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效的取得要有准确的辨证、精确的取穴、熟练的手法操作,若仅懂得辨证取穴还不算一个合格的针灸医师。同是一根针,有功力的医生运用熟练的手技,可使针下生热、生凉,使气至病所,立见奇效;而缺乏功力的医生针法笨拙,针刺时手指不听指挥,进针困难,或针入而气不至,或针后而不效,病人徒受皮肉之苦。《标幽赋》载:“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强调指力练习的重要性。指力是持针和运针的功夫,就是手指的力量,广义的指力还包括手腕的力量。有一定的指力,才能如水之有源,持针端正,进出自如。毫针针身细软,不易掌握,没有相当指力就不能力贯针尖,进针不顺产生剧痛,运针也不能随意上下,造成手法失败。针灸名家的练习方法较为独特且有效,现结合自己的练习方法介绍如下。
1、贺氏练指法
针刺疗效全在两手娴熟的技法及功力,手指的功力主要在拇、食、中三指的指头上。指力要靠指端运于针体而透皮入肉,既不宜过重过急,亦不可过轻过缓,故拇、食、中三指功力的练习非常重要,决定了能否针刺无痛和获得显著疗效。对此贺氏说:“不学针灸则已,欲学针灸必须练习手指努劲。”贺老年轻时练习
八卦掌,在此基础上练习二指禅功,触类旁通,创出努指、顶指、夹木锥、捻线等4种练指法。
努指法
站立或正坐于桌案之前,吸气使气沉丹田,两手臂向前抬起伸直,随之弯腰向前,双手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搭于桌案边上,运气上贯双肩、臂、肘、腕及指端。初练时较为费力,不能耐久,可调换手指交替练习,日久则可增加练习时间、努劲力度,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初练时每指5min,每日1~2次,以后可增至每指15min或更长,3月后可见初效。
顶指法
空手练习,紧并中、食二指,屈成钩形,而以拇指屈置中、食二指之间,使三指指尖相顶,紧紧扣牢,虎口成圆形,猛力扣5min,每日得空即练,不限次数。
夹木锥法
以两个小木锥,夹于左右拇、食、中指指腹之间紧捏之,木锥长约3寸,粗约1寸,根粗尖细。每日得闲即练,半年功可成。
捻线法
空手练习,以拇、食、中三指指腹紧贴,虎口呈三角形,三指腹相贴之处,以三指之第1节为限,贯全臂之力于指端,拇指徐徐向前捻动数次,再向后捻动相等次数。每日不限次数,得暇即练。
以上四法,前三法不仅有助于提高针灸疗效,对强身健体也大有裨益,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研习,必使手法纯熟,指力日进。据贺氏练指法,偶悟“撑指”一法,可侧立墙壁前,手臂伸直,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撑按墙面,身体向墙体倾斜。此法练习条件容易获取,得闲即练。也可以手指撑地做俯卧撑,不断练习,必有长进。
2、彭氏练指法
现代针灸名家彭氏等由《标幽赋》载:“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中“水木”二字触类旁通,悟出“水面练针法”。又据《频湖脉学》中“浮脉如水漂木”想到先练棋子,而后想出瓶盖、泡沫、水浮水果的方法,依序练习,收效甚佳。此方法主要是练习“轻刺”刺法,但对指力的练习也有较大的帮助,其法分四步。
第一步:轻刺棋子。
木制象棋子一枚置于水面,令其平稳,持针垂直轻刺棋子,刺入棋子某处,仅见水微动而棋子原位不变。功夫纯熟,再进行第二步练习。
第二步:轻刺瓶盖。
塑料瓶盖一枚(大小宜与棋子相近)置于水面,令其平稳,刺法如上,以瓶盖不翻转沉下、水面微动而位置不变为度。此法较刺棋子更难,练成之后方可进行第三步练习。
第三步:轻刺泡沫。
泡沫塑料一块,置于水面,令其平稳,刺法如上,以其平稳不动或仅微颤为度。刺泡沫用力稍重会滞留其中,故也需下一番功夫,功成后行第四步练习。
第四步:轻刺水果。
水果虽比泡沫体重,但在水中最难稳定,针尖刺上如蜻蜓点水,一刺即抬。要求不许破皮、不许移位,是极难的功夫,稍重一点,针尖就会刺入果皮内。这就要求从练棋子、瓶盖、泡沫循序渐进,刺水果在水中不移位,达到似有似无的程度,方算功成。轻刺练法没有捷径,没有窍门,只有耐心练习。本法要求单手持针,右手练完,再练左手,与书法练习悬腕写字相类,不仅可控制指力,对腕掌力量的增进亦有较大帮助。
