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八字教学讲义 台湾胡一鸣八字教学视频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台湾八字教学讲义

【一】、基本技法

(一)姿势和用笔

写字姿势。姿势与写字关系密切,对人身体有直接影响。写字有坐姿和站姿两类。坐姿的要求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正,就是头部端正,稍微向前,头不低俯在纸前,也不向左右偏侧,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身直,即身子要坐得正直,两肩齐平,腰部挺起,身子不要靠近身边,以免妨碍呼吸;臂开,即两臂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成均衡姿势;足安,即两脚自然放平,不要交叉或蜷腿、踮脚尖。立姿要求是:头俯向桌子,与纸面保持身躬、臂悬、足开。头俯,即头向正前方向俯向桌子,与纸面保持一心多距离,这样能视线正,视角合适,照顾全局,下笔准确;身躬,即身子略向前弯,腰部不宜挺得很直;臂悬,即执得寸进尺的右手要全部悬空,胳膊肘和手腕均要离案,以利于掌握行气和章法,左手应按在左面纸上,比右手稍高的地方;足开,即两足自然分开,距离与肩宽相当,左脚向前半步,右脚稍后。立势题壁的要求是:头平、身正、臂曲、足稳。头平,即头不要昂起或下俯,面部与墙始终保持平行;身正,即上身要保持正直,不能左右偏侧或前俯;臂曲,即执笔的右手要保持一定的弯度,不能伸得笔直;足稳,两臂分开如肩宽,无论身体站直或稍曲。

台湾八字教学讲义

执笔法。执笔法有凤眼法、鹅头法、单钩法(苏轼即此)、双钩法、回腕法(何绍基也称猿叟,采用此法)。一般用擫 押、钩、格、抵(辅)五字执笔法。有人揭、导、送称八字执笔法,其实这后三字是用笔法。

擫(ye),用大指肚紧贴笔管的内方,是大指的作用;

押,约束也,用食指第一节斜而俯地贴住笔管外方;

钩,用中指的第二节弯曲如钩的钩着笔管外面;

格,取挡住的意思。无名指用甲肉之际紧贴笔管;

抵,取垫着托着的意思。因为无名指力小,不能单独挡住和推着中指的钩,尚须小指衬托其下,方能起到作用。

用笔法。用笔应做到指实、掌虚、腕平、锋正。过去有的称锋“直”,应以“正”为宜,其主要目的是要做到令笔常在画中行,笔尖永远向着起笔的方向,即所谓中锋用笔。具体用笔法,一般是用提、按、轻、重、转、折六字来概括。提时笔不离纸,其结果给人以细、轻、疏的感觉;按时宜少用力,以达到粗、重、密的效果。提到什么程度,按到什么程度,如何掌握其分寸呢?一般说来,写欧字以一分笔为主,二分笔为用;写颜字以二分笔为主,三分笔为用。几分笔是何含意?把笔锋全长的二分之一分为三等分,它的一分、二分、三分,分别叫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行笔时转与折的结果,形成园和方的效果,即转以成园,(如颜~),折以成方(如欧~)。行笔的要领如前所述,“令锋常在画中行”,而每一点画都有起、行、收。起笔时应注意,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

现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说:“学书应从点画入手,腕离案二指。练到提笔稳、下笔准,而后再研究一切字的间架结构。”结字方法,欧阳询有三十六法。黄自元有九十二法。涂墨成点,引点成线,以线结字,累字成章,这就是一幅书法作品形成的过程。

台湾八字教学讲义

【二】永字八法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台湾八字教学讲义

八法精解

(一)八法的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台湾八字教学讲义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二)永字八法精解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伸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即如零件的制作与安装。

台湾八字教学讲义

(三)八法颂

1、颜真卿《八法颂》

“侧,蹲鸱[1]而附石;勒,纵缓以藏机;努,弯环而势典; 趯峻快以如锥;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啄,腾凌而速进;磔,抑惜以迟移。”

2、柳宗元《八法颂》(或曰张旭撰);

“侧不贵卧,勒常患平;

努力直而力败, 趯宜峻而势生;

策仰收而喑揭,[2] 掠左出而锋轻;

啄仓皇而疾罨[3],磔libei[4]以开撑。”

