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六两一钱女命 六两一钱女命好不好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八字六两一钱女命

土城遗址鸟瞰图

曾为志、谢杨杰 文/图

四川三台县黎曙镇西南的土城村,一条小溪蜿蜒流过,溪名涧漕河。沿河南下的长河埝灌溉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1970年代以前,这里曾矗立着一座闻名三台、中江两县的土城,村名也因土城而来。

从留下的遗址看,土城略呈椭圆形,占地15.6亩,基础用石条垒砌而成,上筑夯土,空中俯瞰,犹如一颗善睐的明眸镶嵌在大地上。土城的主人姓萧,他的后代,就散居在土城附近。

据曾居住在城中的族人回忆,土城坐东北向西南。之所以称为“城”,是因为其格局完全仿照城池的修建格局,城墙、护城河一应俱全。城墙高3米多,护城河宽5-6米。前后两道城门为二层炮楼式,出入土城,需放下吊桥方能通过。

城墙内,一座长方形四合院瓦屋坐落其中,八字朝门,高大巍峨。上为堂屋,供奉祖宗神位;中间天井,左右两侧厢房深出檐,下有“晾衣柱”支撑,形成宽阔的走廊,厢房各有耳门一道。天井、走廊是日常活动的主要空间。城内粮仓、水井、圈舍一应俱全,城门一关,就是一个封闭安全的小社会。

这座坚固的土城矗立在这一块平坝中,一枝独秀。它的消失,让人扼腕叹息。那么,它是何人而建?因何而建?一切像冬季涧漕河上的晨雾,谜团重重。一切,还得从300年前萧氏辗转上川创业说起。

八字六两一钱女命

建于乾隆年间的萧氏老宗祠

携带幼子,棚民入川

我们把目光投向明末清初的广东平远县上举乡,一个叫做萧明仕的客家人。

萧明仕的妻子杨氏刚刚去世,留下两个儿男,一个叫萧承北,一个叫萧承能。不久后,在家人的撮合下,正当壮年的萧明仕续娶谢氏,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萧承祚。萧承祚,号广德公,娶妻吴氏,育有4个男儿,分别叫曰兴、曰彩、曰昆、曰立。

康熙四十年(1701),萧承祚与小自己20岁的妻子商议,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举家迁往湖南浏阳,开创新的生活。那一年,他的长子不过12岁,次子7岁,三子4岁,最小的才1岁多,刚学会走路。

我们从家谱中仅能看到“食多俯畜,宜远虑也”8字。这8个字的背后,是一个年迈父亲对于家庭的责任。因为那一年,萧承祚已经57岁了。可以想见,养育4个孩子的压力有多大。人多地少、生存的危机,让年近六旬的萧承祚备感生活的压力和对未来的恐惧。

一切为了孩子,让他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定。

萧承祚夫妇变卖家中财产,用作盘缠,又留下部分田亩、房间,交给二位兄长,作为每年祭奠先祖之用。然后,举家踏上征程,抵达南楚之长沙浏阳,小地名大围乡落业。

萧承祚辞家闯荡的目的地是浏阳,而非5000里外的四川平原,这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有很大的不同,可能与明中后期开始大量出现在南方山区的特殊移民群体——棚民有关。

江西、浙江、福建各山县内,一向有民人搭棚居住,他们以种麻种箐、开炉煽铁、造纸做菇为业,谓之棚民。棚民往往多为逃难之流民。

清初定后,休养生息,浏阳一带需要人口恢复生产。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开始招民垦荒,并把眼光投向闽粤。雍正《万载县志》记载:“庚午以后,始招徕闽粤之人,渐次垦辟。”因此,从粤东客家山区形成了新的移民潮,迁往浏阳。

他们和此前的棚民大为不同,他们不是为了逃难,而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他们看重的,是浏阳独特的地理地貌,可以靠山吃山,利用丰富的土地、矿产、木材等资源,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今之浏阳,许多客家人均是那一时期迁入的。

然而,这些移民也与原先的流民一起被地方官员和土著称为棚民。

生活的残酷总是远远超出最坏的打算。大量外来人和早期棚民,造成了尖锐的土客对立矛盾。本地土人“以异类视之,嫉妒侵侮”。直到雍正年间,棚民才被编载入册,实行保甲,允许参加科考。

