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我从莽莽苍苍的华北平原走来,这片广阔的平原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大海,北起燕山,南到秦岭,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击而成,为中国第二大平原,面积约31万平方千米。大年三十,我冒着严寒,从北京出发,不远千里,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去。高铁行驶在平坦的一望无垠的华北平原,风景单调而平淡,纵横千里一成不变。自古以来,华北平原既是中国的文化、政治、交通、经济中心,自北宋灭亡,宋室携中原士大夫南移开始,这片土地在中国版图的重要性不再唯我独尊,但至今日,仍然是祖国版图最举足轻重的一块。
车过黄河大桥,时至寒冬,天昏水黄,大河之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黄河者,其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奔腾一万余里,穿过豫西的崇山峻岭,冲出三门峡,渐趋平缓,其携带的大量泥沙慢慢沉积,是造就黄泛区平原的主力军,黄河以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被誉为“母亲河”。
时间既是深秋,又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新年佳节,传统文化中一家人必须团聚的日子,我在奔驰的列车上思绪万千,车窗外这熟悉的土地,这一望无垠的青青麦苗,这麦田中肃穆的梧桐树,这灰暗的深冬的天,这寒冷的北风,偶尔略过的飞鸟,广袤大地上渺小的生物,我回来了,我的故乡还在吗?
1、水坑
我童年时的故乡是这样的,村里有三个大坑,一个在村中心稍微偏南的位置,它就叫大坑。另外两个一个在村东边,叫东坑,一个在村西边,叫西坑。我童年大部分的美妙回忆就在这三个坑里面了。先说大坑,这是我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整个童年时代,大坑都是有水的,雨量丰沛的年份,大坑的水很多,夏季一场大雨过后,它竟能够溢出水边,漫到路边,伸到家家户户的家门去,雨量少的季节就会收缩,周围就会露出空地来。我们夏天在大坑里狗刨,嬉戏玩闹,麦香声里听丰年,有点时候去捉青蛙玩,胆大的调皮的孩子偶尔也会把青蛙的腿扯下来,烤着吃。大坑的西南角有一颗高大的桑葚树,到秋季我们会爬上树去摘桑葚。到了冬天,可以在水面上溜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了,冰雪消融,小雪很快消失在冰面上,湿湿的滑滑的,在初冬和初春,薄薄的冰层随时都要裂开了,勇敢的孩子们会相互怂恿着跨过冰层,当然要是那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薄冰下面去了,就会引发一片恐慌和笑声。冬天越来越冷,鹅毛般的大雪飘落,我们就去打雪仗,滚雪球,滚雪球的最终目的地一般都是大坑,因为最后雪球越来越大,太难滚动,把它推到大坑里面去往往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能够增厚好多,还可以让它安安静静的待在那里。西坑主要是可以放羊,可以躺在草地上,也可以在长满青草的坑里面继续戏水。东坑大抵很少人去了,水比较少,也会比较肮脏。
这些都是过去式了,童年一去不复返,我们谁都无法回到过去。
现在东坑、西坑种满了树,青青坑中草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灌木丛和垃圾堆,东坑、西坑都种上了挺拔的杨树,苗条高大,直达云霄,最大的树我都已经抱不严了。大坑的北边盖起来八间瓦房,有两个院子,院子外边砌砖形成小菜园。南边也被填平。整个大坑目测只有原来的六分之一左右,但更深,灌木丛生。
共同的一点是没有水。
也没有青草。
没有放羊。
没有孩童。
2、人口
我的故乡叫做小鹿岗村,大约古代这里是一个小山坡,还有些小鹿出没罢了。童年时代和现在相比,总人口是大大增加了,其增加的主力就是我们70-80一代,我的父辈大约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一般生育4-6个孩子,所以这一代的人口增长速度是最快的。这一代人最后的出生年龄大概在85年左右,之后,计划生育越来越严,到90年代,基本上是一家生两个娃为主流,标配是一男一女,极少数没有生男孩的是一定要生出男孩为止,但超过四个娃的家庭基本没有了。所以,估算目前的人口大概是30年前的1.5倍左右。
但人口分布有所不同,我们村分四支,祖先都是一个,祖先生了6个儿子,是为6门,其中有2门最终没有延续下来,目前延续下来的有4门,以我所在的一门为例,80年代除了一个伯父工作去了九江,一个伯父小时候要饭时留在了安徽砀山,其它人都在家里,而且打工机会稀少。目前,以我们家为例,我兄弟四个,我留在了北京,二哥三哥定居郑州,我们三个以及我们的后代都不太可能再回到这片土地生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目前我们村庄在外地定居的越来越多,不完全了解,定居民权的大概有15家,定居郑州的大致有10家左右,新疆4家,洛阳3家,重庆2家,新乡1家,扬州1家,北京1家,深圳1家,这对于一个总共不到50家的小村庄来说,已然有一半以上定居外地,加上那些常年在外学习打工的15-55人群,平时的村里就是386183部队,了无生气。
村里面现在都在议论,这个村庄存在不了太多年了,也就二十年的事,也有说是三五年的,方案也有很多,有的说合并到隔壁村,也有的说是合并到镇里,但这种议论在五六年前也就已经有了,那个时候镇里一度禁止大家盖房,还有人在其它村盖了商品房。目前已经不再禁止大家盖房,但宅基地还是要审批,也给大家确权了,除了大镇上的商品房外,其它商品房都已经基本变成了鸡鸭羊狗的乐园。
小鹿岗村会不会消亡?
