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农业宪法 关于宪法的八字名言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本文摘选自《赵滩,我们的家》网络版;略有删节

本自媒体独家发布网友原创内容,谢绝转载

编著:赵志文,刘汝宁

题图来自县档案馆农业生产老照片资料

八字农业宪法

八字农业宪法

八字农业宪法

时任唐山市委书记许家信来赵滩视察双杂示范田生产情况

百度百科:什么是“农业八字宪法”?

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农业”这个概念。毛泽东深知科学技术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极力提倡选种、改进耕作方式,并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对实现科学种田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党中央提出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影响当代中国农业20多年。它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在1958—1960年连续3年“大跃进”期间,对农业“八字宪法”的歪曲和误解,也出现了虚假浮夸、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问题。

原文:

赵滩推行以 “八字宪法”为中心的科学种田,是从 20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的。1962年冬,以“政治夜校”为阵地,组织青年民兵学习农业技术,实行科学种田,并向广大群众推广。在水肥土等生产条件不断进步的基础上,首先抓了一个“密”字,推广、普及含理密植。对此,老农们咀上不说,心里有数,把“一步三棵苗”当成亘古不变的律条, 我说了算”,默默地坚持着祖训。有的队长也“墨守成规”。一队会计李文成沉不住气了,向队里要了三亩地亲自搞了密植试验。种地时做通了点种老农卢梦九的工作,首先搞了玉米的合理密植。怕掌握不准,用绳子拴在了点种老农小腿上,以此拌住“一步三棵苗”的步子,达到了合理密植要求。在追施化肥时,李文成亲自带工,每棵玉米和非密植玉米苗同样数量的肥料。到收割玉米时,大家看到,密植和非密植的玉米棒子对比之下没有两样,密度大、棒子多,产量必定高。此事教育了大家,老农们从内心里也服了。随后,在其它作物上也普及了合理密植。在许多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中都是这样通过对比试验取得成功的。

再有一项新技术就是“种”,重点是把过时的传统农家当家品种淘汰,确立当家新品种的地位。小麦、玉米、高粱、棉花、花生、大豆等新品种的更换也都有个引进、试验、推广普及的过程。乐亭人离不开秫米粥,种植高粱的亩数从未减少过。但传统的“关东青”高粱产量低,推广杂交种子有个较长过程。1966年试种了三亩杂交高粱,由于粘虫灾害,亩产 400斤,但产量大大超过“关东青”。1967年硬性种了 120亩,亩产均 600斤,但米质不好,不受群众喜爱。 1968年、1969年亩数维持在 100多亩。1969年秋季,县里组织全县部分县、社、队代表去山西省忻县参观杂交高粱种植。一望无边的田野一片火红,使金秋变成了“红秋”、 “火秋”。产量高、面积广、相当多的地块超千斤。赵滩也派代表参观了杂交高粱生产成果,当然受益匪浅。1970年种植杂交高粱 490亩,均产 851斤,自此,高粱基本普及了杂交化,并自己制种,提高纯度,增加了产量。以后在种子改革中提高了杂交高粱的品质,彻底淘汰了传统品种,全部实现了杂交化。1971年开始推广杂交玉米,种植示范田二 亩,亩产 879斤。“双杂”种植很快得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