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 我是您的老朋友——藏史德云社的老布。
最近我看了一下喜马拉雅后台的数据,收听咱们这个节目的男女比例,被老布成功地干到了七比三,女性听众只有三成多一点点,而且呈持续下降的曲线。
估计最近老在讲什么国家呀,政治呀,大势呀,很多女性不爱听,今天呢咱就讲个软乎点的,沾点八卦边儿的,来聊聊文成公主出嫁的那些事儿。
有关于文成公主出嫁的记载,汉文史料里记载得非常少,可以说是很单薄,就是写了写时间、地点和相关人物,但藏史里写得就丰富多了,所以这两期咱们主要按照藏史的记载来讲。
在藏文史料《柱间史》里记载,松赞干布娶了赤尊公主之后,又派禄东赞带着一百枚金币、一百个金旺姆、一件上等金袍、一顶琉璃头盔做聘礼去长安求亲。
当然在禄东赞出发前,也和去尼泊尔求亲一样,松赞干布也拿出了三个宝函,对他说:“如果唐朝皇帝刁难你,你就依次拿出来,请他过目即可。”
等禄东赞到了长安城,发现天竺佛法之王、大食财宝之王、冲木格萨尔军旅之王的求亲使也到了,四波使团准备展开一场求婚竞标大会。
按照藏史的说法,吐蕃从一开始就有点掉队了,人家那三波使臣都见过李世民了,可禄东赞愣是被晾了整整七天。
等见到李世民说明了来意,唐朝君臣哄堂大笑,李世民一边乐一边说:“边鄙之地的君王太逗了,想和我大唐等量齐观。
我跟你说啊,一个君王要具备佛法与人法,你们那边都没这玩意,你回去跟你们领导说,他要是能弃十恶立十善之法,这事儿还有的研究,要不你就赶紧回去吧!”
禄东赞从兜里摸出一个宝函递了上去,李世民打开一看,里面有张写着汉字的纸,上面写着:“我家乃是光音天神之子、众敬王、释迦王族之后,陛下你要是看中法度,我松赞干布可以变幻出化身五千,一日之内就把王法、佛法这事儿给你办了。你若是执意不嫁公主给我,我的化身大军将踏平你的国土。”
李世民看完之后心里想,这吐蕃赞普行呀,不光知道我咋想的,还懂汉文,有两下子呀!
接着李世民又提出了供养佛法和国家财富这两个问题,禄东赞分别从兜里掏出俩宝函来做了回答。
大家要是听了前面讲赤尊公主那期就会发现,禄东赞到长安求亲这段,其实就是赤尊公主求亲的翻版,尼泊尔王和李世民提出问题都一模一样。
据说,李世民看到松赞干布的三个回答之后,吓昏过去了,等他醒过来以后,就把皇后、太子和公主找到一起来商量。
李世民觉得大唐佛法来自天竺,所以想把文成公主嫁给天竺佛法之王;皇后担心闺女受苦,觉得家里有矿很重要,想把公主嫁给大食财宝之王;皇太子则说吐蕃侵我边境,败我军旅,应该与吐蕃势不两立!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士掩”,要想强兵盛国,应该把公主嫁给格萨尔军旅之王;最后文成公主说,冲木格萨尔王长得巨帅,我想嫁给他。
反正这么说吧,支持谁的都有,就是没人支持吐蕃。
不得不说,藏史的撰写者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把一个干巴巴的求亲过程讲得活灵活现。尤其是求亲过程中,对吐蕃先抑后扬,先把难度渲染一番,然后再突出吐蕃成功后的智慧。
也不知道是谁泄露了消息,反正几家求亲团队都知道了公主很抢手。各位求亲大使都放出了狠话,大食说要火烧京都,天竺说要放咒降灾,冲木说要引水淹城,一时之间长安城里人心惶惶。
李世民一看这事儿不好办了,就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把各路求亲使都找了过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来求亲的,我把公主嫁给谁都伤一大堆人的心。这么着吧,你们比划比划,获胜的就迎娶公主,要是败了呢,愿赌服输,谁也不怨。不过,咱都是文明人,舞刀弄枪容易伤了和气,咱们文比,我出几个题目,你们来做,看谁做得好!”
然后李世民就开始出题了,第一个题目是把丝带从一块有空的宝石中间穿过去。
其他几位大使想尽了办法,但由于宝石中间的孔洞是弯曲的,他们都没办法把丝带穿过去。站在一边的禄东赞早就想好了办法,等轮到他了,他先从地上捉了一只蚂蚁,把一根丝线系在蚂蚁腰上,然后在宝石另一边放一小碗羊奶,蚂蚁沿着孔道钻了过去,丝带也就顺利穿过了宝石。
说实话,这个题目还算比较考验智商,之后的几个题目有点搞笑了。
李世民后续出的题目分别是:
把使臣找到宫里,等他们喝多了以后,让他们找出宫的路;
每个发一坛酒、一只羊,要求一天之内把酒喝干、肉吃完,再把羊皮揉制好;
给使臣一百头母马和马驹,让他们辨别出母马和马驹的母子关系;
在一百只母鸡和小鸡中间,分辨出母子关系;
一根两头刨得一样粗细的木头,让使臣辨别哪头是树根,哪头是树梢;
在四百位穿着一样的宫女中,找出文臣公主。
《柱间史》一共写了七道考题,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所谓“六难婚使”。
明明是七个题目,咋到了民间传说里少了一个呢?