因此,初到浏阳的萧承祚生活是非常不如意的。一家6口耕种5年后,63岁的萧承祚生病去世,遗下妻子吴老太君。好在大儿子萧曰兴已经17岁,能够独当一面,统理家政,兄弟同奋。在吴老太君的谆谆教导下,又耕种了15年。

一天,吴老太君召集家庭会议,对4个儿子说:“观此处风土人情,非我母子久留之地,不如适彼乐园以安身家。”(谢祖婆墓志铭)

众人应道:“我亦有他志久矣。”萧曰兴时年32岁,最小的萧曰立也21岁。一家人都觉得浏阳土客矛盾大,而且又陆续得到入川乡亲反馈的好消息,再次决定搬家,去往四川。

八字六两一钱女命

建于道光年间的萧氏宗祠

农商兼顾,家族繁荣

康熙六十年(1721),萧家尽数变卖财产,卖得吹丝银70两,从湖南浏阳经常德、恩施,翻越神农架,渡长江过凯江,始迁于西蜀。一家人初到中江县牌楼垭,后移县南清溪河,以当佃农耕地为生。

谁知,生活刚起步,却屋漏又逢连夜雨。那时,中江3年干旱,一家人将所剩的吹丝银拿来度日,吹丝银含铅重,成色远不及足色银,不多久全部用尽。于是,再度搬家到中江县南25公里的清溪河,租佃曹家土地。

清溪河土地多湿,不利早粮。萧家众兄弟商议改为田耕,又积极开荒拓宽,种粮三载,积谷数百石。那一年适逢秋季,阴雨绵绵,许多未来得及收割的稻谷都烂在田间,收回的新谷因无日晒,米价快速上涨,每斗可卖银一钱。

众兄弟开动脑筋,在家中发明炕床,将稻谷烘干,碾成米,运上中江贩卖。这兄弟4人,外出只随身携两个饭团,带在身边充饥,不敢乱花一文钱。

经过10多年开荒拓地,农商兼顾,昼夜忙碌,弟兄同奋,妯娌并勤,终于积攒得银两,到三台西路涧漕河,在赵家手上买得田产,从此落业黎曙镇。随后,又买冷家沟,杨家沟两处田产。至此,家族繁荣昌盛。

乾隆元年(1736),承祚公子孙在现旗山村7组修建上房36间,其正厅、后厅作为祭祀祖宗的最早祠堂。

乾隆十年(1745)初,吴太君膝下子孙41人,4个儿子分家立户,另排字辈。五月,吴太君病逝,享年82岁。

吴太君去世后,子孙感念承祚公葬在浏阳,和吴氏天各一方,于是由其孙去浏阳取回祖父遗骸,又回广东平远县,偷偷挖走谢祖婆金骨,带回四川。

谢祖婆葬于黎曙镇长兴村一组松林子,坟茔保留着典型的广东客家样式。墓碑为6柱5间牌坊式,左右两侧为椭圆形八字摆手,雕刻精美,前有拜堂,占地约40平方米。萧承祚、吴氏合葬墓在三台县金石镇,形制与谢祖婆类似。

也就是在此之后,萧家族人开始着手修建土城。

八字六两一钱女命

谢氏祖婆坟茔

坚壁清野,筑建土城

关于土城始建的时间,族谱、县志并无只言片语的文字记录,我们仅能从口传中了解到城内四合院竣工的日期。萧氏后人萧勇从曾居住在土城中的长辈口中了解到,四合院大梁上有“乾隆十七年腊月二十八竣工”的字样。乾隆十七年,也就是1752年。

我们推测,当初的四合院可能并没有修建坚固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因为乾隆时期,四海升平,萧家刚建好祠堂,又大兴土木,没有必要大费周折修建堡垒,更没有用堡垒来保护巨额财产。

