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绍显
狮王寺是郏县一座古刹旧寺,位于郏县县城东北十四公里,距安良镇东三公里处。据《郏县地名志》查狮王寺村,原叫杏花村。因寺院的建造之初,香火非常旺盛。当时此寺叫《寿圣寺》,闻名遐迩,因寺院大,香火鼎盛,村随寺院的闻名而改为《狮王寺村》。
狮王寺村有狮东村、狮西村两个村构成,约3700多囗人;狮东姓氏以周、薛、郝、李、张、聂……等多姓为主;狮西多以周、李、聂、张姓氏为主。
寺中主供奉着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因寺山门囗的石双狮雄状威武,并且石狮子时常夜静时分游走四方,驱邪除鬼,救护路人,保佑乡人平安,就把寿圣寺改为《狮王寺》,寓意如此。如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四月初四、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也都是该村的古刹大会。
今年农历四月四日正逢村上的古刹大会;亦闻寺中经有关部们把中殿已经修缮完毕,文殊菩萨的佛像也端座于莲花宝坛之上了,而且“已经开光”。于是我就约上几位好友兴致盎然的前去顶礼膜拜。
沿狮王寺村中心南北大街一直北行至路的尽头,就到了寺院的山门前。狮王寺的山门虽然不够宽大,但古色古香,山门两旁立有两尊石狮。好友介绍说,这对石狮是后来放置的,原来的一对石狮所在的位置并不是这个地方,原来的石狮个头大,距山门也较远。好友李俊峰说,五六年前,原来的石狮尚在,这对石狮与其他山门前的石狮有不同之处在于,这对石狮均置于山门的东侧,而且是一尊面向南,另一尊面向北,相向而立。
几年前,靠近山门、面向南的石狮不知被何人推入到山门前的桥下;有人在桥下还见到过这尊石狮,后来石狮被土埋没,由于土层较厚,已再难见。面向北的石狮五年前硬是被外地人用车拉走了,现已不知去向。据此,被被誉为幻化精灵的这对石狮的离开,在为狮王寺留下莫大的遗憾的同时,也可以侧面见证很多美好的传说,大都是依据人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评判而臆想出来的美好愿景而已。
寺院大门由“铁将军”看守。其钥匙由姓周的信女保管。经说明来意,寺门很快打开了。同来的村民说:除了初一、十五两个日子,平时就不开门!
寺门洞开,满目凄凉——狮王寺文殊殿年久失修,自然损坏严重,屋顶局部坍塌、墙壁倾裂。文殊宝殿,虽然是前年才修缮的,但寺周围蓬蒿藤蔓、野草丛杂就有一人多高。
文殊宝殿内尘埃遍地,连个瞌头烧香干净的拜坛都没有。更别说给文殊菩萨净体更衣了!
举目四望,可见寺内东西两侧的廊房近半数房顶已经坍塌,多数建筑没有木窗,木门也朽蚀严重。中殿东南,可见一大型长方体石雕香炉,香炉奇长,可供十多人同时上香,但两端己损坏。站在香炉前抬头北望,便见气凌霄汉的文殊宝殿,又叫文殊菩萨殿。这就是目前狮王寺中尚存规模最大的殿,由于该殿位于寺院的中央,当地人也称其为“中殿”。文殊宝殿前墙已重砌过,重砌的墙壁由于用的是普通红砖,所以看上去与该殿建筑很不协调。
该殿系砖木结构,虽经风雨侵袭,其飞檐和殿脊已有部分塌落,但其骨架依然挺拔,凌空耸峙的飞檐仍透出不凡的气势。殿内供奉着文殊菩萨神像,殿梁、檩木用木规整,设计构造巧夺天工。让笔者眼前一亮的是,殿内仍保留有很多壁画,这些壁画描绘的多为花草、动物。其壁画数量之多,面积之大,令人惊叹。
有村民说,之前,由于该殿先后被用作教室和教师的办公室,墙壁进行过粉刷,更多的壁画已被泥土覆盖。文殊殿后面的院落杂草丛生,院北的一排建筑已被扒掉,这也是狮王寺最后一排建筑,听好友说:这就是后大殿,原来描梁画栋,气势磅礴别具一格,但在文革中被扒掉了,连殿中的多根画图栋梁、巨檩也被肢解,挪做它用了。后大殿原址的东南方是聚贤堂,也是目前寺院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殿堂之一。与其他殿堂相比,聚贤堂并不高大,但进入堂内,才发现聚贤堂为上下两层楼阁。不过,登至上层的木梯已经不见。令人高兴的是:四周原来坍塌的寺院围墙已经得己修复。没有人可以随意在寺院放牛、羊,割草、砍柴了。
村中有位年逾八旬的郝焕成老人(此人是我孩提时的启蒙老师)说: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
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智慧犀利如剑,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蠢痴;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是山西的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笔者曾游过山西五台山的普寿寺,看过气宇不凡的宏伟寺院。那正是:“山门侵翠岭,佛殿接青云。钟楼与月窟相连,经阁共峰峦对立。香积厨通一泓泉水,众僧寮纳四面烟霞”. 狮王寺 这寺院,史书上也称之: “小五台” 及” 小文殊院”, 历史上曾与山西普寿寺齐名. 现在除看到亟危殿堂外,就是野草藤蒿。连个值事僧都没有。正是:“ 钟楼倒塌, 殿宇崩摧,山门尽长苍苔, 经阁都生碧藓.”我和众乡亲们都为文殊菩萨在此寺院受此不公平待遇感到郁郁不平。
