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生活在现代,但人们又无处不受传统和民俗的浸润。
春节和元宵节是我们的传统佳节,当中的一些形式和仪轨也从祖辈那保存了下来,比如贴对联贴福字,三十晚上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守岁,大年初一要去亲戚朋友家拜年,给小朋友们压岁钱,成婚的女儿要在初三携儿带女会娘家,初五早上燃放鞭炮叫做“破五”,初七要吃面条叫做绑腿,十五闹元宵之后就算是过完了年,该收心开始工作了。
很多人都知道到了日子就这样做,但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其实也没必要知道为什么,通俗的话讲就是我们的爷爷的爷爷就是这样做的,这就是传统。祭祀祖先,许多家庭改烧纸焚香为敬献鲜花。
当然也有不少朋友表示想找人一起相约而行,到那些香火很旺的寺庙祈福一下,给新年“添点运势”。
最起码的,大家也都准备了不少红包,与亲戚朋友互相交换,希望能给自己“讨个好彩头”。
看起来,为了在新的一年中能够“行大运”,大家都是蛮拼的。
我们不可能脱离文化传统遗世独立,但文化传统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恰当地融入现代生活。
变化的是年俗载体和祈福仪式,不变的是庄重气氛和美好期望,变与不变中,我们彼此依偎、互相温暖的精神家园更加牢固。
“岁熟乡邻乐,辰良祭赛多。”
在文化学者眼中,“人们将灵魂融于事物,亦将事物融于灵魂”,由此便有了各种信仰崇拜和风俗讲究。
祈福类的风俗活动本身并不都是迷信,但沉迷其中便可能产生幻想、导致迷信。现实中对祈福文化的“迷信式消费”并不少见。
生育婚配要“算八字”“看时辰”;彻夜排队“烧头香”,一掷千金“撞头钟”;为保出行平安,围着车辆画圈烧纸、泼撒祭品;全家跪拜“状元符”“祈福带”,祈求学子考入名校;为了行善消灾,随意放生毒蛇猛兽;在文物古迹上抛撒钱币,图一个转运消灾……
如此祈福,实属荒诞的陋习。
人总是需要一些精神慰藉和理想指引的,借此跳脱柴米油盐的生活庸常,凝望世俗之上的价值期许。但无论节日里的祈福表达还是地域性的纪念和祭祀活动,都应发乎真情实感、通达现代文明。
简单机械的形式膜拜,非但无益于传统节俗的承继,更会让“文化家底”变味变质。正如文化传承应该着眼于雕琢内核、滋养心灵,我们传承祈福文化,亦应着重深掘传统底蕴、接通时代气息、培育现代气质。给祈福文化一个“现代出口”,避免祈愿变成逃避现实、趋向封建迷信的诱导。
只有这样,祈福文化才不会从精神动力滑向精神鸦片,以至成为迷信的“寄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