我已经有了答案,我也知道它的路径,我先不说,我继续观察。
3、经济
村民们的基础收入来源是农业,一般夏粮够本,秋粮纯挣,小鹿岗村夏粮主要是小麦,近几年也开始种大蒜,秋粮主要是玉米、花生,棉花、大豆过去是主要经济作物,目前已经很少见到。由于人口的大比例外出,农户户均种粮面积大幅增加,一般是亲友转增和租赁,比如我们家18亩地,如果我们兄弟四个都在农村,加上父母一家,户均大约为3.6亩,目前就大哥二哥平分,户均9亩。农村亩均净收入不算劳动力投入的话大约为1000元左右。经济作物则不好说,过去是棉花为主,目前主要是大蒜,今年大蒜大丰收,亩均盈利1万元左右。所以估算收入,户均10亩地的话,户均收入在1万-10万元,但很少有农户可以挣到上限。其户均收入实际范围在1万-5万。
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打工,打工又分工地和进厂,两者收入都差不多。在工地打工男劳力的收入为每天200-500元,我们取中间数350元,一月工作25天,其收入为8750元,除去其自身花费,一月净收入8000元左右,一年工作10个月,年收入80000元左右。妇女一般减半,年净收入40000万左右。这样,标准的青年夫妇(20-45岁之间)会把两个孩子托付给父母,即留守儿童、留守少年,两人一起外出务工,一年净收入120000。进厂收入和这差不多,目前打工的去向省外出乎意料以浙江为主,杭州6人,浙江宁波3人,还有温州等地,其次是江苏,我们由于地处祖国北方,去南方广东打工的人相对较少。省内以郑州为主,洛阳为辅。以年收入120000,家庭年开销40000左右,一年可以积蓄80000元。当然这是理想情况,工资的大盘攀升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预估中等人家家庭财产在500000左右,包括储蓄、楼房、小汽车。
有一些农户以氩弧焊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常年累月去外地干氩弧焊,收入还是颇丰的。初期以陕北为主,现在陕北、晋南、汉中、南宁都有,我很好奇这些地方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还比不上河南,为什么当地人不做这个生意,他们也回答不好,大意是当地人不会,但现在也在慢慢学会。这个生意前几年的性价比很高,现在已经不算很突出了。
还有一些农民以做生意为主,主要是大蒜的生意,今年他们生意很好,做大蒜生意的三个人中,其中一人挣了30-40万,一人挣了20万左右,一人挣了5万左右,去年也挣了不少。目前其中一人有存款70万左右,一人不了解,一人10万左右。我和这三人都比较熟悉,我认为他们年轻的两个是真的做生意,而且以后也会比较有前途,他们的理念还都是比较正确的,而且资讯的利用也不逊于城里人。
总的来说,村民户均财富在50万左右,其财富使用方式主要是结婚、城市置业、盖房、小汽车。
现代经济已经深刻的影响了小鹿岗村。丧礼是给15元或者5元。参加婚礼是给10元,我不知道最近有没有涨价。介绍婚姻成功了是给媒人2000元,如果是多个媒人就平分,过去是送猪肉或者其他礼品。看望病人是给100元,过去也是带礼品,以吃的为主。走亲戚有的也是给钱,一般是100元,但大部分还是带礼品。
超市等现代经济元素已经深入人心,我在镇上还见了一个巨型超市,有多大呢,和我在北京见到的大型超市有过之无不及,而且这个大型项目还仅仅是第一期,还有第二、第三期。互联网普及率很高,手机人人都有,常驻年轻家庭也都有WiFi,一般是和手机话费绑定到一起。微信渗透率较高。
财富的保值增值面临较大困境,一般来说,结婚、置业、买车是花钱的主要途径。但还有一些人可能暂时还有一些储蓄,这就面临着很大问题,大部分是存银行,也有一些是民间借贷,目前利率是12%每年,但大部分是无法正常收回。据估算,小鹿岗有近2000000民间借贷无法收回,碍于面子,很少人会主动承认这一点。
4、婚姻
