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年轻时的照片。
→外公在航天基地时用的杯子。每个人的杯子都有自己的代号,是进研究院的顺序,我外公是第99位进八一二研究院的。受访者供图
红色基因
第63期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高二14班 陶若雨 ◎指导老师:丰莎
你,知道一个叫凯山的地方吗?一个地图上永远也找不到的地方,一个铭刻着辉煌和闪光的名字,一个神秘的代号,一个能让几代人都记住的地方。
25岁的外公赴贵州参加创建061航天基地
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国际局势紧张,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党中央和毛主席做出了重要决策:“深挖洞,广积粮”,“要时刻准备打仗”!由此,打响了“三线”建设的指令枪。
自1965年,从北京、上海、沈阳和西安等大城市,几万名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高级知识分子、工人,背负“保密”要求,拖家带口的来到这个保密代号叫凯山的地方——航天061基地(0代表国防工业,6代表航天,1代表第一个导弹基地)。061基地位于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遵义,这是一个建于大山沟里的历史名城,非常适合中央军委选址的八字方针“靠山、分散、隐蔽、进洞”。
我的外公,当年25岁,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响应党中央的号召,1965年从解放军总参通讯部转业到北京航天七机部二院,被派遣到贵州参加创建061航天基地。此心安处是吾乡。外公从此和千万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们一样,下半生就在偏远的西南,投入神圣的航天铸剑事业。从创建初期的设计、施工、建设,几经辗转,最后在061基地812研究所从事情报工作。
我翻着相册里外公的照片,虽是满头白发,眼神却依旧睿智而坚定:我没后悔过!
基地内部就是一个可以自循环运作的小社会
一辆辆从北京南下的绿皮列车,如巨龙般穿越在广袤的大地。渐渐地车速慢了,一个连一个的隧洞,组成一段漫长而单调的旅程。来到这的人都说:人说蜀道难,黔道也不逊。
基地创建初期,前辈们以地为床,以天为被,住帐篷,啃干馒头,饮山泉水,趟过河沟,穿过荆棘,自己开山建“干打垒”(就是一种用石头砌墙,用牛毛毡做屋顶的房子)。最后在一道道山沟里,建起了一排排的红房子,挖出了一个个防空战备洞。
贵州的贫困没有难倒前辈们。1966年,三十五个企事业单位,正式职工三万余人,搬进了这个叫凯山的大山沟里。1970年,061基地建成。由此以后,航天基地的优越性逐渐显现出来。中央对基地支持是绿灯全开,听外婆说,那时候是:好人好马上三线。要人给人,要物给物,每天一辆军用列车满载来自全国各地的各式各样的优质装备,还有当时全国都匮乏的食品、日用品从上海、北京运往基地。
当时基地几乎与外界隔绝,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厂都有编号。红房子里的家属院,连家具配置和日用品都一模一样,并且都有编号。外公所在的科研单位812研究所,当时对外的称号是——凯山263信箱。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061基地内部就是一个可以自循环运作的小社会。除了正常运作的科研机构、军品零配件组装建设企业,还配备了技校、中专、大学、医院等基础生活配套单位,每个单位里面还有子弟学校,幼儿园,商店,食堂,礼堂,浴室,车队……安稳的工作,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丰足的物质分配,弥补了匮乏的条件,令当地人羡慕不已。
航天产品试制成功 外公获奖金100元
凯山的前辈们怀着让祖国复兴与自强的梦想。但是贵州贫瘠,让航天基地的建设遇到重重困难,技术、人才、装备严重缺乏,几经周折,不得不向全国各地寻求援助。在国防科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政府积极响应,从各大企业调配基地建设资源,鼎力相助,前后历经5年的时间,终于让航天部061基地成功运转起来:从1966年基地投产到1970年产出第一批合格的航天产品。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整个基地沸腾了。同年12月,061基地首批航天产品试制成功,并顺利交付。听外婆说,国家为了奖励凯山基地的建设者们,外公他们每人获得了100元人民币的“巨额”奖金。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建设,061基地实行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转移,在确保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完成的同时,研究开发了各类民用产品400多项,生产了冰箱、彩电、民用电池、汽车等民用产品。“城乡路万千,路路有航天”,就是当年响遍大江南北,脍炙人口的航天汽车的广告语。
大院里的人们幸福感爆棚
在当年,贵州的贫穷是全国出了名的,物质匮乏,交通不便,三线职工们的出现使当地的“赶场”形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每逢赶场时,农民和三线职工都出来,把村头巷尾都围个水泄不通,成群结队,看着、挑着、买着……尤其是逢年过节,市场上的鸡鸭鱼肉都是一抢而空。到现在,外婆跟我谈起那时的场景都还眉飞色舞的。最有趣的是,妈妈小时候留着的东西里还有当时的票券,比如:一号券买米,二号券买油,三号券买肉……“航二代”妈妈常常跟我说,尽管当时物质条件有限,但是她的记忆中,大院里的人们,无论大人孩子,都是满满的优越感、自豪感,用现在的话就是:幸福感爆棚!
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们,奋斗同时也在这艰苦的生活里寻找着乐趣。基地里的孩子们享受着与大城市孩子一样舒适优越的生活条件,又过着与农村孩子一样简单、质朴的生活。我的“航二代”妈妈说,她的童年如同世外桃源。她时常会怀念小时候的快乐时光:周末搬着小板凳占位置去看电影,放学上山去捉松鼠,假期下河去抓鱼虾,放学后伴着绚丽的夕阳在大院里嬉闹……每每听得我十分神往。
061基地机关大院已成省级重点文物
1997年是凯山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国际形势紧张,攻关任务艰巨,夏季格外闷热,大院里的人心情也同样焦灼。外公说,凯山人的攻关路从无坦途,但这一年,最终十发十中的捷报频频传来,护送试验队凯旋的空军专机在蓝天下降落,听到部队首长“在100分的试卷上做出120分的成绩”的高度评价,航天人流下的热泪里,饱含着深情、慰藉和骄傲。
2015年8月20日。大漠深处,阳光格外刺眼,砂砾依旧灼热。一声惊雷,一道青烟,一条弧线……伴随着最后一发“试验成功”的喜讯,戈壁滩上一片欢腾。这一年,抗战胜利70周年,061基地建设50周年,基地刚刚更名为“航天十院”。新型号试验被赋予更多含义,十二发十二中的战绩,令凯山人激动难抑。
061基地已迁离机关大院,这座绿树掩映、红砖砌成的五层苏式建筑,如今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带着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屹立在历史名城遵义市北京路上,留下了散落在大山沟里的几十家工厂,留下了几代人的青春,留下了一串串难以忘怀的回忆。
而我,也曾随着家里航一代、航二代的脚步来到这里。这里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辉煌,红房子褪色后就像一张张黑白照片,透露出岁月的洗礼,还有时间冲刷而留下的痕迹。它质朴中带着不同于其他人的气质,仿佛与我诉说着过往的辉煌。穿堂过去,简单而又整洁的家居成列让我不禁想起当时忙碌的人们。前辈们或许怎么也想不到,当年生活与战斗的地方已经成为了文史保护遗产。
作为航三代的我,会肩负起传承的重任,要让更多后辈们记住你,一个地图上没有留下痕迹的地方——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