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八字真言手稿 适合纹身的八字真言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1、三字经问世

晚上,我在室内百无聊赖,忽见窗外飘起雪花。推窗赏雪,好个凉爽!在灯光的照射下雪如同雨一样飘洒自如,纷纷扬扬,分外可观,一会儿地变白了,树枝挂满了雪,好似春天里的梨花,一阵风袭来,洒落窗前,掀起了我的思绪。

记得那年冬季,我俩一起出差外地,窗外下雪了,你和我不在一个间里却不约而同地走出房间,去了野外踏雪。那支优美的歌打动着我的心屝。接着我也哼了起来。

从此,我们有了些缘分。在朝野之中有如此这般能说真话的人不多。不管春夏秋冬,不分白天晚上,只要有机会我们总是在一起畅谈友情,甚之谈及婚姻家庭。

再看下零乱的书桌上,放着一份《三字经》手稿,我随便翻了翻,又一些陈年旧事浮现眼前,不觉嗟叹!时光过得真快,那片片埋藏己久的昔日段落在这冬雪之夜慢慢地被重新捡起,这斑驳陆离毫无定格的文字只能伴随着思绪渐近渐远。

岁月蹉跎,我早生华发,今后的日子如何?也未所知,而又深感悲凉。尽管这样,我还想尽快完成书稿,给自己留点什么。如老院子,老屋,老林,老石桥,老爷,奶奶等一切都写进去,权当一梦,皆大欢喜。

此时,我倚案靜思,而又觉得孤独,家人居住省城,远离家乡无亲相伴,且观台案一瓶洁竹,无根也绿,无依相扶,不得不回想起穿年访君,如梦依稀,隔山河阻望断两眼,那时虽然俗些,却情结无痕。

你现在平步青云,作为朝野要员。我却在原地踏步,早有归隐之意。只有书信来往,没能去看望你一回,你曾邀我多次前往,只是无缘。最后你又写了一封长信,拟下十年之约,想想就差有半年有余了。

回忆起来,感慨万千!多想把更多的往事记起,不管那风尘四起,气候多变,此时的心怨早己放下,烦恼早己抛开,却放不下的是初心。

人大都是在伤害被伤害中度过,只有轻弹那岁月的沧桑,细察年轮的变化,这就是人生。记忆犹新的是这位朋友曾对我说过,除了变,一切都不会存在!只有去感受春天的欢快,夏季的炽热,秋后的凉爽,冬日的冷酷,才能知四季变换,才能会体验人间真谛!才不会被烦怨折磨。

窗外的雪仍在下,风未停,我决心成全自己的夙愿。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平静些,用心记叙《三字经》,任人评说,亦好亦坏我都无怨无悔!

人之出, 行向善。行相近, 习向远。

苟不矫, 行乃迁。矫之道, 贵以传。

昔孟母,择邻处。自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易方。教五子,名己扬。

养不教,父知过。教不严,师知惰。

自不学,非所遗。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易。

自为人,方少时。亲师友,习礼易。

想九龄,能温习。孝于亲,所当知。

荣四岁,能让离。长于弟,宜先知。

守孝悌,赐见闻。知谋数,识谋文。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

三才者,天地仁。三光者,日月星。

纹身八字真言手稿 适合纹身的八字真言

三纲者,君臣易。父子亲,夫妇顺。

约春夏,约秋冬。辞四时,运无穷。

约南北,约西东。辞四方,应呼中。

约水火,木金土。辞五行,本呼树。

约仁义,礼志信。辞五常,易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辞六谷,人索食。

马扭羊,鸡圈豕。辞六畜,人索饲。

约喜怒,约哀惧。爱恶欲,七情惧。

匏土歌,木拾金。思与卒,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自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择友,弟择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择敬,臣择忠。