城墙和护城河的修建,极有可能是嘉庆、咸丰年间后续扩建的。

嘉庆年间,湖北、四川、陕西爆发了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于嘉庆元年正月到二月爆发,主要集中在襄阳以北地区,后扩散到四川,甘肃等地,对三台、中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民国版《三台县志》卷十四记载:“白莲教匪寇三台,是时邑令邵公良奉令筹办三、中两县粮台,欲为坚壁清野之计。因相西路观音场负山带河,交通便利,遂役土人凭险建筑,保障用护军粮,于生命财产,全活甚众。”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白莲教攻入三台,知县邵良筹办军粮,坚壁清野。观音场一带交通便利,于是驱使百姓借地势修建牢固的建筑,用来保护粮食和百姓财产。这项措施,救了很多百姓的性命。

县志记载,观音场,通中江大道上,离城40公里,大方向正是黎曙镇。萧家土城的高墙,极有可能是在“坚壁清野”这一特殊时期修建的。

之后的咸丰九年,李永和、蓝朝鼎攻入四川。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日,蓝朝鼎拥众十万合围遂宁后,被四川提督唐友耕多路军队夹击。李蓝起义军由涪江转攻射洪、盐亭,转战川北。失败后,又朝三台、中江一带逃奔。

县志记载:“贼渡潼河,纷窜中江,拦入三台之景福院、石板滩大石冈、并三中交界之大磉磴、黄鹿镇等。”黄鹿镇,离土城的直线距离,不过5公里。

由此可见,萧家土城的修建,一定跟这两次起义有关,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保全了萧氏族人。在萧氏后人口中,也一直流传着祖辈们为防止战乱匪祸,但凡萧家人等,都可将贵重物品、粮食等物放到土城中保管。

这更印证了土城的修建目的,它是战乱时期多次扩建的产物。

八字六两一钱女命

牌坊铭文

节孝牌坊,萧氏荣耀

萧氏族人生长于斯,留下诸多古建筑。除了土城、宗祠,还有两座牌坊和一座字库石塔。

两座牌坊中,一座建于同治年间为萧曾氏修建的贞节牌坊已毁,另一处道光十六年(1836)为萧罗氏修建的贞节牌坊尚存。该牌坊为四柱三间屋檐式牌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中上半部分被毁,2013年补修重建。

该牌坊的主人罗氏,17岁嫁给萧学敏,3年后,丈夫辞世,独留下罗氏和一岁多的孩子萧秉钧。罗氏矢志不嫁,俯育仰事,孝顺双亲。罗氏守节30多年,其孙萧善伦后在陕西邠州做官,任吏目。罗氏既将儿孙培养成才,还供养哥嫂,乡邻称为楷模。道光十六年,受朝廷旌表,在洋坪桥修建萧罗氏节孝牌坊,民间称为老牌坊。

萧罗氏的事迹在民国版《三台县志》上也有记载:“邑人萧学敏妻,年十九夫亡,有一子,甫四月遂誓自守,笑语不苟,乡党以为幽闭,贞静称之,寿五十余。”

自道光年间开始,作为族长的萧秉钧就主持修建萧氏大宗祠,请来能工巧匠,建成宗祠,并与牌坊连成一片,牌坊也成为山门的一部分。

在三台县黎曙镇字库村与中江县黄鹿镇五龙村交界的要道上,也曾经耸立着一座高大的萧曾氏节孝牌坊。该牌坊修建于同治四年(1861),为表彰曾氏守节57年而建。民间称为新牌坊,今已不存。

八字六两一钱女命

道光十六年(1836)为萧罗氏修建的贞节牌坊

1928年,时在军部民政处任科员的萧韵和与三台教育局长郑兰商议成立初级小学校。萧韵和将祠堂周围地方七八十亩,及云同乡白庙子广德公墓田30多亩一并捐入学校,立有捐赠契约。

后来,萧韵和任黎曙乡长,为鼓励弟子读书,缩减春冬二祭开支,用以资助族中学生。家境清寒者,从初中起,每期试验考试,获得甲乙丙等无留级者,每年放无息贷款二石,高中每年四石,大学八石。

此外,萧氏族人还曾修建字库塔一座。字库又叫惜字宫、焚字炉等,是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塔龛中多供奉仓颉、文昌等神位。萧氏族人建此字库,一是宣扬文教,二为奖掖后人。此举与办学宗旨一致,充分证明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秀家风。

(作者单位:曾为志,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谢杨杰,绵阳南山中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