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歌名大全三国杀 八字歌名大全最新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中山,◆1.中等的山。○《周禮‧地官‧序官》:“山虞,每大山:中士四人,下士八人……中山:下士六人。”◆2.山中。○《荀子‧富國》:“使處女嬰寶珠,佩寶玉,負戴黃金,而遇中山之盜也,雖為之[逢蒙]視……由將不足以免。”◆3.古國名,[春秋]末年[鮮虞]人所建,在今[河北省][定縣]、[唐縣]一帶,後為[趙]所滅。參閱[清][全祖望]《經史問答》卷八。◆4.《周禮‧天官‧酒正》“三曰清酒”[漢][鄭玄]注:“清酒,今[中山]冬釀接夏而成。”○[晉][張華]《博物志》卷五:“[劉元石]於[中山]酒家酤酒,酒家與千日酒飲之,忘言其節度。歸至家大醉,不醒數日,而家人不知,以為死也,具棺殮葬之。酒家計千日滿,乃憶[元石]前來酤酒,醉當醒矣。往視之,云:‘[元石]亡來三年,已葬。’於是開棺,醉始醒。”後因以“中山”作為美酒的代稱。○[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平原侯植》:“中山不知醉,飲德方覺飽。”○[唐][駱賓王]《詠雲酒》:“無復中山賞,空吟[吳會]篇。”○[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金陵乙》:“[金陵]賣酒人某乙,每釀成,投水而置毒焉,即善飲者,不過數盞,便醉如泥。以此得‘中山’之名,富致巨金。”◆5.中山狼的省稱。○[清][蔣士銓]《桂林霜‧完忠》:“不思報再造之洪恩,轉欲肆中山之反噬。”◆6.指[明]初著名將領[徐達]。○[徐]死後封[中山王]。○[章炳麟]《徵信論》:“其武略雖不逮[明祖],視[中山]、[開開]猶近。”

遠山(远山),◆1.遠處的山峰。○[南朝][宋][謝靈運]《登臨海嶠與從弟惠連》詩:“杪秋尋遠山,山遠行不近。”○[唐][白居易]《晚望》詩:“獨在高亭上,西南望遠山。”○[胡鄂公]《北方實錄》:“其初也,若新月之騰海,遠山之雨霽,若春花之乍放,曉鶯之婉啼。”◆2.形容女子秀麗之眉。○[唐][崔仲容]《贈歌姬》詩:“皓齒乍分寒玉細,黛眉輕蹙遠山微。”○[宋][范成大]《次韻陳季陵寺丞求歙石眉子硯》:“寶玩何曾捄枵腹,但愛[文君]遠山蹙。”○《天雨花》第十九回:“瓜子面兒多俊俏,秋波如畫口如櫻。兩道遠山分八字,楚楚身材弱不勝。”參見“遠山眉”。

小山,◆文體名。○[漢][王逸]《<楚辭‧招隱士>解題》:“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歸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參見“大山小山”。◆补义条目■指屏山。○唐温庭筠《菩萨蛮》词:“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顋雪。”○清许昂霄《词综偶评》:“小山,蓋指屏山而言。”

下山,◆古詩《上山采蘼蕪》:“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後以“下山”借指婦女被丈夫遺棄。○[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九:“[唐]女道[魚玄機],字[蕙蘭],甚有才思。○[咸通]中,為[李億]補闕執箕帚,後愛衰下山,隸[咸宜觀]為女道士。”○[明][沈德符]《野獲編‧刑部‧乙卯闖宮》:“後來偶直一豪家少婦,以失行下山者,侍飲於客座,談及妖書之作崇。”

五山,◆1.五座山。指古代傳說中東海的仙山[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州]、五曰[蓬萊]。”◆2.五座山。指[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史記‧孝武本紀》:“[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三國][魏][曹植]《吁嗟篇》:“飄飄周八澤,連翩歷五山。”◆3.五座山。指中岳[嵩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後漢書‧馮衍傳》:“疆理九野,經營五山。”○[李賢]注:“五山即五岳也。”○[唐][韓愈]《讀東方朔雜事》詩:“簸頓五山踣,流漂八維蹉。”◆4.五大佛寺。皆建於[南宋]。即[杭州][徑山][興盛萬壽寺]、[北山][景德靈隱寺]、[南山][凈慈報恩光孝寺]、[寧波][阿育王山][鄮峰廣利寺]、[太白山][天童景德寺]。

文山,◆極言文件之多。○[汪傳寶]《不能搬掉文山養閑人》:“如果搬掉文山養閑人,機關變得清閑自在,無所事事,豈不是違背了初衷?”