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及长期以来牢不可破的重男轻女思想,90年代开始,终止妊娠中的女孩现象非常严重。二三十年后,这批人长大成人,面临着择偶问题,大概预测农村这个年龄段的男女比例在100:80左右,按照这个比例至少有20%的男性青年娶妻存在严重困难,加上一部分农村女孩会嫁到城里去,更加剧了这一矛盾。这一矛盾目前还处于不断增长状态,目前来看,尚无解决办法,它会成为整个农村乃至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社会问题。
农村的婚姻既要考虑经济基础,双方家庭尤其是南方家庭情况,也要更多尊重男女青年自身意志,应该说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自由恋爱婚姻。一般过年前后是说媒相亲的黄金时间,目前单身男青年家庭基本都有轿车,女青年会在回家过年这为数不多的日子里挨个接待媒人给介绍的男青年,见面之后印象尚可的互加微信,聊的不错的就继续发展,聊的不好的就删除好友。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强拿主意,青年一般也比较有主见。
接下来是小见面、大见面、举办婚礼,整个这个过程的花销如下:县城买楼50万,或老家盖楼15万+给钱20万,小汽车10万左右,其它10万左右,即娶一个媳妇其花费一般为50万。这一数字是否具有合理性?我们结合上面的村民收入来计算。
标准的村民家庭结构为父母和一儿一女,在女儿未出嫁之前,其收入归家庭所有,我们暂且不考虑,假设父母和儿子三人打工,儿子的收入也不算,其家庭年储蓄为8万,5年为40万,与50万的差距只有10万,这10万可以借亲朋好友的,实在借不来也可以给女方打欠条。所以,这种婚姻的花销是可以满足的。而且我预计随着女青年的日益稀缺,其数字还有可能步步攀升。
彩礼收入归新婚夫妻所有,并不归女方,这就造就了小夫妻的普遍富裕。
村民对村中家庭的经济状况大致了解,贫穷的村民是没有人给提亲的。
但适龄女青年的稀缺是客观的,怎么办呢?过去我们这边是去云贵引进女性。现在那边也比较富裕了,据说已经开始从国外引进。小鹿岗村有一个青年去了巴基斯坦,据说已经娶了媳妇,但那边不放人,已经待了一年多了,除了当时一次性支付的买媳妇钱,现在每个月这边还要汇过去5000生活费。
5、育儿
小鹿岗目前标准的家庭是两个孩子,即使计划生育已经不再严厉,也不再多生,偶尔有生三个的,超过三个的就没有了。最理想的状态是一男一女,如果老大是男孩,二胎是男孩,一部分家庭会选择放弃,老大是女孩,二胎是女孩放弃的比例基本是90%以上。孩子依然是放养,以我所在的西南角为例,这一代聚集这十多个孩子,他们整天玩在一起,我有一天见他们在一个巨大的打草机下和一个高大威猛的狗玩在一起,爬高上低,和狗玩耍,还骑狗,我是有些害怕的,其它大人也有点害怕,但他们是不以为然的。他们还在一起烤火。有一天也和我一起放风筝。
但孩子的物质条件还是可以的,一个和我同龄的青年说,他们家至少是三个菜,每天可以保证有鸡蛋,肉也是经常有的。 村民们也不再自己做衣服,小孩子的衣服看上去也都还不错。 如果不是尘土飞扬,和县城的孩子在外表上差距并不是很大。
最受重视的是教育,我是我们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大学生,30年前我的同龄人中上完初中的不到一半,上高中的不到十分之一。只有极少数父母鼓励孩子上学,大部分父母都不考虑上学这个事情,我在少年时代还受到父母的责备,说我没有隔壁家孩子干活好,懒,而我的父母在小鹿岗村就算最开明的了。现在,没有失学儿童,农村也有幼儿园,他们在3岁左右就会被送到幼儿园,一直学到他们不再愿意上学为止,小学和初中的普及率是100%。村民们普遍意识到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在疫情期间,他们的孩子也在通过网络学习。家庭条件稍微好些的都会在县城上学,他们在县城买房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孩子的教育。
6、养老
与高度重视孩子相比较,老年人的处境是堪忧的,当然,总体生活质量是大幅提高的,但比较起来普遍对老人不够重视,以娶媳妇要花500000做对比,村民们到目前为止给自己的父母花费50000以上的几乎没有。但纵向来说还是改善很大,基本上老年人生病了都会打120或者送到县城医院接受治疗,过去是只能在家等死或者最多乡村医生开点药。