据彭氏练指法,亦悟得“刺饮料瓶”一法。饮料瓶的瓶身较瓶底、瓶盖薄,初期先选用瓶壁较薄的普通矿泉水瓶,在瓶身开始练习,而后在瓶底练习,待指力长进后,再在瓶盖上练习。要求速刺速进,不见针弯。熟练后再选瓶壁较厚的红茶、绿茶或更厚的脉动、果粒橙等饮料瓶的瓶身、瓶底进行练习。要求同上。练习中可根据自己的指力水平,选择合适厚度的饮料瓶或部位进行练习。
在刺饮料瓶练习之前,建议先练习“刺纸垫”法。纸垫以松软的细草纸折叠数十层而成,用棉线将纸垫如“井”字形扎紧即可。因纸垫扎紧时有一定的硬度,最适合指力练习。若能轻松刺入可在纸垫中加1~2层硬盒纸以增强难度。
纸垫和饮料瓶法练习中,先用25mmX0.38mm的毫针练习,而后换长一点或细一点的针具,如法再练。持之以恒,练至针身可垂直刺入纸垫或瓶体,且针身不弯、不摇,进出深浅自如时,此功方成。一般快者需1个月,慢者需3个月或更长时间。练成之后学员间互相亲身练习,慢慢提插捻转,细心体会得气与未得气的区别,练习敏锐的指感,达到《标幽赋》所言:“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指力不是单纯手指的力度,是要聚精会神、勤学苦练才能练出的真功夫,要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练习,跟从名家学方法可帮助快速提高,同时也要多交流,多学习,总结心得体会,找到合适的练习方法。指力练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是针灸医生的基本功,是取得病人信任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针刺疗效的主要手段。
针刺的疗效在于手法,手法的技巧在于练习。我们在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针灸是一种理论知识,不能解决实际操作问题。因为针灸和用药不同,药物是靠其特有的效能在人体发挥作用的,而针灸则是通过医者的手技操作才能生效。所以手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和外科医生的基本功———分离、止血、缝合、打结一样。只靠听讲、看书,不解决问题,非实际练习不可。须知用针治病,是在穴位作各种各样的动作,来调整机体平衡,纠正病理现象。由于目的不同,必须用不同的手法。如提插之深浅,用力之轻重,捻转之幅度,进退之疾徐,都要有一定的技巧。好像书写、作画一样,同是一样的纸、墨、笔,由于作者的艺术水平不同,其作品的笔力神色亦有高下。善用针者功底过硬,心灵手巧,一刺即入。病人仅感微痛或不痛,运用手法则得气迅速,酸麻重胀的感传出现快,放散远,疗效高而且安全,针后有舒适的感觉。不善用针者手法拙劣,如锥子刺肉,痛彻心骨,徒伤肌肤而疗效低,甚至出现后遗症或发生医疗事故。因此针术也有高度的艺术性,必须长期练习,才会熟练。要练到轻巧纯熟,得心应手,才算到家。至于练针的方法,正如古语所说的:“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初学者必须自己主动地勤学苦练,尤其在三伏天、三九天,大热大冷的季节,下苦功夫锻炼,练出来的功夫才是真功夫,才能过得硬。要有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变黑”的精神和磨穿铁砚的耐心。我们见过许多人,虽有一套理论知识,而在临床上则眼高手低,表现不巧或不会实际运用;或认为尖锐的钢针,刺柔软的肌肉不成问题,无须练针,这样是不恰当的。为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心手合一,减少病人的痛苦,千万不要忽视练针这个环节。
练针并不困难,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在工作余暇,休息时间,甚至在走路、谈话的时候都可以利用时间练针。手里有针可以练,无针用空手作捻转提插动作,使手指灵活,也有益处。只要朝夕不懈,持之以恒,自然就会“巧”了。