為山(为山),◆喻建立功業。○[晉][陶潛]《悲從弟仲德》詩:“在數竟不免,為山不及成。”參見“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天中之山,◆指鼻。參見“天中”。

天台山,◆1.山名。在[浙江][天台縣]北。○[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山﹞當斗牛之分,上應台宿,故名[天台]。”○[晉][支遁]《天台山銘》序:“[剡縣]東南有[天台山]。”◆2.山勢從東北向西南延伸,由[赤城]、[瀑布]、[佛隴]、[香爐]、[華頂]、[桐柏]諸山組成。主峰[華頂]海拔1133米,多懸崖、峭壁、飛瀑等名勝。為[甬江]、[曹娥江]和[靈江]的分水嶺。道教曾以[天台]為南岳[衡山]之佐理,佛教天台宗亦發源於此。相傳[漢][劉晨]、[阮肇]入此山采藥遇仙。

天山,◆1.山名。(1)一名[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杭愛山脈]。○[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燾]擊[柔然],從[浚稽山]北向[天山],即此。(2)[唐]時稱[伊州]、[西州]以北一帶山脈為[天山]。也稱[白山]、[折羅漫山]。○[伊州]、今[新疆][哈密縣];[西州],今[吐魯番盆地]一帶。參閱《元和郡縣志‧伊州》、《太平寰宇記‧伊州》。2.[亞洲]中部的大山系。橫貫[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西端伸入[蘇聯][中亞細亞]。全長2500公里,寬250-300公里,為[塔里木]、[准噶爾]兩盆地的分界。係由數列東西向的褶皺斷塊山組成。

天平山,◆山名。在[江蘇][蘇州市]西,位於[靈巖山]、[支硎山]之間。山高頂平,多林木泉石,有[一線天]、[白雲泉]、[高義園]、[望湖台]等名勝。○[唐][白居易]《白雲泉》詩:“[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閑。”

天目山,◆山名。在[浙江][臨安縣]境內。分東西兩支:東支名[東天目山],西支名[西天目山]。○《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天目山]……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對,故曰[天目]。”多奇峰、竹林,為[浙西]名勝地。最高峰為[龍王山],高1587米,在[西天目山]。道教謂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名“天蓋滌玄天”。見《雲笈七籤》卷二七。

說山(说山),◆舊時指拉車的與雇主閑聊,希圖博得好感,增加車資。○[老舍]《趙子曰》第二十:“如遇上愛說話的坐車的,拉車的就可以和他一問一答的而跑得慢一些,而且因言語的感動,拉到了地方,還可以有多掙一兩個銅子的希望……所以他們管這個叫‘說山’,意思是:坐車的人們的心,和山上的石頭一樣硬。”

水北山人,◆[唐][石洪]的別號。○[石洪]曾隱居十餘年,後仍出仕。○[唐][韓愈]《寄盧仝》詩:“[水北山人]得名聲,去年去作幕下士。”○[宋][張孝祥]《西江月‧蘄倅李君達才起兵河東》詞:“不識[平原太守],向來[水北山人]。世間功業謾虧成,華髮蕭蕭滿鏡。”參閱《新唐書‧石洪傳》。

生山,◆指有利於攻守進退的山頭。○[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地葆》:“南陣之山,生山也;東陣之山,死山也。”

神山,◆神話中謂神仙所居住的山。○《史記‧封禪書》:“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宋][蘇軾]《石芝》詩:“神山一合五百年,風吹石髓堅如鐵。”

上山,◆1.登山,到山上。○[三國][魏][曹丕]《善哉行》:“上山采薇,薄暮苦飢。”◆2.指到山裡打游擊。○[毛澤東]《堅定地相信群眾的大多數》:“是跟[美國]一起組織維持會?還是跟我們上山?我說,我的主意是上山。”◆3.指蠶上簇結繭。山,指蠶簇。○[茅盾]《春蠶》四:“‘寶寶’都上山了,[老通寶]他們還是捏着一把汗。”