这是因为民间传说里,在“六难婚使”还有一个考验公主的桥段。
据说是禄东赞打完六道题目后,心里合计“也别都是你考我,我也得考考你们呀,别公主在是个傻子,这个咋整?!”
他也出了一道题,就是在一块有孔绿松石上穿丝带,其实就是《柱间史》里写的第一道考题,结果一帮唐朝公主里,就聪慧的文成公主完成了。
于是禄东赞就跟李世民说,我们就要娶这位公主,别的公主都不要。
从《柱间史》记载的考题上看,藏史作者可能对唐朝的情况真的不是非常熟悉,你看这些什么揉制羊皮、分牲畜的母子关系、木头的根和梢,这都是藏地可能用到的生活技能,问题是唐朝是个传统农耕社会,李世民怎么可能想出这种题目来?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禄东赞成功地完成了李世民的考验,其他婚使也没话说了,文成公主正式确定出嫁吐蕃。
等到一切都确定了下来,文成公主就问禄东赞了,“雪域吐蕃之地,
可有褐色之土?可有灌木之林?可有马兰之草?可有豆粒之石?”
按照《柱间史》译者的译注,这四样都有所特指,分别指的是肥田沃土、指森林树木、丰美的水草和沙金珠宝。
禄东赞回答道:“此物应有尽有。”
公主又问道:“那吐蕃有‘小可变大,少可变多’的东西吗?”
这地方“小可变大,少可变多”的东西,按照译注指的可能是元根、蔓普、芥子等农作物的种子。
禄东赞回答,“这样的东西真没有。”
心里有数的文成公主转头就去见了李世民,要求带走一些植物种子作陪嫁。
这个桥段可能就是民间传说里,文成入藏时带来了青稞种子的原型,但咱们之前说过,贞观八年冯德遐出访吐蕃的时候,明确记载西藏已经有了青稞麦、小麦和乔麦。另外现在的考古证据已经可以证明,四千年前西藏就已经开始种植小米、青稞和小麦了。
所以,文成公主可能确实带着种子进藏,但肯定不会是小麦和青稞。
藏文史料对文成公主的嫁妆有很详细的描写,里面包括什么御膳食谱、神饮配方、皑甲披挂、刀枪剑戟、绞罗绸缎、大唐法典、诗文曲赋、占卜历算、楼建工巧、疾病诊断、药剂配方等等。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嫁妆里分量最重自然是释迦牟尼的等身像。就说这尊等身像松赞干布惦记好久了,求亲之前就反复叮嘱禄东赞一定要带回来。
可松赞干布也有点犯愁,担心唐朝不愿意陪嫁。就在吐蕃大臣们商量这件事的时候,旁边的一尊绿度母塑像突然开口说话了,表示愿意去长安换等身像回来。
等到李世民见到这尊面带微笑、头略侧倾的塑像时,马上就喜欢上了她,答应用绿度母像换等身像。现在这尊绿度母塑像被供奉在西安市的广仁寺,这座寺院也成了陕西省唯一一处绿度母道场。
如果大家去西安旅游,可以去广仁寺转转,寺院里火车站不算远,就在明城墙的西北角。在广仁寺里除了瞻仰一下绿度母塑像之外,还可以看看据说是当年放置等身像的莲花座。
其实求亲的内容,讲到这里就算是讲完了,后面就是送亲的内容了。不过按照既往的惯例,讲完了史料的记载,咱们都要稍微扒一扒。
这次咱们先从禄东赞的身上扒起,几乎在所有的藏文史料里,禄东赞的身份都是“求亲大使”。
就比如《柱间史》里写他带着三个锦囊来求亲,然后挑战七道难题成功。
但实际上,禄东赞的身份可能根本就不是求亲大使,而是来迎亲的。
为了说明这个身份上的差别,咱们先把吐蕃求亲的过程捋巴捋巴!