总之,“练针”作为针灸基本功之一非常重要,但是其练习方法却简单易行,只要下定决心,耐心地反复练习,一般能有百日功夫就差不多了。如能长期坚持久练,当然更好。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练针的姿势与持针方法
因为练习针法是一种集指力活动和全身气力于针尖的艺术劳动,故要求姿势严格。总的要求是:坐要端,头要正,身要直,臂要曲起,脚要站稳。持针时要指实掌虚,拇、中、食三指齐力,无名指和小指略翘起(图1),下针提插捻转,皆需摒除杂念,专心致志,凝神静气,尽一身之力,轻巧灵活运用毫针。姿势正确之后可进行以下的指力和手法练习。
二、指力的练习
指力通常指运针时手指发力的强度和控制毫针的能力。熟练的针灸医生能将有限的指力控制和集中在针尖上,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从广义上说,指力包括了掌力、力臂力,甚至全身气力和意念的协调,这种力量是一种“巧力”,应当“强而不猛,迅而不躁,轻而不漂,和而不滞”。
毫针针体细而软,如果没有相当的指力,很难顺利进针和随意运针,往往会引起疼痛,或使补泻手法失败。
欲练针者先练指,指力练习是针刺手法练习的前提。老一辈针灸专家都特别重视指力练习,如果细心观察针灸名医之手,可以发现其刺手“合谷”部位的肌肉往往异常丰厚,有的甚至成为一个近似核桃样隆起,所以他们针刺时的指力要更大。
图2 指力练习
将粗草纸裁成10cm×10cm的见方,用40~50张叠在一起,约6~9cm厚,四周以线绳扎紧,用28号不锈钢的长柄针练习。初学时用1寸的短针,逐渐增加到3~4寸的长针反复练习,不拘次数和时间,一般每天能练20~30分钟即可。持针的方法是以右手或左手的拇、食、中三指捏住针柄,和握毛笔的姿势一样,拇指在内,食、中指在外,无名指和小指略略翘起,使手心空虚。把纸块放在桌上或用另一手托平,将手臂悬空,不能有依靠,提丹田之气及全身精力集中于腕指,属意于针尖,将针身垂直作捻进捻出,上提下插之动作(图2)。捻转之幅度是左右往复,以不超过180度为原则。
其基本动作有如下四种:
捻:是以拇、食、中三指持针柄,拇指向前,食中指向后的动作;
转:是以食中二指向前,拇指向后的动作;
提:是在转针时稍稍向上提起的动作;
插:是在捻针时轻轻向下施加压力的动作。
分开来讲是四个动作,但在练针时要把捻、转、提、插四个基本动作结合起来,成为一个连贯的动作,作回旋式进进出出,反复练习。欲进针时则捻插的力量大,即向下进的多些;欲出针时则转、提的力量大,即向上出的多些。将纸块刺透了另换一个地方,重新刺入。在练针时,不论作什么动作,都要保持重心平衡,针身垂直,不能操之过急,不要用力过大,使针身弯曲。同时不能将针身刺尽,要留3~5分在外边,因为临床上切忌将针身刺满,以防止由于针根部折断,不易取出。针练坏了再换新的。先练短针粗针,渐渐改为长针细针,日久就有指力了。初学时未经练习不易捻进,而且感觉手指酸困,不必急于求成,慢慢磨炼,指力就会不断增加,由熟生巧,然后刺入肌肤就容易了。这是基本动作,好像练毛笔字临帖写大楷一样,重点在于练习手指的力量和持久性,必须耐心。经过这一阶段才能练出硬功夫。特别要注意不能只用手指的力量,而是要全身用力,把丹田(关元穴,在脐下3寸)之气运用到臂、腕、指上,属意针尖,这就叫“运气于指”,当然不是粗暴的力量,而是很稳健地用丹田之气作轻巧而有力的动作。
练指力的过程中同时可以进行进针和出针的练习。进针时,拇指向前,食、中指向后,同时向下轻轻用力,即可刺入;出针时,食、中指向前,拇指向后,同时轻轻向上提,反复数次,即可提出。
1.徒手练习法
徒手练习的优点是可利用各种空闲时间,随时随地进行,也不必借助专业针具。
(1)左手练习:
左手五指自然分开,指腹按压在桌面上或书本上,向前、后、左、右做推、揉、按、压的动作,以此来锻炼手指和手腕的力量,亦可同法单练拇、食二指,以拇指或食指指腹在书本上向前、后、左、右做推、揉、按、压的动作。
(2)右手练习:
经常用右手拇、食二指或拇、食中三指持牙签或火柴棍,用力搓抢此法又称线法;或用拇、 食、中指捏紧,手持竹筷或毛笔,颤动手腕,反复作上下捣动动作。
(3)一指禅功练习:
目的是将练运气与练指力融为一体,具做法是:分腿站立桌前,吸气沉入丹田,两臂向前上抬伸直,前倾弯腰使双手拇指指腹搭于桌沿,令丹田之气上贯于肩,循臂过肘腕直至拇指端,逐渐加力,待拇指感到疲意,可调换食指同法练习。开始每次练习5分钟,逐渐增至10分钟,每日1~2次,坚持练习,指力必将大有长进。