小鹿岗村90岁以上老人3人,我在家期间去世1人,目前有2人,均为女性。80岁以上女性3人,70岁以上的估计在10多人。男性寿命普遍不高,年龄最大的男性是80岁,第二的是75岁,第三是74岁(我父亲)。孩子们普遍对父母不够重视,不够关心。我们村目前最大的老人95岁,她的大儿子英年早逝,女儿家庭条件一般,年岁已高。另外两个儿子盖了两座和其它村民一样高大漂亮的楼房,并排坐落在一起,估计合计房间数在10间左右,造价合计300000左右。应该有大量房间空置,她并没用被允许住进来,在楼房的西南角,10年之前给她盖了一间趴趴屋,狭小黑暗。她常年卧床不起,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她的被褥常年潮乎乎的,冬天也可以攥出水来,小房子终日发出恶臭的味道。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儿媳轮流送饭给她,无非是一个馒头一碗汤或者一碗面条,而她的大儿媳也是在自己儿子的家边上盖了趴趴屋。村里人并不以为然,也没有人去指责她的儿子们,她自己也觉得活着还挺好,还想继续活下去,而她的儿子儿媳们其实是不想她再活下去的……
老人普遍生活悲惨,我就不一一细述了。我的大娘传言是饿死的,她死的时候唯一活着的儿子不在身边,据说皮包骨头,死的时候我给她的50元钱还没有花完。我在村里的这段时间,又有一个93岁的老人去世,她平时大部分时间住在女儿家,过年了村民们要来拜年才接回来住几天,还没有出正月是不方便去女儿家的,老年人都讲究这个。她在儿子家剥花生时头一歪死了,我母亲说怎么现在死个人跟死了个狗死的,我哥哥说她的女儿以后和她儿子来往的概率不大,她会恨她兄弟。另外一个老人,她的儿子们嫌弃她吃饭多,她也栽到在地,被送到县医院ICU抢救了,我估计大概也不久于人世了。隔壁村我表姐的老公公也是栽倒在地,被送到了商丘医院,中间一度是要过去了,据说过年时又能吃一碗饺子了。他有2个女儿,3个儿子,其中1个儿子在深圳,我们同龄,他和我一起喝酒,说他要在家待73天,我留个悬念,你知道为什么要待73天嘛。现在老人的赡养不是以年来轮流的,也不是以季度,好一些的是以月,不好的是以周,最差的是以1天或者3天。
丧葬仪式越发简单,首先是村里面挨门磕头,然后傍晚时村民们都去祭奠一下,以前是烧纸,现在是直接给钱,男性15元,女性5元。第二天一早男性青壮年去地里面打墓,然后是出殡,送葬,埋入墓穴。一般会有民乐,现在以空气炮代替了真炮,各种炮的响声模拟的很像,声音很大。出殡、送葬、埋入墓穴过去全靠人力,现在是靠机械。只有打墓和买入墓穴还是人力,每家每户都得出人,这是规律,你不出人以后你们家死人就会很麻烦,再混球的人都会顾虑这一点,至少派出一个男劳力。
7、风气
恋爱自由,导致婚姻自由。小鹿岗村至少有10个男女在婚姻上出过问题,大部分是男性出轨,目前大部分都已经回归家庭,有一个女方改嫁,算是这个婚姻破灭了。离婚不再是遥远的话题,离婚后的再婚也不再避讳。我堂兄有个女儿离婚了,很快在外打工又谈了一个结婚了,我有个侄子离了又合婚,然后大年三十在家过了一夜,大年初一在我侄子的衣服了发现安全套,又大闹一夜,第二天走了。还有一个有四个孩子,老婆嫌弃他不挣钱,跑了。我在村的这段时间,村里面一个女儿和她的男人从四川开车回来,然后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儿媳也过来,希望她不要再回四川去,她没有离婚,但在四川生活多年。我们村一个小男青年领了一个外地的媳妇,生了一个儿子,然后他把她打跑了,儿子留下了,他前一段时间还把个别村超市收银的小姑娘领回家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她又被她爹不同意给领走了。这样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了。当然离婚率和城市相比还是相差很远,但年轻一代已经不愿意凑合过了,他们也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而大众对这种事情也司空见惯,可以接受了。