[1] 蹲,音dun(吨)腿弯象坐,而臀不着地;鸱,音chi(吃),鹞鹰,凶暴的鸱鸟。

[2] 揭,掀起,使隐蔽的事物显露出来。

[3] 罨,音yan,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捕鱼的网,二是复盖。

[4] 音历背,速行貌。

台湾八字教学讲义

【三】、书法的临摹

学习毛笔字,首先离不开临摹,而临摹要讲究方法。

(1)“米”字格和“九宫格”的作用方法。

“米字格”的横直线,是写横竖画的标准,斜线是写撇捺的标准。中间紧聚八角尖解,是使人书写时,掌握字形的中宫紧凑和外放宽绰。结合上下左右的分割,可使习字都掌握原帖的结合和布白。“九宫格”是用上下横线和左右直线,分成九个小方格。中间一格称为“中宫”,使临写时便于掌握字的中心位置和重心。横竖线是为了安排字的分间。撇捺可以方格的对角线来对照比较。

(2)“临”与“摹”的方法

“摹帖”也就是把帖上的字照样“摹”下来。在学书中,这一步很重要。因此通过亲手摹写几遍,对本帖的特点就会产生印象,临写时就容易抓住特点。摹帖的第一步,就是将选定的碑帖,以其字的大小,用透明纸,画成米字格备用。然后在帖上选字。因为帖上字很多,通摹太费时间,也不必要可选有代表性的笔法(如:亻、氵、宀、才、火、日、月、木、辶、艹、雨、页……等)的合体字,做好分类计划,以便由浅入深,从中学习和掌握其用笔和结体的规律。

字选好后,即可把有米字格的透明纸蒙在帖上,按选字计划,用小号狼毫笔将字一个个双钩成空心字,双钩完成以后,就可改用适宜的大楷或中楷笔,按笔顺在双钩字上填写。填写时千万不要描。而要分析研究原帖是怎样下笔的,如何动作,要写得既不溢出线外,又把空心填实,如第一次没有填实,可在原笔画上补写一次。填写完成后,就为原帖翻制成一幅“双钩填墨本”。这种办法叫“响拓”,或称“影摹”。

通过一笔笔在双钩的轮廓中摹写,可逐步掌握原帖笔法要领,以及结字特点、风格等,为以后临写打下较好的基础。

接着可以进行“间临”;或者叫“跳格”,就是先摹后临。间临之后,再过渡到临帖。间临时,先用透明纸画好的米字格或九宫格蒙在帖上,利用映出该字的笔画位置、方向,准确的对临。要留意每一笔画的位置,用笔的方圆、轻重、徐疾,字形的疏密等。每写好一个字,要与原帖互相比较,如一部分不象,可在下一格再临时改正,务必写象为止,不要半途而废。经多方揣摩研究,才能有所收获。

台湾八字教学讲义

(3)对临和北临

对临又叫面临,即把字帖入在面前,最好准备一个帖架,将帖立放在前面,一个字一个字的临写。临时要注意姿势,保持胸气舒畅。写时要求用笔、结构、间架形态、风格,能与原帖相象,做到笔笔顺通连贯,自然灵活,如出自运。临写之前,要看清字的形态,如有高、长、扁、方、侧、倚、左多右少以及上重下轻、下平、三角、菱形等。同时要注意每一笔的姿势,仔细研究起、行、收各种用笔,是先重后轻还是先轻后重,要记住字的一部分或整个部分的形态及用笔再进行临写,初临速度不宜太快,不要急于求成。临帖要做到稳和准,原帖的起、行、收弄准以后,落笔要果断肯定,不要犹豫。切忌:“方向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办法多”。

对原帖面临了一段之后,亦可进行“背临”,“背临”就是把原帖撤去,在空方格上背写面临过的字,仍要求与原帖相像。

还有一种空临,即脑子记忆帖上的字样,坐则以指画案,卧则画被,随时加以熟习。“读帖”也是临摹过程中很重要的功夫,即临摹之外,要对字帖多作阅读和欣赏,对其笔画、字形、章法及风格特点多加分析,并且熟记,随时来校对自己的临本。掌握以上方法,勤习苦练,自然能把毛笔字写好。