这所寺院到底是什么时间建成的?据《郏县志》(同治. 三年)述:是宋代修建的。但也有说是“唐朝的”! 但据我所知,唐代自开国都不大信佛教。根据《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著476页),“武宗志学神仙,归真乘间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宜尽去之。帝然之,乃澄汰天下僧尼”。 因此本人学识浅陋,不敢武断,实难苟同。
另狮东村民李俊峰和几个狮西村的村民说:“ 此寺和嵩山少林寺是同一时期所建, 同一个师傅同一班工匠盖成的。”虽是道听途说,但此观点却有案可查。
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距现在己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有不少文史资料中称:“在平顶山以北,数狮王寺、香山寺、白雀寺最为古老”。
狮王村的郝焕成老先生说:在解放前,该寺院就成为学堂,他就在此上过学,也在此教过学!现在的寺院地下就埋了不少碑文,特别是十年文革中,连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下诏令敕修寿圣寺,并御笔撰书《重修寿圣寺笔记》,勒石寿碑于寺院。也被埋在泥土之中。
宋代有僧众为了弘扬佛教教义,促使佛教与中原文化融合,同时也为了使佛教世俗化,在僧众的倡议下,在寿圣寺原址上重建了新的寺院,并在寺西侧创建了寿圣寺塔林,以敛藏高僧肉身或舍利。塔林里究竟有多少座塔,现在难以找到记载。郝焕成老师说:他小时候,虽然塔林多数坍塌,但还有三座高塔屹立,他和小伙伴们经常到那里玩耍。这三座塔高近20米,形似少林寺塔林中的塔。这三座塔一直保存到1954年。由于塔林所在的地方被人大量取土烧砖,形成大片的深坑,现已面目全非。
另据我的同族老兄说:宋代重建后的寿圣寺较以前规模更加宏大,寺僧经常举办佛事活动,影响日盛,逐渐恢复了昔日辉煌。但山门外的小桥流水,现在亦不见踪影。我想天旱加上地下水日渐枯萎,村民吃水都是问题。也许小桥早就淡泊在人们的记忆中了吧?
在西厢房的南半部,有一片坍塌的土墙上有几重青石碑被裱在墙上,只能看到几个比较大的“寿圣寺” 的字样,碑文中的字已面目全非,很难辩认出来。有人说应该是明、清时期重修此寺的功德碑。那么康熙帝下诏令敕修寿圣寺,并御笔撰书《重修寿圣寺笔记》,康熙大帝对此寺为何这样重视呢?
据郝焕成老师介绍: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玄烨因思念父亲顺治皇上心切,出京寻找其父时路过此寺时(亦有人说康熙因南巡路经寿圣寺西侧的官道),是时,已是夕阳触山,而且众人饥渴难耐,见偌大一座寺院,便敲门入寺,求住持给予方便,并借宿寺中。之初,康熙并没有亮明自己的身份。住持见来人气宇轩昂,睿智超人,便热情接待,并命寺僧为客人洗尘敬茶,尔后安排斋饭款待康熙。晚饭后,住持便与康熙饮茶谈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国计,小至民生,海阔天空,二人无所不谈。很多时候是康熙有问,住持有答。住持还向康熙介绍了寿圣寺门前两尊青石大狮子年久幻化精灵的故事:石狮子时常夜静时分游走四方,驱邪除鬼,救护路难之人。当地村子上一些胆大的人,常趁夜深人静之时,察其行动,跟踪暗访,见石狮抖身离位,四处游走,巡查各地,见贼赶贼,见鬼驱鬼,救护遇难百姓。据传周围百姓受其救护者甚多。有人还见石狮饿时啃些路边杂草,偶尔也吃庄稼之类以充饥。至鸡鸣时分,石狮便回转归位,人们看上去仍是普通的石狮。
康熙听得津津有味,暗自高兴,意为此乃国家祥瑞之兆。他忙问住持近年石狮是否还能幻化精灵,救助路难之人?住持叹了口气说,人仙有别,各行其道,和谐相处,各得其所也就好了。由于被石狮救护的人大难不死,每至初一、十五,他们都要来叩拜石狮,天长日久,烟熏火燎,竟然把两尊石狮子烧烤得像两尊黑铁狮子。还有一些人,为了一睹石狮幻化精灵的英武雄姿,竟结伙组伴,长夜守候在寿圣寺门旁,以至于弄得两尊石狮子昼夜不得安生,也扰乱了阴阳交替的天道地理,后来人们再也见不到石狮幻化精灵的身影了。康熙皇帝听了这个故事后,为石狮子不能再游走感到非常惋惜,于是对此惦念不已,时常夜梦石狮子幻化精灵,巡保一方平安之事。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下诏令敕修寿圣寺,并御笔撰书《重修寿圣寺笔记》,勒石寿碑于寺院。碑文中,康熙帝对寿圣寺门前石狮幻化精灵,保民安众,实为天下之狮王的神话传说大加赞赏,并诫勉人们不要扰乱阴阳秩序,希望狮王永保百姓平安。
重建的寿圣寺工程竣工后,寺僧组织举办了盛大的庆祝仪式和佛事活动。消息传开,不仅周边各县,连湖北、安徽、河北、山东等地的善男信女也纷至沓来。从那时起,寿圣寺名称被改为狮王寺,寺前的东、西两村也被称为狮王寺东村和狮王寺西村,并一直沿用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