赌博。小鹿岗有大小两个赌博的方式,小的是40岁以上的男人,大概以1元为赌注,以娱乐和消磨时间为主,主要是麻将。大的是在夜间,类似于赌牌九,赌注成千上百,就是纯粹的赌博了,经常是赌一夜。我是很厌恶赌博的,后来也慢慢想明白了,小赌怡情,大赌嘛,结合他们的收入,输赢在万把块钱,也不是不能承受。派出所是严厉打击赌博的,抓到之后每人罚款5000元,只要在场就罚,周围几个村都被罚了,小鹿岗因为交通比较闭塞,同时又都是一姓,没有人举报,暂时未受罚。
喝酒。酒风一般,醉鬼几乎没有,可能是很少见面,所以过年这一段时间喝酒是比较多的,但大部分人都比较克制。女人如果不支持男人喝酒的话,她是不做饭的,男人们就去买一两斤牛羊肉,就着一瓶酒喝下去。没有人再喝假酒及劣质酒。
邻里纠纷,很少了。我在村里目睹了一场,两家在村里的形象都很一般,因为地的问题,农村的地是说不清楚的,明确的界限很难界定,只能是大差不差,模糊地带最容易起争执。20年前我的一个同龄人就因为土地纠纷用抓钩打死了他的堂婶。现在很少听说了,奇怪的是,过去吵架有人劝架,现在也没有人劝架。舅舅们来我家走亲戚,车被追尾了,也没有争吵,直接报警处理。所以,小鹿岗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暴力走向法律,从人情走向现实。
我童年时的村庄回不去了,小鹿岗会逐渐缩小,以至消亡。他并不需要政府强制搬迁,离去的村民的宅基地逐渐荒废,政府把它推倒,平整出耕地来,这样的平整越来越多。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土地是没有兴趣的,20岁以下的已经不会种地了。田园牧歌,晨钟暮鼓,从来都不存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工业让我们更富裕。
我父亲的父亲在这边土地上辛勤耕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拼尽全力只为饱腹,我爷爷的爷爷也是如此,这种生活终于要过去了。人类在大踏步的前进,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年代,自古埃及有明确的人类文明记载以来,人类经历了4000年的文明发展史,文艺复兴之前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工业革命之后300年创造的财富超过了过去的3700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多灾作难,我们的祖祖辈辈的追求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吃饱肚子。改革开放40年了,大政方针无方向性错误,踏踏实实以经济建设为唯一中心,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了我们祖辈做梦都不敢想的程度。我的故乡也是如此,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年代,这是中国最好的年代,这也是我的父老乡亲们最好的年代。
回忆过去总会让人伤感,小鹿岗的过去有一些让我们眷恋的地方,比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但近年来故乡的生态日复一日的变好,鸽子、鹌鹑、斑鸠等鸟类已经随处可见,我父亲说甚至还有狐狸,这玩意我小时候就没有见过。唯一遗憾的就是水位不见回升,但我想人退自然进,随着人口的逐渐减少以至村庄的消亡,水也会回来的,环境也会好起来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想法决定活法,经济好了,想法活了,生活好了,教育上去了,素质提高了,环境也会好起来的。
再见,小鹿岗。此去经年,我并没有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