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是人生大事,每个人都很重视,因民族和地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婚俗。就其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移风易俗的普及,很多过去在婚俗上的繁文缛节也逐渐被新的结婚形式所取代,变得更加简单、时尚和文明。
西丰也不例外,婚俗也逐渐由繁到简,移风易俗。然而,细心的人们还是能发现,婚礼无论怎么变,还是有很多过去传统婚俗的影子,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变得简约和概括,甚至融入了很多西方教堂婚礼元素,越来越趋于现代,仪式化。那么我们西丰人过去的婚俗是个什么样子呢?如果说现代婚礼是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而百年前的西丰婚俗是汉文化与满族文化相融合产物,解放后大力提倡喜事新办,喜事简办,老婚俗基本瓦解。
80年代曾流行过旅游结婚和集体婚礼等形式。而解放前的婚俗就比较复杂了。那么过去的婚俗是个什么样子呢?一般来说,男女孩子十六至十八岁,开始有媒人说亲,再看对方八字,多是男方将对方八字(出生年月日时)放在灶王爷香炉底下过夜,次日请算命先生合婚。
过去男女婚姻看八字是最关键的环节,很多男女都是因为八字不合而告吹,上演过许多人间悲剧。如果合婚命相相合,双方家长同意,女方家长提出礼单,养钱留给父母,礼单无争议,算正式订婚。
然后过小礼:即订婚,媒人领着男方父母、亲友八至十人,必须有童男童女,带着养钱布衣料到女方家。女方家长叫出订婚女孩,由媒人介绍称呼后给装烟,往烟袋锅里装烟点着,接烟人给钱。女方家长要给童男童女钱,要办置酒席招待。
类似上面的理解在农村现在还有。过大礼:男方家长要娶媳妇,请算命先生择吉日良辰,由媒人带领送去该送去的物品,商洽结婚事宜。结婚程序:正日前二天:为捞水桌,搭席棚、砌炉灶、上劳忙的,主人家请的主事人(大劳忙的)一切事由他安排,帮工与厨师杀猪,分解猪肉备席。
正日前一天:门上挂彩绸,贴婚庆对联,有鼓乐吹奏,亲友上礼,送锦帐先到帐房写帐,女方主事人带亲友用车或人抬送嫁妆和娘家陪送物品,男方主事人与家长迎至新房,女方新人弟弟钉幔竿子,男方家长要给钱,女方有专人往新人柜箱翻箱送被,往柜箱装填包袱。开席招待娘家客人和男方家上礼客人,为八中碗或八碟八碗。送走客人,同宗长辈在言家礼,新郎叩头,长辈给礼钱。
新房请压轿童男压炕。吉日:院中设天地桌,一升高粮用红纸包上,上插天地码(一种神位)一杆秤,前有香炉,蜡台供有馒头。吉时娶亲队伍,由主事人指挥,前一对点着蜡烛的纱灯、铜锣两面、鼓乐、锦帐、娶亲车或轿,二顶轿新郎轿在前,新娘轿中有压轿童子。
新郎穿长袍十字披红,戴礼帽。娶亲队伍到女方家,女方家先给压轿孩子钱,男方娶亲婆带着租赁盖头、彩衣、铜镜、宝瓶壶到闺房,女方送亲婆给新娘洗脸,新娘吃鸡蛋面条,给爹妈磕头,抓福钱,由哥哥抱着上轿,二位小姑娘递过宝瓶壶,新娘挟在腋窝。结婚路线按往里拐规矩走,遇井遇碾子磨用红毡遮挡。
到男方家由新郎接轿,新娘下轿由娶送亲婆掺着,新郎在前在红毡铺地道上走,到天地桌前由主事人喊拜天地、拜父母、互相拜,新郎用秤挑下新娘盖头,在红毡路上入洞房。房门有马鞍子,跨过去平平安安,里边有火盆,跨过去日子红红火火,烤烤手手软乎,登高梁袋上炕步步高升,新娘在炕上坐福。
由小叔子打三拳捞下地,出门抱柴禾,婆婆关门,新媳妇叫门,婆婆要等一会憋憋新媳妇性才开门。新郎新娘在新房喝交杯酒,外边吹奏乐曲,新娘要吃子孙饺子多子多孙,叫管饭。管饭后开席,娘家客席上有厨师专炒的垫菜,多为蒜苗、木耳,只是不能有鸡蛋。
新婚夫妇要拜席,娘家主事人要掏赏钱,男方主事人当众喊,厨房钱若干,饭房、水房、忙工、棚匠、鼓乐钱若干。娘家客走,男方亲友要送,鼓乐吹奏乐曲。男方主事人送来离娘肉四彩礼,新郎送至门外一直行礼,男方主事人说:带来压腰的钱不要带回去。晚间吃完一家团圆饭,还要给新媳妇吃宽心面。
洞房要请全客人(父母在,儿女双全)给捂被,一边捂一边说:“被边压被边,辈辈作大官”;掏出栗子和枣说:“一把栗子一把枣,又养丫头又养小”;给新娘剥花生吃,让她花花生孩子。捂完被子开始闹洞房。
旧俗新婚之夜,男女上炕之后,男人倒穿女人鞋走一圈压婚,男女谁先说话谁先死,有二人憋一宿不动言语,有的用手打哑谜。当然这些旧婚俗早就被人们摒弃了,很少有人见到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