山子,◆1.古良馬名,相傳為[周穆王]八駿之一。○《穆天子傳》卷一:“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踰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列子‧周穆王》:“右服渠黃而左踰輪,左驂盜驪而右山子。”◆2.泛指良馬。○[宋][蘇舜欽]《夏熱晝寢感詠》:“山子逐雷電,安肯服短轅。”◆3.假山。○《宋史‧禮志十六》:“[大中祥符]六年七月二十九日,詔輔臣觀粟于後苑御山子。”○[明][袁宏道]《飲徐參議園亭》詩:“藥欄斜布置,山子幻生成。”○《儒林外史》第四十回:“三間楠木廳,一個大院落,堆滿了太湖石的山子。”◆4.舊時[湖][廣]地方迎春扮演的節目。○《湖廣志書‧衡州府》:“立春先一日,太守率僚屬迎春于城東[太平寺],各行戶裝演故事曰山子。”◆5.我國少數民族瑤族的一支。○[明][鄺露]《赤雅‧斑衣山子》:“山子散處[橫州]、[震龍]、[六磨]諸山,無版籍定居,斫山燒畬,輕死。”

山中相,◆[宋][林逋]《深居雜興》詩之六:“幽人不作山中相,且擁圖書看白雲。”○[元][馬致遠]《清江引‧野興》曲:“會作山中相,不管人間事,爭甚麼半張名利紙。”

山意,◆山的情態。○[唐][杜甫]《小至》詩:“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金][元好問]《山居》詩:“野陰添晚重,山意向秋多。”○[郁達夫]《浙東景物紀略‧爛柯紀夢》:“雲煙縹緲,山意悠閑。”

山相,◆見“山中宰相”。

山物,◆山中出產之物。○《關尹子‧三極》:“時翔物,時逐物,時山物,時淵物,端乎權乎,狂乎愚乎。”○《周禮‧考工記‧畫繢》“山以章”[漢][鄭玄]注:“章,讀為‘獐’。獐,山物也。”○[明][王履]《以山中所得松實萬年松分遺友人》詩:“偶攜山物饋諸公,明日都來問所逢。”

山烏(山乌),◆鴉的一種。翼暗灰色帶綠紫光,常成群,營巢樹上。○《爾雅‧釋鳥》:“鸀,山烏。”○[郭璞]注:“似烏而小,赤觜。”

山文,◆同“山紋”。◆1.山的紋理。○[唐][張九齡]《林亭詠》:“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氣清。”◆2.指狀如山形的花紋。○《後漢書‧馬融傳》“山罍常滿”[唐][李賢]注:“山罍,畫為山文。”

山頭(山头),◆1.山的上部;山頂。○[宋][陳與義]《岸幘》詩:“岸幘立清曉,山頭生薄陰。”○[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詞:“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2.舊時綠林好漢所據的山中營寨。○《水滸傳》第三五回:“江湖上聽得說[對影山]有個使戟的佔住了山頭,打家劫舍,因此一徑來比並戟法。”京劇《智取威虎山》第五場:“匪參謀長:嗨!好樣兒的!是哪個山頭的?到這兒幹什麼來了?”◆3.比喻獨霸一方的宗派、集團。○《人民日報》1967.5.15:“有的甚至講排場,比闊氣,裝飾自己的小山頭。”◆4.葬場;墳地。○《水滸傳》第二六回:“第三日聽得扛出去燒化,小人買了一陌紙去山頭假做人情,使轉了[王婆]並令嫂,暗拾了這兩塊骨頭包在家裏。”○《金瓶梅詞話》第十四回:“[西門慶]那日也教[吳月娘]辦了一張桌席,與他山頭祭奠。”◆5.山墻。○《西游記》第二三回:“正中間設一張退光黑漆的香几,几上放一個古銅獸爐。上有六張交椅,兩山頭掛着四季吊屏。”◆6.舊時對景頗族的稱謂。○[艾蕪]《夥伴》:“眼裏閃着冷冷的光芒,吐出帶有[緬甸]音或[山頭]音的[雲南]土話。”按,新版《艾蕪短篇小說集》“山頭”作“景頗”。◆补证条目■山墙。○高晓声《漫长的一天》一:“张荷珍的三间老屋,同东邻周焕荣的三间老屋本来同墙合山头。”