(棉团练针法:用棉花做衬,用布将棉花扎紧, 成直径约6-7厘米的棉团,练针方法同纸垫练针法。所不同的是棉团松软,可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的练习。)
2.实针练习
实针练习应从正确持针开始。持针的方法有两指持针法、长短选择适当的方法。其中三指持针法临床最为常用,方法是三指持针法、持针身法、双手持针法等,习针者可根据针具的以拇、食、中三指末指腹捏持针柄。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应注意持针姿势宜稳健不宜紧握,应保持针体端直坚挺,以免用针时重滞不活或指力不达。
3.虚拟练习
以手持针,在空中向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横向、斜向、直向反复进退,以锻炼手腕的翻转灵活,以及持针向几个方向进针的速度。
(针刺的角度: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所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
4.实物练习
以手持针,使针尖垂直抵在模拟物上,悬腕,不要有依托用拇指与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要求捻转角度均匀针体不左右摆动;再逐渐施加一定压力。如此反复练习,直到针体可垂直剌人模拟物,针体不弯、不摇摆,进退深浅自如时,说明指力已足,可进行下一步针刺手法练习了。
此外,还应注意练习指力时的体位姿势。练指力的体位有站位、坐位两种,无论哪种体位均要注意保持悬臂、空肘、吊腕,不要有依托。
左右手并重(徒手或实针),练习使两上肢活动力量平衡。选择适当模拟物。模拟物的质地以接近人体为宜,如扎紧的棉团、软纸垫、泡沫塑料、软木塞、厚橡胶皮、蔬果(如土豆、冬瓜、西瓜皮)等。
先练1~2寸短针,有一定指力并达定熟练程度后,再练3~4寸长针。全神贯注地练习,令指、掌、腕、臂之力协调。
三、针刺手法的练习
图3 活力练习
在草纸上练习一段指力,有了基本功夫,再进一步就要练习活力了。其方法可用布缝一小袋,中实棉絮,如小枕头样(或者用细线绕棉花团,外包一层布如球形)。用长、短、粗、细各种毫针刺入,以捻转提插的基本手法,作轻、重、疾、徐和探拔的动作,以练习手指的灵活性(图3)。这一阶段就是由拙到巧的过程。所谓疾徐,疾就是快,徐就是慢,是指做基本动作时的速度。所谓轻重,轻就是用力轻,捻转的幅度小,提插的范围浅;重就是用力重,捻转的幅度大,提插的范围深。所谓探拔,是在做基本动作时,将针尖向上下左右拨动,如探索找物样子。
练习这种动作时,其持针法,仍如前所述,刺针方向可以做前、后、左、右、上、下、平、斜、直、横等各式动作练习,以便于临床在各种不同的姿势及各个穴道上刺针,为行针得气,进行补泻手法打下基础。这种练习最好左右手都练,在临床上可以双手同时行针。此外,对皮内针、梅花针、三棱针、火针等,都要按其特点进行练习。总之,这一阶段之练习,好像写行书大草,主要在于灵活巧妙,重点练习出入进退之快慢、捻转之幅度、提插之深浅、针刺之方向等。都要练到手随心意,轻巧准确,然后才可以在人身上实际操作。这是学习针灸必须练习的基本功,学者万不可忽视。要知道只会理论不会实践,是眼高手低的医生,不能称为善针者。
四、认真选择针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用针法治病,刺入皮肉,当然不是绝无痛苦。为了尽量减少疼痛,在针具上必须认真考究。
《素问》上要求针具是:“针耀而匀”,《针灸聚英》上说:“令光耀滑匀,直而无曲损。能守此训,自不致折矣”。这是对针具质量的要求。过去多用铁针、钢质针,易生锈,针体粗,进针痛觉明显。目前临床常用的不锈钢针有很多优点:弹性较大,针锋圆利,针身光滑,不易生锈,韧性好,不易折断,硬度大,不易弯曲,针尖不易卷钩,耐热性强,高温不变质,这样的针,如果手法熟练,可以一触即入,很快透过皮肤,痛苦很小或几乎不觉疼痛。