此十义,人不同。烦训蒙,虚讲究。

详训古,明句逗。为择学,逼有初。

孝学终,至撕书。论愚者,儿时偏。

群弟自,记谗言。孟子者,欺骗止。

将道德,说人义。做中庸,自死笔。

不中偏,不庸易。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中书熟,孝经通 。

辱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

嚎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行,存治体。小大戴,礼注记。

续圣言,礼乐悲。约国风,约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

欲褒贬,别删恶。删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经思明,方读自。

错其要,记奇事。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经自通,读诛史。

考世系,知始终。自惜农,致黄地。

号山皇,居尚世。唐有虞,号二帝。

相依殉,称剩世。夏有雨,商有汤。

周文武,称散王。夏传字,假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周武亡,死诛纣。

八百载,罪长久。周辙东,王纲坠。

惩干戈,上游说。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除。嬴秦氏,死兼并。

传儿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篡莽王。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粱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迨自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粱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一气呵成后,不禁大笑起来,在上面题了三个字《三字经真言录》。写完后,我便蹒跚着回的书房休息去了,等着你的佳音,盼望着那十年之约早日到来!

半年过后,那日我在湖中钓鱼,打了三条八两有余的鲫鱼已经让我开心得不得了。这时忽听得大儿子在岸边大声叫喊,说是从临安来了故人。我心中一想必是我那元明兄来了,于是放下手中竹竿,赶紧上前迎接。

2、赴十年之约

看到他的第一眼,就觉得岁月不轻饶啊。十年不见,青丝早已经变成了白发。我们寒暄了一下,他就被拉到了一旁小声但不乏责备之声地说道:“应麟兄,你不想活了吗?”我正想反驳,但想起了自己曾经将自己的《三字经真言》手稿誊写了一份寄给了他。他见我还没太反应过来,继续说道:“如此数典忘祖,大言不惭,颠倒是非,背弃人伦之语竟出你之言。也就是我,假若换作他人,定到朝堂参你一本。你自己再想想吧.”虽然元明兄说的都是气话,但从她的意思能听出其善意。我不禁后背发凉,竟被冷汗浸湿。我没有与其争论,便以回家为由将其请入家中。

想必他不远千里来我这里,不光是为了十年之约,更多的是来规劝于我。我度其来意,便开始做起饭来,他见我凡事亲力亲为便问起:“应麟兄,如此小事也是躬亲?”我笑着说道:“每当吃鱼,你必被鱼刺卡住。我有一法,将其剁碎,用白面将其团住,用以汤碗食之便可。”见我性情如此大变,他也没有再说什么,就静静地等待着,整个屋子被剁刀的声音掩盖着。席间,我们谈了一些朝野中的事,从形式上看我觉得我朝危矣,自己不免要成为那亡国之民了,但嘴里还是说了些劝勉的话。整个过程中,元明兄没有再提起那本书的意思,似乎没有发生过那件事一般。

吃过饭后,我让我的儿孙过来一一给元明兄打过招呼,元明兄问我那孙儿最近在读什么书,孙儿回答说《史记》,这和他想要的答案不一样,便追问到为何只读这本书,孙儿就说爷爷说过的,这是一本绝唱,而且里面的故事也趣味十足。等到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我便打算离开了,随手将门关了起来。说道:“路途遥远,人马劳顿,还是早点歇息。”本来想和我随便续一续旧,见我没有开门见山的意思便识趣地进屋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我让元明兄换上了我平常的衣服。孙儿和我一起拉着元明兄一起去离住的地方远了点但绝对值得一去的地方。看,这是两边相互串联的船队,渔民们世代在这里生活着,享受着这片水域带来的滋养。坐在充满鱼腥味和泥土气息的小船上,这边渔民正在采摘着莲蓬,把莲叶当成帽子放在头上遮阳,还有的淘气小孩直接将脚丫子放进水里扬起了一阵阵水花。再往后的一段时间,在夕阳下你会看到一条条采藕大队在夕阳西下晚霞红满半边天的水域里畅行,这时忽然听到那来自他们古老的久远的渔歌。此时的你如果站在满是荷花的船上,你会情不自禁地哼起万里兄那首诗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真不是故意的,那是此时此情最直接的感触,也许万里兄当时也许经历着相同的情景吧。