山所,◆山中的房舍。○唐戴孚《广异记·李华》:“秦欣然持弓,至山所伺之。”◆山中的寺院。○《隋书·慕容三藏传》:“十三年,州界連雲山響,稱萬年者三,詔頒郡國,仍遣使醮於山所。”○《祖堂集·南岳玄泰和尚》:“師來晨遷化,今日並無僧到,自出山口,唤得一人,令備香薪於山所訖,被衣而坐,乃書二偈。”

山水意,◆1.賞玩山水的志趣。○[唐][皎然]《奉應顏尚書真卿觀舞破陣畫洞庭三山歌》:“[顏公]素高山水意,常恨三山不可至,賞君狂畫忘遠遊,不出軒墀坐蒼翠。”◆2.謂知音人的情意。典出《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宋][陳岩肖]《庚溪詩話》卷下:“試將[鍾子]山水意,一洗[退之]冰炭腸。”

山水,◆1.山與水。○《墨子‧明鬼下》:“古今之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為鬼者。”○《三國志‧魏志‧賈詡傳》:“[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皆難卒謀也。”○[唐][柳宗元]《漁翁》詩:“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2.泛指有山有水的風景。○《宋書‧謝靈運傳》:“出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靈運]素所愛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清][惲敬]《重修松竇庵記》:“後[陳茂才][雲渠]來談,縣西山水之勝,皆遠在數十里外,以暑不及遊,因同遊縣東之[松竇]。”◆3.山水畫的簡稱。○[唐][杜甫]《存歿口號》之二:“[鄭公]粉繪隨長夜,[曹霸]丹青已白頭,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間不解重驊騮。”○[宋][張淏]《雲谷雜記》卷四:“[王象先]于鵝溪絹上作山水,不如意,急湔去故墨。”○[清][焦循]《憶書》六:“先曾祖母[卞孺人]幼時,[卞公]無子,深愛之,延師教以詩畫,遂工山水,詩畫外無他好也。”○[張天翼]《新生》:“[章老先生]總炫耀他家藏的東西,[吳昌碩]刻過一幅圖章送他,他還藏了一幅[倪雲林]的山水,上面有[張延濟]的題跋。”◆4.山中之水。○《南齊書‧高逸傳‧徐伯珍》:“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新唐書‧五行志三》:“[咸亨]四年七月,[婺州]大雨,山水暴漲,溺死五千餘人。”◆5.猶山野。○[宋][王安石]《贈李士云》詩:“[李子]山水人,而常寓城郭。”○[宋][蘇軾]《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聊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

山事,◆1.謂管理山林的職事。○《周禮‧地官‧閭師》:“任衡,以山事貢其物;任虞,以澤事貢其物。”◆2.山中的事物。○[唐][劉禹錫]《奉送家兄歸王屋山隱居》詩之二:“春來山事好,歸去憶逍遙。”

山神,◆主管某山的神靈。○《後漢書‧西南夷傳‧莋都夷》:“是時郡尉府舍皆有雕飾,畫山神海靈奇禽異獸,以眩燿之,夷人益畏憚焉。”○[宋][蘇軾]《峻靈王廟碑》:“而偽[漢]之世,封山神為[鎮海廣德王]。”○[孫景瑞]《紅旗插上大門島》第十六章:“這個山洞,島上沒有幾個人曉得,就是山神也不易找到。”

山身,◆山形。○[明][袁宏道]《戊戌元日踏青真州東郊得度字》詩:“雪盡露山身,沙平吞水步。”

山上有山,◆“出”字的隱語。語出《玉臺新詠‧〈古絕句〉之一》:“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宋][許顗]《彥周詩話》:“‘槁砧今何在’,言夫也;‘山上復有山’,言出也;‘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言月半當還也。”○[唐][孟遲]《閨情》詩:“山上有山歸不得,[湘江]暮雨鷓鴣飛。”