此外还要讲究针的粗、细、长、短和针尖、针柄的构造。在临床应用时,选针恰当,不但能减少痛苦,保证安全,而且对疗效也有直接影响。一般说粗针(26号以下)疗效较好,但进针时则较细针略疼;细针(28号以上)由于针身细软,进针不易,但痛感较轻。长针(2~4寸)适宜于肥胖的病人,肌肉肥厚的部位和深部疾患,如刺环跳、殷门、承扶、委中等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则可以用3~4寸的长针。短针(1~1.5寸)容易掌握,进针方便,但只能用于较瘦的病人,肌肉浅薄的地方或浅部疾患,如四肢末端的穴位。选针长短应超过预计深度的5分为宜。选针过长,不易操作,且容易误刺过深,发生事故;选针太短,则刺不及分寸,效果不佳。常言到:刺针忌满,也就是不能刺到针根部,要在皮外留3~5分,这样既操作方便,又便于温针灸,还能预防由针根部折针。
对针尖的要求是:针尖要圆而不钝,不宜太尖锐,不要带钩,要经常检查,一发现钩曲,就不能使用,必须修理磨掉。绝对不能用带钩的针,针尖反钩,刺入皮肉时进针不畅,提插捻转时沙沙发响,会挂断许多肌纤维和神经纤维,使病人疼痛,影响疗效。这是人为的粗心大意,针失所宜。对针柄的要求是:要长些要粗些,一般1.5寸左右,便于三指持针。
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病情以及取穴的部位、补泻原则等选择相应粗细长短的针具。一般说对成年人体质壮、肌肉丰满,病症属实,疼痛、痉挛、狂躁以及感觉迟钝等,需要用泻法的则用粗而长的针;反之对年龄小、体质弱、肌肉薄,病症属虚、麻木、麻痹、萎缩、沉静以及感觉过敏等,需要用补法的,则用细而短的针。有时一个病人则根据部位不同而用几种针。
《灵枢·官针》指出:“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病深针浅,病气不泻……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病大针小,气不泄泻”。由此看来,针虽小具,却不容忽视,术者要上心,避免在选针上有太过或不及之弊。
五、取穴必须准确
经穴,又称穴道、腧穴、气府、骨空、节会、气穴等。单从这些名称来看就知道穴有孔隙、空洞之意,历来医家对取穴都很重视。金元时代窦汉卿擅长针术,他在《标幽赋》上指出:“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取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这种要求正确取穴的精神是可贵的。根据现代大量的资料证明,刺激穴位的作用明显,刺激非穴位大多无作用或作用较差。例如刺足三里胃肠蠕动可以即刻改善,刺非穴位则胃肠蠕动无明显变化或持续时间短暂。因此,一定要正确取穴,决不能马虎从事,随便乱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筋骨皮肉也”。这说明前人很重视穴道,认为穴道是气血游行出入的重要地方。即以现代解剖生理学观点来看,许多穴位都在大血管、淋巴管、神经根、神经干、神经节、神经丛、神经束和神经分支之处,或在其经过交叉的地方。有的在筋肉或两筋之间、两骨之间、关节空隙的关键之所;有的下面则是重要脏器。可见穴位是从实践经验中得来的,与现代的解剖生理学暗暗符合,所以针刺到穴位上效果就好,否则就差。
我们在临床上取穴,常常以体表陷凹之处,两肌肉之间、肌腱之间,两骨缝之间,关节上下、前后、左右,或在动脉跳动之处,皮肤皱纹和五官九窍的周围,来找穴位。如《备急千金要方》上说:“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无特殊标志的就用骨度分寸法来测量,总以找准为原则。有特殊标志的就更好找了。如头顶、眉间、鼻尖、手心、脚心,腘窝、肚脐、手指、足趾,爪甲角等分肉之间、溪谷之会,都是寻觅穴位的地方。
尤其是“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大多数穴位有此感觉。也可以专找压痛点、反应点,称为阿是穴,都可以作为穴道针刺。内脏有许多病往往在体表上会出现阿是穴,这些阿是穴,有的虽不在正经正穴上,但刺之也有效。这是由内部疾病反映到体表上的压痛点,也有人认为这说明穴道有“移动性”。不过这只是临床取穴的方法之一,完全靠压痛点、阿是穴,那就不免失于简化了。总之,用针治病,准确取穴,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讲穴位随便乱刺,不但影响疗效,而且容易发生事故,不可不慎。