吐蕃使臣首次到达长安的时间是贞观八年十月,唐使冯德遐回访拉萨应该在贞观九年。
松赞干布得知周边政权均“尚公主”后,派使臣跟着冯德遐回京求亲,遭到了李世民的拒绝,这第一次求亲的时间应该在贞观九年年底。
求亲使臣再回到拉萨,应该就是贞观十年的事儿了。
随后,吐蕃和象雄的联军吊打了吐谷浑,时间是在贞观十一年底,或贞观十二年初。
获胜之后的松赞干布挥师东进,来到松州城下时是贞观十二年的八月。
然后他遣使“贡金甲”,号称要迎公主回家,这算是吐蕃的第二次求亲。
等到唐军来援之后,吐蕃撤军。《旧唐书吐蕃传》里写的是“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
这是吐蕃的第三次求亲,时间肯定在松赞干布撤兵之后,按道理来说应该是在贞观十三年。因为,毕竟是求亲,不能太草率,怎么也得回拉萨准备准备。
要注意的是前面这三次使臣的名字,唐史里面都没有记载,藏史干脆就没写这些事儿。所以使臣是不是禄东赞,我们没法知道,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禄东赞的名号第一次出现在唐史里,是在贞观十四年,“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珍玩数百事。”
正是因为有这条“携金宝致礼”的记载,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禄东赞是来长安求亲的。
但其实在两唐书里都写了,“因复请婚,太宗许之”。
也就是说禄东赞还没来呢,李世民都答应了。
禄东赞不可能带着钱来见李世民,然后问“大哥,去年你答应的事儿,没变卦吧?!”
这件事儿只有可能是这么个逻辑,第三次求亲的使臣回到拉萨,松赞干布知道李世民答应和亲了,派禄东赞带着钱来长安“致礼”,顺便接公主回家。
然后,文成公主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十五出嫁。
这个时间链条捋清楚了,我们知道了藏文史料是将往返三次的求婚过程,压缩到了由禄东赞一次完成。
但是这种压缩完全不符合中原的婚嫁规则,还别说是帝王公主涉及国家颜面,就是一般富裕人家嫁女儿还要“三媒六证”呢。
在“三媒六证”里有一个环节叫“问名”,这个环节被放在“纳彩”,也就是收彩礼之后。这就意味着,您要是没交定金,连知道闺女名字的权利都没有。
只有人家收下了彩礼,你才能说:“我们回去算一下,新人的八字合不合,这时候人家才会告诉你,闺女的名字和生辰。”
要注意古代女人有正式名字的不多,因为一般情况下用不上。
古代人的大名,一般来说只用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比如说族谱、婚书、金榜、官司判词之类的文书。在互相的称呼中,直呼其名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一般都是称字、号、书斋名、职务,或者籍贯。
如果你看到有人叫李渤海,这哥们未必大名叫渤海,有可能是渤海郡的人。
而古代的女人不入族谱、不参加科举、不出去做官、婚书和判词上写某某氏就够了,所以有没有大名不影响啥,所以很多时候只有个小名。
这就是咱们在史料里看到,即便是到皇后这个层次,很多人的名字都有点奇葩的原因。
比如说,汉桓帝刘志的皇后叫邓猛女,是不是有种很猛的感觉?
魏文帝曹丕的皇后更猛,叫郭女王。
晋安帝司马德宗的老婆,叫王神爱,连神都喜爱。关键她爹是王献之,估计是字写的太好,神都喜欢,才敢起这种名字。
还有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小名叫观音婢,观音姐姐的婢女。
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干脆就叫萧观音。
这些名字说出来,就知道不是为了写在文书里的,都是在家里当小名叫的。
你们注意一下,古代小说里如果出现了女人的名字,一般情况下都是带点颜色的,像什么崔莺莺、李瓶儿、潘金莲,都是那样的桥段。
其实这就是古代人的隐喻,写了名字就是告诉你,这女人名字都让人知道了,不是啥正经人。
说的这儿,去过拉萨的朋友都知道,拉萨有条雪雁大街,据说是因为文成公主叫李雪雁。关键是各个地方雪雁的写法还不统一,有地方写大雁的雁,有地方写燕子的燕。
我是从来没在唐史里见过文成公主的名字,不知道这个雪雁是咋来的。
这点和金城公主还不一样,金城公主名叫李奴奴,在史料里有记载。因为金城公主总给李隆基写信,在信里她称呼李隆基为皇帝哥哥,自称为“奴奴”。这些信件的内容被唐史保存了下来,所以我们才能知道她的闺名。可文成公主在唐史里基本就是个隐身人,她叫啥我们也不清楚。
结果现在知道名字的呢,没法用成大街名,叫个奴奴大街,总感觉差点意思。可这个雪雁,又不知道从哪来的。我觉得,还不如弄个文成大街、金城大街,旁边在来条赤尊大街,这还是个正经事儿。
扯得有点远了,咱们回来接着说禄东赞哈。
前面把吐蕃求亲的脉络梳理了,咱们就能清楚的发现,禄东赞的身份不可能是求亲大使,这可能是迎亲大使。这才符合汉族的婚嫁规矩,不可能是禄东赞带着钱来长安,李世民看一眼礼单,手捻须髯沉吟片刻说:“行呀!你把公主带走吧!”
这套路不是求亲,您这是买肉呢!
其实,关于禄东赞的身份问题,《旧唐书·太宗纪》里面写的非常清晰,“吐蕃遣其国相禄东赞来逆女”。
“逆女”就是古代“迎亲”的别称。
到这里,禄东赞这次到长安的目的就很清楚了,一个是来向李世民致谢,另一个就是把文成公主接走。
好啦,求亲这点事儿就讲到这儿啦,下期咱们来聊聊送亲路上的奇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