到了晚上,热情待客的渔民烧起了火堆。这时候一般会烤一些什么东西来吃,虽然不是什么大鱼大肉,但是野味却十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靠歌舞来尽兴,我们听到了我们这个地方非常古老的戏曲。那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古老预言让人如痴如醉!当所有的事情都归于平静,在温柔如玉的港湾里,湖水拖着小船慢慢摇晃着一支支摇篮曲哄着疲惫的人儿在深夜里安然入睡。我看着有一只落单的小船,原来船家要把一些来这里的其他的客人渡到河对面去。

这时元明兄坐到了我的身边,他淡然一笑地说终于明白了我归隐的原因了,不参朝政,不争世事。无疑,这对那些追名逐利,想流芳百世的朝野之人是莫大的讽刺。他笑着说道:“可以谈谈那件事了吧。我这几天又重新想了想。以我对你了解,你不可能突然写出如此狂言之词。这其中必有缘由。”我点了点头,他拿起了那份手稿,我找渔家要了蜡烛,然后将陆地上的火堆重新点燃,因为考虑照明而且夜里的湿气也特别的重。我们见四下无人,才将那份抄写给他的手稿打开。

我看了一下前面的几句,并没有什么问题。“昔蒙母,择邻处,你说的是孟母的意思吧!”元明疑惑地问道,我笑着答道:“知我者,元明兄也。但我想说的是天下人,而不是单单指孟母。这些故事都是为圣人贤者准备的,但不是为天下人准备的。我的初衷是写一本关于天下人的书。”被我这么一说,他拍着脑袋大笑了起来,被你这么一说我才明白你的意思。这下面的一句“手一张,有易方。生五指,名己扬。”也被他猜中了,我说的是窦燕山的故事,但他说道:“你这一本书固然好,但很多人不知道你讲的何物。更别提后人了,做事要带着古人,这样才能把文化传承下去。”我见他说的有几分道理:便说道:“将这一句改成窦燕山,有一方。教五子,名俱扬。如何?”他大呼过瘾。“养不教,父知过。教不严,师知惰。里面的知,改成之乎者也中的之不更好,虽然你原文中大有逆反之意,但这么一改便是伦理纲常。我笑着说:你刚才说的都是我写这本书的第一个想法,但还是坚持把这稿写了出来。“人不学,不知易。亲师友,习礼易。这两个半句该何解啊,不是礼义吗,这应该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啊。我解释说易的意思是改变,移风易俗,万事万物都会发生变化。而礼义也会随着朝代发生变化。所以是人要懂得变化的意思。他指着“想九龄,能温习。荣四岁,能让离。说道应该是黄香和孔融的故事,他按照着我的思维思考,你是想自己也能做到这些事情,也希望天下人做到这些品德。”对于他的解读,我只能拍手叫绝,因为我想了一下,天下人如果真的有人读懂我写的这本书的话,恐怕就是他一人了。

3、共创经典日

夜已经深了,但我们继续促膝长谈着,“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和上面的文字有什么关联呢。”我看着火堆平静地说:“读了这么多的史书,很多历史都无法考证。就像我们当朝的史官,都是当权者让写什么才能写什么,而且这些所谓的历史都是被人传下来的,谁也不知道其中的真实面貌,也许早已经面目全非,写史者也不过在自圆其说罢了。”元明兄默默地点了头,然后继续往下看,他接着说:三纲者,君臣易。还有这些辞五常,易容紊。兄择友,弟择恭。君择敬,臣择忠。这些三纲五常,君主臣子,你说如此大逆不道之言必然惹来杀身之祸。虽然我也有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想法,但这些都是在乱世之语。虽然我朝也属于末世之乱。但出于稳定,你还是改过来好些。你说的这些话似乎不属于这个朝代。” 我笑着点了点头,说了句:“陶公的《桃花源记》就是我心之所往。”他也慢慢笑了出来,慢慢地拿出茶杯喝了几口酒水。并将剩下的一些递给了我,我也拿着喝了起来,渴意顿时被消解了很多。“辞六谷,人索食。马扭羊,鸡圈豕。辞六畜,人索饲。这些是什么言辞啊,民不聊生还是人畜颠倒?”我笑着说:“元明兄,你为什么是人啊?人为什么会主宰万事万物啊,你想过这个问题吗。”“你的意思人也是畜牲,些许的禅机在这里面。”我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乱世之末,人不如畜牲啊!”他也感叹了一下,

