师,但是李存义不收。他就自愿给李存义打长工,一直做了9年杂役,才得到李存义的认可。

尚云祥年轻时求李存义指点,李存义只教了劈、崩拳的基本功,直到12年后看尚云祥练的不错,李存义才正式开始教。

其他武者没有如此严酷,大概也差不多。

成规模的产业、受尊重的人格、严格的教学标准......是成就晚清民国武林的三大法宝。

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不妨把武林带入现在的互联网产业。

形意、八卦、太极相当于BAT,八极、通背相当于TMD,各门派的武者相当于各大公司的程序员。

最底层的武者为了升职加薪而努力练拳,中层的师傅以武艺为根基,谋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最上层的宗师则和达官显贵谈笑风生。

《一代宗师》中的宫保森能量很大。

合并了形意和八卦门,接了李存义的班执掌中华武士会,又和李仁潮先生策划五虎下江南,都是在这座金楼谈定的。

仔细想想,游走在张作霖、溥仪、日本和国民政府之间的宫老爷子,能不厉害么。

或许,他就是当时的行业偶像。

如果说当时的武者不能实战,不如说BAT的程序员不会写代码,蛮扯淡的一件事。

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三、

晚清处在大时代的转折点,人物和行业,最终都要服从于国运。

马三:“宁可一思进,莫再一思停。”

这是拳理,也是老爷子教他做人的道理。

马三说的“停”是二声,到宫二口中就成为四声,和进字是一个发音。于是宫二就像开足马力的发动机,在火车站把停顿的马三打败。

马三并没有理解其中的道理。

他练的形意拳讲究硬打硬进,打倒还嫌慢,犹如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丝毫不容许犹豫和迟钝。

正是简洁明了的形意拳,在晚清民国大放异彩,正如李存义所说:“形意拳只杀敌,不表演。”

八国联军侵华,李存义率弟子自备干粮,赶赴战场做自干五。他们使用冷兵器击杀落单的洋兵,赢得“单刀李”的美名。

单刀杀敌再多,终究也处于弱势。

宗师空有一腔热血,奈何无用武之地。

而金楼中的三姐和宫二都练八卦掌,讲究偏门抢攻,动不动就有打眼撩阴的狠辣招数,武林称之为“贼八卦。”

要说起来,宫保森算是董海川的徒孙。

董海川的得意弟子是尹福和程廷华。尹福艺成后在京城北面教拳,弟子多是王公贵族子弟,而宫保森的原型是宫宝田,师从尹福。

1897年,27岁的宫宝田奉诏入宫,任光绪皇帝的四品带刀侍卫,两宫西狩时护卫得力,回来后获得黄马褂的赏赐。

所以剧中他能在东北立足。

程廷华在城南教拳,弟子多是贫民子弟,他在城中开眼镜店为生,算是当时的高科技生意。

同样是八国联军侵华,程廷华留在北京。

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多武林宗师没有对时代的感知,也不能对洋枪洋炮的威力感同身受。

八国联军在京城烧杀抢掠时,程廷华单人单刀,在四合院的房顶上游走,看到洋兵就跳下去砍死。

刀和枪并没有可比性,一旦数杆洋枪对准房顶的程廷华,功夫再高的宗师也只能饮恨而亡。

悲哉壮哉。

程廷华的死给武林极大冲击,宗师们不得不面对灵魂拷问:“面对枪炮,功夫到底有什么用?”

古典武林正在历史进程中走向辉煌。

时代列车却迎头相撞而来。

随着晚清贸易和票号的没落,以及清朝灭亡后王公贵族逃散,依附于其上的武林产业逐渐崩塌。

商业萎靡了、银子不用护送了、也没有太多土豪可以保护了......大批镖局和武者开始失业或者转行。

武林的肉体和精神,都要面临转型。

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四、

时代并没有让武林等太久。

1912年,溥仪退位,民国成立。

孙中山号召国人“强国保种,强民自卫”,北方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武术家一起成立中华武士会,希望推广武术锻炼国民。

广州学生叶云表拜李存义为师。

由于年轻干练,众多宗师推举叶云表为第一任武士会的会长,嗯,叶云表同时是同盟会员。

再加上2年前霍元甲创立的精武体操会,民国初年形成南北两个民间武术团体,各派武者纷纷加入,奔赴各地传授武术。

教学是武林的第一种转型方式。

当然,不是所有武者都加入武士会或者精武会,这两个团体只是规模较大的组织,具有代表性而已。

但这是一种大方向。

保镖护院的武夫,成为拳馆和课堂的老师,不仅可以领薪水,也能和其他同行切磋武技。

1916年,天津南开学校聘请韩慕侠为武术教练,学生中有一个浓眉大眼的南方人,名叫周恩来。

在这个基础上,武林深度参与社会活动。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中央国术馆,各地也建立起省市级国术馆,孙禄堂、杨澄甫、李景林等名家组成强大的教学阵容。

武术已经成为风尚。

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难让众多宗师抛弃门户之见,拿出自己的看家绝学,简化成实用的战场技术之后,全部传授给军队。

劈挂和八极名家马凤图,针对日军的近身格斗术,专门提炼了武术精华,为西北军编写了《白刃战术教程》,具体动作则是“破锋八刀。”

尚云祥受29军军长宋哲元的邀请,以“形意五行刀”教授士兵,这些士兵在喜峰口之战中,杀的日军哭爹喊娘。

除了教拳,武者也积极出任各种职务。

张震饰演的一线天是八极门人,在蒋委员长的蓝衣社工作,专门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

其他的或加入帮会、或进入政府,以一身武艺挣前程。

他们基本不被外人知道。

因为做事的是里子,教拳的是面子。面子留了血,里子得收着,如果收不住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