随着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学习和运用针灸的人越来越多,但在教学环节和临床实践中,练针却被作为次要内容而忽视。
笔者有感于此,在收集、学习前人有关练针方法的基础上,撰写此文,为学针者提供便利,并与同道共勉。
关于练针,历代医家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试作归纳为四,即: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练运气。
一、 练心意
练针中的心意是指习者对针感的体验和毫针的控制。
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当心意高度集中在指端、针尖时,指感最敏锐,指力最强,手指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最好,病人也最易得气。因此,练针首先要练心意。
《内经》极为重视用针时医者的心意,称其为"治神",并将其作为针刺治病的要则,针灸医生的首务。
主张"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指出用针时如果忽视"治神",就可能出现"精神不专,志意不理",造成"神气不相随,入针气不至"的不良后果。
这实际上就强调了练心意的重要性并向习针者提出了练心意的要求。
练心意的方法很多,如蔺云桂先生在《针法灸法图解》一书中提出了准确度练针法和指感练习法。
前者是由同一点进针刺向棉垫中不同位置的黄豆、绿豆的练习。
后者是刺置于棉垫中不同层次的、直径4cm以内的牛皮纸片、毛边纸片,并探明其所在的层次、大小及形状,如圆形、正方形、多边形等。二者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练心意关键是在练针时思想集中,凝神于指端、针尖,细心体察针下感觉,同时提高手脑协调、控制毫针的能力和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即"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
只有平时在练心意方面多下功夫,临床用针时,才可精神安详,心无外慕,将自身的精、气、神灌注于针下,并能辨气之变,以意行气,令补泻无误,取得良好的疗效。
二、 练指力
指力,不仅指手指力的强度,更重要的是操作者控制毫针的能力,将有限的指力控制和集中在针尖上,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能。
从广义上说,指力包括了掌力、腕力、臂力,甚至全身气力和意念的协调。这种力量是一种"巧力",应当"强而不猛,迅而不躁,轻而不漂,和而不滞"(魏凌云《针灸科学与技术》)。
毫针,针体细而软,如果没有相当的指力,很难顺利进针,随意运针,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或使补泻手法失败。
同时许多研究也表明:指力的大小与得气、针刺感的强弱及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着针刺疗效。有适当的指力,才能持针端正,进出自如,易于得气、守气。
所以,《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称"巧妙元机在指头"。《素问•宝命全形论》对用针者提出,要做到"手如握虎",可见其对指力的要求是很高的。
因此"练针先练指",指力练习是练习针法的前提。
事实上,老一辈针灸专家都特别重视指力练习。如果细心观察针灸名医之手,可以发现其刺手"合谷"部肌肉往往异常丰厚,有的甚至成为一个近似核桃样隆起,所以他们针刺时的功力要比普通医生大得多。