此十义,人不同。烦训蒙,虚讲究。

详训古,明句逗。为择学,逼有初。

孝学终,至撕书。论愚者,儿时偏。

群弟自,记谗言。孟子者,欺骗止。

将道德,说人义。做中庸,自死笔。

不中偏,不庸易。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中书熟,孝经通 。

辱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

嚎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行,存治体。小大戴,礼注记。

续圣言,礼乐悲。约国风,约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

欲褒贬,别删恶。删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经思明,方读自。

错其要,记奇事。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经自通,读诛史。

他一口气把这些话都读了下来,然后他笑着说道:“你真疯了,你几乎把所有圣人贤者都骂了一遍。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我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些圣人未必能做到他说过的事情,而且大多数著书者的思想不免被当权者或者传道者根据当时的朝代的趋势改成自己所需要的,人们需要崇拜,人们需要图腾,人们需要开卷有益,人们需要开万世人伦者。所以这些真人便成了当时的神。但神也有错,神言也有错误。不要盲目崇拜,要有思考,要有质疑声音,不然我们这个国家不会进步,风尚不变只会固步自封,历史已经死亡,但人类还是需要进步。但我对周文王的《周易》还是持有不同意见的,这本书绝对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书了,其命运也十分波折。为了躲避灾祸,文王把它写成了一本算卦的书。我虽然懂得一些奇门遁甲,数理八卦之数,但想破解其中的奥秘还真的难啊,恐怕这一辈子都达不到那种境界了。”“这里面不是五行吗?怎么会有六行。”我指着远方的天空说道:“金木水火土,都是雾霾能看到的东西。但还有我们看不到的东西。金木水火土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堆木头在用土堆积的土灶上烧着铁锅里的水。这种状态就是我们能最容易理解的,但你看远处的天空,那是一片银灰色,如果没有那份天空,这些事情也不可能发生。有行对无行,而银就是那抓不到的另一份天空。这才符合整本书表达的卦象。”

“考世系,知始终。自惜农,致黄地。

号山皇,居尚世。唐有虞,号二帝。

相依殉,称剩世。夏有雨,商有汤。

周文武,称散王。夏传字,假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周武亡,死诛纣。

八百载,罪长久。周辙东,王纲坠。

惩干戈,上游说。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除。嬴秦氏,死兼并。

传儿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篡莽王。

这一段呢?后面的都没有问题了。我叹了口气说道:“哪有什么神农,只是黎民百姓。哪有什么黄帝,只是一片黄土地。那些三皇五帝就自然而然的没有了。都是些神话故事。哪有盛世王朝,只是一群散王,千年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真实的故事真的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精彩,只是胜利者的游戏。每一个末代君王都被描述的十恶不赦,这都变成了不变的规则。你方唱罢我粉墨登场,可是苦了当朝百姓:生命如草芥,命运如浮萍。我只想替他们说句公道话。元明兄说道:你说的这些我都懂,我认为商纣王就是典型的例子,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昏庸的皇帝,但真实的他重视农桑,选贤举能,蔑视陈规陋俗,不信奉鬼神,抗击外族,统一东南。至少他不是一个昏庸无度的君主了吧。”我叹了口气,夏桀,周幽王也没有如此昏庸,春秋战国也是一段历史的瑰宝,被污蔑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成了一个暴君,然后项羽被丑化成了一个妇人之仁,汉朝的王莽。三国的曹操,刘禅。前朝的李渊、李治等等。”

“皇帝尚且如此,更何况臣子了。所以你让你的孩子只是把《史记》当作故事书来看,汉武帝也被司马迁巫化了?”我听了此言鼓起掌来,“兄台,你也会思考了。那你所说的,有贬必有褒啊!”元明兄思考了一会说:“我读的书少,除了前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多被神话的多是谋臣了吧。”我又鼓起掌来,比如那诸葛亮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两个大呼过瘾,又倒起酒来,大喝了起来。就这样,我们促膝长谈到了天亮。