门里人知道也不会说,几十年来,早已带进棺材里去了。

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五、

武林的第二种转型方式是改变目的。

曾经的武术以杀人为目的,但是时代变了,这一套已经行不通了,杀人是要犯法的。

孙禄堂的思考是以技击和修养为目的。

他先跟随郭云深练习多年形意拳,又跟随程廷华学八卦掌,晚年还坚持学习太极拳,真正的融三家为一炉。

而且孙禄堂的学养很深,谈论文化和哲学的时候,连进士出身的文人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说:

“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故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则能复其本来之性。”

说人话就是:多锻炼,身体好。

李仲轩口述、徐浩峰编撰的《逝去的武林》也记载:

“练成钻拳以后,人的性格会变得沉稳谦和,皮肤质地也会改善,心思也变得缜密。以前的老拳师不识字,可气质高雅,就是因为内家拳不但改造人体,还可以改造心智。”

具体怎么样,咱也不知道。

不过老辈成功者说有用,那大概是有用的,所以孙禄堂想从这方面着手,把三大内家拳改造成可以技击,也可以养性的体育运动。

技击的目的没有变,但是不再谋求杀人,而是内化为追求个人提升。

从1915年起,孙禄堂连续出版《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等著作,完善三大内家拳的理论,又提炼了拳理的哲学,让武术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

从此以后,练武和修养不再冲突。

而且这种武术方式很适合时代需求,可以说民国武林的转型是很成功的。

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六、

民国武林的转型成功,也有难以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武术没有根本性的产业为依托。”

晚清时期,大部分武者可以依托于镖局等产业谋生,可以看成是自力更生的闭环,不愿意从事走镖也没关系,他们的功夫足以谋取社会地位。

进入民国以后,这个产业没有了。

不论到学校或军队执教,只是看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环境,并不是稳定长久的产业。

一旦战争结束,或者亡国灭种的危机消失,武林做为整体性行业,立刻成为镜花水月。

抗日战争结束后,各地国术馆纷纷闭馆,军队经过二战洗礼,飞机大炮也替代大刀长矛。

武者失业了。

冷兵器时代的精华,在工业时代几乎丧失立身之本,才是武林没落的根本性原因。

汇款和物流替代走镖,飞机大炮替代武术,广播体操替代技击,那个武林中的东西还能做什么呢?

武学千年,烟消云散的事多了。

1949年,随着国民政府迁往台湾,一大批宗师也远走海外......蓝衣社的一线天到香港理发,宫二重新做回医生,叶问也不再是培德里的地主。

曾经的三大法宝,如今一个都没有了。

没有自力更生的产业,也就没有受尊重的人格,系统的教学也无人问津,各大门派随着时代变局撕裂成碎片。

新社会的人们都知道,练武不能当饭吃,谁又有心思苦练十几年?

有这时间干什么不好。

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而武术的哲学改造,后来也被套路表演的简化武术替代......技击太危险了,还是套路表演好看。

武林的两方面转型,都被时代的列车抛弃。

所以呢,武林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破碎的,没有系统的,不成规模的,当然也是不能实战的。

《一代宗师》中,叶问刚到香港说:

“无瓦遮头舞龙舞狮,一概不教,跌打正骨内功点穴,一概不会。”

但是曾经的体系没有了,叶问为了吃饭和传艺,只能以8毛一位的价格收一群烂仔为徒。

一线天明明知道,教三江水是糟蹋祖宗的东西,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好歹教一点呗,好歹传一点呗。

宫二更是把64手忘了。

这也是那个年代的宗师困局,明明有一身好功夫,偏偏传不下去,只能以碎片化的形式传给不同的人。

东一拳西一脚,学的人又能学到什么呢?

他们都知道自己的东西有多好,算是见过自己......亲眼目睹时代大变武学没落,也算见过天地......只是身上的东西传不下去,可惜见不到众生了。

《一代宗师》是一个悲剧的故事。

武林也是一个悲剧的行业。

宗师走过历史,苟且在武林的人,大部分是无瓦遮头舞龙舞狮之辈,打架斗狠只为了一个红包而已。

嗯,如今的武林连打架都不会了,那些所谓的大师,正经本事一概不行,却把自己包装的神乎其神。

比如闫芳之流。

都是些神棍而已。

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七、

《一代宗师》的主线脉络是传灯。

宗师们最关心的事,是把一身功夫传下去,其他事都可以为此让步。

宫保森一身功夫,马三得到形意拳的刚劲,宫二得到八卦掌的柔劲,没有一个人是学全活的。

只有保住马三和宫二,一门武功才算齐全。

就算马三投日,也要推出门外不问恩仇,为的就是把功夫传下去。结果心心念念了半辈子,等来的是马三和宫二火并。

形意和八卦都没传下去。

倒是一线天和叶问的运气好,甭管成不成体系,能传一点是一点,只要不烟消云散,说不定能等来复兴的一天。

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行意搏杀精华八字功

叶问很快就看到开花结果。

他的弟子李小龙蜚声国际,也把小众门派咏春发扬光大,实现了叶问的毕生夙愿。

传统武学为什么不能实战?

因为武学的打法、练法、关节都不在一个人身上,而是散落在无数人身上,你想学也学不到。

如果你去拜师学武,很可能他也不会......而有机会学一点的人,可能也只是苦逼社畜,没心情也没精力去学。

武林能做的无非是传一点是一点。

徒弟能做的无非是学一点是一点。

所以你会看到有些老人家在公园免费教拳,戴墨镜的王家卫居然是武学理论丰富的大咖,某些少女的太极拳练的极好。

这些都是火种,是灯。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有灯就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