均匀而果断的指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切实掌握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徒手练习与实针练习相结合。
1 徒手练习
(1)五指自然分开,指腹按压在桌面上(或书本上,或小沙袋上),向前、后、左、右做推、揉、按、压的动作,以此来锻炼手指和手腕的力量,亦可同法单练拇、食二指。
(2)经常搓念拇、食二指,又称捻线法。
(3)颤动手腕,或拇、食、中指捏紧,上下捣动。
贺普仁的"二指禅"功将练运气与练指力融为一体,具体做法是:稳立桌前,吸气沉入丹田,两臂前抬伸直,俯腰使双手拇指指腹搭于桌边,令丹田之气上贯肩,循臂、肘、腕至拇指端,若拇指疲累,可调换食指同法练习。
初每次练习5分钟,逐渐增至15分钟,每日1~2次,坚持3年,可有大的成效。
此外,还可用健身球。徒手练习可利用各种空闲时间,随时随地进行。
2 实针练习
(1)掌握正确的持针法。
实针练习指力应从正确持针开始。持针的方法有两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持针身法、双手持针法等,习者可据针具的长短选择适当的方法。
其中三指持针法临床最常用,方法是以拇、食、中三指末节指腹捏持针柄。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应注意持针姿势宜稳健不宜紧握,应保持针体端直坚挺,以免用针时重滞不活或指力不达。
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2)虚拟练习。
持针,在空中向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横向、斜向、直向反复进退,以锻炼手腕的翻转灵活,以及持针向几个方向进针的速度。
(3)实物练习。
持针,使针尖垂直抵在模拟物上,悬腕,不要有依托;用拇指与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要求捻转角度均匀,针体不左右摆动;再逐渐施加一定压力。
如此反复练习,直到针体可垂直刺入模拟物,针体不弯、不摇摆,进退深浅自如时,说明指力已足,可进行下一步针刺手法练习了。
练指力时注意:
①姿势。练指力的体位有站位、坐位两种,无论哪种体位,均要注意保持悬臂、肘、腕,不要有依托。
②左右手并重(徒手或实针)练习,使两上肢活动力量平衡。
③选择适当模拟物。模拟物的质地以接近人体为宜,如棉团(扎紧)、软纸垫、泡沫塑料、软木、橡皮、瓜果(广柑、西瓜皮、苹果)等。
④循序渐进。先练1~2寸短针,有一定指力并达一定熟练程度后,再练3~4寸长针。
⑤全神贯注地练习,令指、掌、腕、臂之力相协调。
现代针灸家彭静山提出了一组以轻刺为基础的"水面练针法",简便易行,不失为锻炼手指和掌、腕、臂力功夫协调的一种好方法。具体操作分四步:
①置棋子(木质)于水面,令其平稳,持针垂直刺棋子,要求刺入棋子某处,仅见水微动而棋子原位不变。
②置塑料瓶盖于水面,令其平稳,刺法如上,以瓶盖不翻转沉下,水面微动而位置不变为度。
③轻刺海绵,刺法如上,以其平稳不动或仅微颤为度。
④轻刺水果,以既不刺破果皮,又不使其移动为度,通过这些方法,达到集中和控制指力的目的。
三、 练手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治病,其根本在于调气,而调气的手段主要是手法,可见手法的重要性。
对于《内经》中的针刺手法,后世医家又不断地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具体的手法已不下几百种。
但概括起来,针刺手法主要分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单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进针出针法几大类。本文主要介绍基本手法的练习方法。
1 捻转法练习。持针刺入模拟物后,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与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在原处来回捻转。