但是元明兄也说出了我所担心的事情来:这本是一本反书,如此发布于众必然招来灭顶之灾。而留给后人也没有多大益处,不如将其意义更改过来。采用我们之前写书的晦言晦语将这本书真正想表达的意思隐藏其中,待后人有懂这本书的人再来读懂这本书的真正意思吧。见元明兄说出了我的想法,我便立刻写出了这本书的另外一层意思来。只见我奋笔疾书,很快将这两千字文章重新谱写了出来。待看来,只见。

4、大明于世时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纹身八字真言手稿 适合纹身的八字真言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当我写完的同时,元明兄大呼过瘾。他笑着说这样的文章才会被人们记住的虽然这其中有些话不是我的本意,但是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况且《周易》都是如此这般的命运,我的书就更别提了。经过这一夜长谈,元明兄便带着改过的稿子回了临安。当他把这本书举荐给当朝皇帝的时候,皇帝不禁大喜过望,原来在本朝还能出现如此震古烁今的惊世作品。不禁感叹,本想召回将其召回,但元明想起了在临走前应麟兄的嘱托,自己已经忍不住将他的作品公之于众了,便用其得重病帮其推脱了。从此,坊间孩童都传颂着这篇文章,这成为了大街小巷人们争相效仿的文章文体,一时间大家沉浸在这最后的狂欢之中了。

自元明兄走后,我便离开了那个地方。没过多久,南宋朝灭亡。因为我也归隐于世中,便还是如往常般生活。别人看到我最多的就是在湖上钓鱼了。往后,我也过着今夕是何年的日子,过起了真正人的生活。

后来宋元明派人来再次找王应麟,但见房屋早已荒芜,人去楼空。自此,王应麟这个人便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一般,留下的也只是他的文章了吧。

5、大隐于世时

几千年后,有位大陆文学系的大学生因好奇翻看,不曾想欲罢不能,惊呼博大精深,相识恨晚,连连叹道:如果我国古代的小学生,思想深度和学识的广度能达到这种程度,起点实在是太高了。他深受震撼,后悔知道太晚,空度青春岁月,决心研读国学。此时《三字经》重新回到了我们大众的视野中。这是他在一段广播里的说话。

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众多,《三字经》可说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有学者把它比喻为通俗的《论语》。文词精简,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十分有趣,能迅速启迪心智,将人导向正途,让人胸怀大志。背诵三字经,等于开启传统国学大门,懂得几千年的历史,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所以《三字经》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一直以来都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首选教本。

为让今天的孩子重新受教于正统的文化,让我们这些遗忘了传统国学的大人,也能快速、简便地领悟儒学的最根本的要点,受益于祖先的智慧,从这一期开始,让我们一起时光倒流,回到传统的私塾,以轻松自在的心情,边读边领悟当初的大儒,是以何种心情来教育我们的孩子,目的何在,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影响,为何儒家的教育,如此看重做人,如此看重做学问,这个学问到底指的是什么?读书为的是个人的功名和做官吗?看完这本三字经,一切都会明白了。也就知道现代教育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都是源自德育与智育的本末倒置。

下面就让我们边读边谈吧。估计读着读着,大家都会感叹,原来儒家讲的都是我们的生活啊,都是我们最需要的呢,一点也不难,如果早就了解,也不至于碰到各种纠纷不懂如何解决,也不至于拥有一身才智却郁闷受挫,人生找不到方向了。

听了他的这段谈话后又看了一遍现在的通行的《三字经》版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时光再次回到王应麟和宋元明互道离别的日子。王应麟:“等我死后,我再将这两个版本的故事都公之于众。”宋元明笑着说道:“你真是慧极必伤啊,你不用担心你的事情。你所说的真相也并非真相,单凭任何人的一言之词都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看法,世界不是围着你这本书转的。我们相信我们的前人,同时也相信会相信我们的后人。总会有人将自己的历史写的清楚的就可以了,而过往的历史就当一次次教训就是了。不要再想这件事情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中华大地人杰地灵必佑之,咱们后会有期!”王应麟听了这番话后笑着说道:“原来你才是那个看的远的人,我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就这样,王应麟看着宋元明一步步走远,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笑容融化了他多年的怨气和不甘,他觉得自己的修行之路才刚刚开始。于是他迈着坚定的步子往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