(4)临摹的得失

姜夔《续书谱》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古人笔意;摹书多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摹书好比鹦鹉学舌,“得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淮南子·说山训》)。摹书可以说得其所书,而不得其所以书。摹不经意,不能领司所致之由。临则不然,注意力要非常集中,且须动脑分析。而临之前应该观。观,入于眼;临,入于手。唐太宗说:“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运笔之理,然后可以临摹。”(《书法离钩》卷六《摹书》)据说赵孟頫能背临十三家的字,取原作对照,没有丝毫不似之处。

但入帖还要出帖,不要“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失去主动,陷于被动,唐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叛我者生”。

台湾八字教学讲义

(5)临摹的步骤

第一步,选取墨本中在运笔、造型上有代表性、清晰的字,用现代放大到与碑额字相仿大小,每日摹数十字,熟习此碑用笔,特征和要领。

第二步,字临得大,一是放胆,二是易发现弊病,便于修正提高。这阶段应照孙过庭所说的:“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不要侈谈意临,要临得极象。不要随意“意临”。否则真筌未到手,反把字写“油滑”了。

第三步,遍临该碑全文,以熟谙此碑用笔结构的变化开合,所临之字比原先略小,以增加日临数量。用笔贵熟,熟能生巧。

第四步,有意按该碑风貌,写碑中所无之字,写得越逼真,说明离此碑距离越近。

第五步,用该碑风格写诗词名句,注意统一和谐,如作品使人一望即知属何流派,说明临摹已收到期定成效了。基础打得比较牢固之后,就可进入创新阶段了。

4、怎样临帖进步快

学习古代书家勤学苦练的感人事迹,可以鼓舞我们的勇气,钟繇“精思学书卅年”,“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王羲之“于山谷中临写钟氏及张芝正书、草书甘余年,竹叶、树皮、山石之上及版木等,不可知数”;智永“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习,后有秃笔数十瓮……后取笔葬之,号为笔冢;”郑虔:“学书而病贫无纸,知慈恩寺存柿叶数间屋,遂借僧房用止,日取红叶学书,岁久殆遍”。

梅花香自苦寒来,当代著名书法家洪丕模先生,刻苦学书,巧于继承,值得借鉴。他学赵而泯其体貌,溯王只留其风神;且留意宋三苏、黄、米、蔡的意态,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学帖宜重碑,博采众长。在汉碑中取乙瑛、史晨、礼器、张迁端正的气度、谨严的结构、瘦劲的气力、拙朴无华的品格等美质;在魏碑中,取《张猛龙》、《龙门廿品》险轻茂密的风彩和雄强多姿的变化;又熔甲骨文横斜瘦轻的特色,因而有“入骨三分”的金石味。东京出版的《中国书画篆刻家名鉴》中评他“苦学独习”,这给我们颇多启悟。

台湾八字教学讲义

怎样临帖进步快,这方面有许多好的经验。上海著名书法家韩天衡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谈了他的经验。

韩天衡先生指出,对我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初学入门,需要百分之百地依赖借鉴途径——临摹碑帖。临摹对于初学者,宛如乳汁对于新生命般的单一重要。有志于实践书法艺术的初学者,务必扎扎实实地从模拟前贤及当代人高妙的书法作品入门。由临摹入手,逐渐理解把握所学范本的用笔、结体、行气、章法乃至于气质、格调、风神。从而充实丰富了自己,并巩固下来。

在临摹上,他主张“熟帖生写”即对写了一段似乎已有认识的碑帖,要始终象初临时那样观察它、了解它、掌握它。这样持之以恒,就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获得艺术的真谛。

古人云作书要“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但作为一门重灵感、重捕捉偶然性的书法艺术来说,这种说法尚等商榷。对临帖来说,倘若能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倒正是证明自己成功的一大标志。

临帖大致有工临与意临两类。工临是绝大多数初学者的方式,意临当是极少数富有天赋者的专利。由工临入手而业已有成,继而进入意临阶段的书家是大多数。天份不高,基础欠好的人,不屑一步一趋的的工临,而倾心于意临,其结果往往是意临而不得其意,到头来耗费笔墨,耗费岁月而收效不大。

当然,强调临摹碑帖的同时,也应由知彼而知己,知己之长,知己之短,扬长避短,补短为长,甚至把临帖的功课贯穿到一生当中。许多著名的书家,即使功成名就,也还不时地临摹高妙的名迹,这似乎与好书不厌百回读是同一个道理。相传明末大书法家王铎,一生就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创新,交叉攻艺直到终老。这也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