练习时角度要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逐渐达到每分钟150次以上。角度无论大小,速度无论快慢,都要达到均匀、自如。
同时还应刻意进行双手行针的练习,以便临床持续运针时应用。
2 提插法练习。持针刺入模拟物后,在原处上下提插,要求针身垂直,提插幅度均衡,一般在3~5分为宜,频率由慢到快。
3 捣刺法练习,该法是提插法的延续和加强。用拇、食二指持针柄,中指贴扶针根,利用腕部弹力,较大幅度地提插。要求插时用力大、速度快,但针体不能出现侧弯。
4 捣颤法(雀啄法)练习。捣颤法是在进针原位不断捣动,犹如鸟雀啄食的一种小幅度快速提插法。
操作时手指持针,以腕关节微微震颤而捣动之,每分钟达150~200次。此针法有良好的催气、导气、加强针感作用,故宜特别练之。
在上述基本手法练习达到熟练程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练习进、出针手法、辅助手法和补泻手法,并逐渐由模拟物练习过渡到自身试针,可选取腿部或肘臂部穴位,实际体会针感。
针刺手法的练习其实是无止境的,除了模拟物上的练习,在临床治疗时还应根据病情实践不同手法,并随时用心体察与记录其效果,日积月累,使技艺不断进步。
四、 练运气
运气,是指医生在针刺时自身气机的调理,即运丹田之气,贯注指端,使气达所欲之处,从而大大增强得气作用,提高疗效。
练运气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强健医者体质并使丹田之气充实;二是使医者精神易于集中并能以意引气,灌注掌指。古今善针者皆主张练运气,有"练针先练身,练气后运针"之说。
练习运气之法,首推气功。气功可以使人的精神更好地驾驭形体,增进人的固有机能,激发调动人体的潜在力量,以使生命更加充满活力的锻炼方法。
许多著名针灸家指出,练习气功,增强本身的元气,调心宁神,内气外发,意气相随,是针灸医师的一项基本功。
气功练功的方法可分为静功、动功两大类。静功是采取坐、卧、站等外表上静的姿势,运用松、静、守、息等方法,着重身体内部的锻炼;动功是采取意、气相结合的各种肢体运动及自我按摩、拍击等方法,以锻炼内脏、筋骨、肌肤。
练气功要注意把握三个要领,即调节呼吸(调息)、动作(调身)、意念(调心)结合。通过气功锻炼,掌握意、气、力三者的密切关系,以身注掌、以掌注指,推进掌指力量。久而久之,掌指自有功夫,则临床时运用自如,可显著提高针刺疗效。
太极拳也是练运气的一种好方法,它虽为拳术,但其原理有与气功相似之处,也要调心、调神、调意。练拳时讲究意到、气到、力到,打拳与意识结合,与呼吸配合。
动作刚柔相济,动中求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令肢体灵活,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故长期习之,必然精神充沛,内气贯足,对从事针灸大有裨益。
练运气的方法还有很多,象古代的华佗五禽戏、现代的辽宁彭静山练臂运掌法、甘肃郑魁山关节练习法、北京贺普仁练八卦掌法、山东焦勉斋运掌八法等,都有助于运气的练习。
值得一提的是,练针与练字、绘画有一定的相通,都是内气与指、腕、臂的结合。因此,如果练针者适当练字绘画,经常行笔运气,可能触类旁通,有助于练针和临床用针。而且作字作画,可以怡养情志,对于从事针灸也非常有帮助。
综上所述,练针实为针灸医师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不仅初学者必须强化,即使对有一定经验的临床医生也至关重要。
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练运气是掌握针刺手技的必要方法。
常言道"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要练好针,关键在坚持不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刻苦加用心是学习和运用毫针的成功之道。我们应汲取前人之长,并注意在自己的实践中体会、摸索、创造,从而掌握扎实的针灸基本功。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