山山水水,◆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泛指廣袤遼闊的大地。○《人民文學》1977年第7期:“二十幾年來,他([朱德])的足跡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

山人,◆1.即山虞。古代掌管山林的官。○《左傳‧昭公四年》:“自命夫命婦至於老疾,無不受冰。山人取之,縣人傳之,輿人納之,隸人藏之。”○[杜預]注:“山人,虞官也。”◆2.住在山區的人。○《管子‧輕重己》:“趣山人斷伐,具械器……三月之後,皆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荀子‧王制》:“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3.隱居在山中的士人。○[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唐][王勃]《贈李十四》詩之一:“野客思茅宇,山人愛竹林。”○[元][薩都剌]《題劉渙中司空山隱居圖》詩:“放光峰下結茅廬,光照山人夜讀書。”○[明][黃溥]《閑中今古錄》:“[丹山]之南有白石,山人隱遁松林間。”◆4.指仙家、道士之流。○[北周][庾信]《道士步虛詞》詩之五:“移黎付苑吏,種杏乞山人。”○[倪璠]注引《述异記》:“杏園在南海洲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種杏處。”○[宋][蘇軾]《於潛令刁同年野翁亭》詩:“山人醉後鐵冠落,溪女笑時銀櫛低。”自注:“[天目山][唐][道士]常冠鐵冠。”○[金][元好問]《李道人崧陽歸隱篇》詩:“可笑[李山人],嗜好世所稀。”◆5.卜卦、算命等江湖術士的統稱。○[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予去國二十七年復來,自[周丞相]子[充]一人外,皆無復舊人,雖吏胥亦無矣,惟賣卜[洞微山人]亡恙,亦不甚老,話舊愴然。”○[元][黃溍]《贈談星者》詩:“山人久客江湖間,水風瀟瀟月滿船,相逢問我所生年,忽然袖出天星盤。”○[清][李漁]《風箏誤‧媒爭》:“誰信做媒須學做山人,書引大膽來說狀元親。”◆6.古代學者士人的雅號。○[金][元好問]《雪後招鄰舍王贊子襄飲》詩:“[遺山山人]伎倆拙,食貧口眾留他鄉。”○《明史‧戴良傳》:“[良]世居[金華][九靈山]下,自號[九靈山人]。”如:[清][王士禛]自號[漁洋山人]。◆补义条目■指赞礼者、傧相等。○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山人做撒帳科云:‘狀元穩坐紫驊騮,褐羅繖下逞風流。’”○元郑光祖《梅香》第四折:“山人云:‘兀那媒婆,你説去,時辰到了,豫備香花果品。’”

山情,◆為山中景物所引起的情趣。○[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正始寺》:“崎嶇石路,似壅而通,崢嶸澗道,盤紆復直。是以山情野興之士,遊以忘歸。”○[隋][江總]《攝山栖霞寺碑》:“山情率易,野製疏樸。”○[宋][梅堯臣]《依韻和原甫廳壁許道寧山水》:“山情水思半軒間,試問來居有底閑。”○[明][李夢陽]《澗富嶺赴安福》詩之二:“山行忽百里,步步山情新。”

山氣(山气),◆1.山中的雲霧之氣。○[唐高宗]《九月九日》詩:“野淨山氣歛,林疏風露長。”○[金][元好問]《僧寺阻雨》詩:“山氣森岑入葛衣,砧聲偏與客心期。”○[曹禺]《北京人》第三幕:“石牌樓後面的夕陽在西方一抹淡紫的山氣中隱沒下去。”◆2.山中氣候;山中空氣。○[明][袁宗道]《夏日小齋雜興》詩之三:“最憐山氣爽,徙榻傍窗紗。”○[郭沫若]《游里加湖》:“傍晚在湖邊林際散步,山氣肅穆,沁人心脾。”

山木,◆1.山中的樹木。○《左傳‧昭公三年》:“山木如市,弗加於山;魚鹽蜃蛤,弗加於海。”○[南朝][宋][謝靈運]《過瞿溪山僧》詩:“鑽燧斷山木,掩岸墐萬戶。”○[唐][白居易]《自題小草亭》詩:“土階全壘塊,山木半留皮。”◆2.古歌名。○《文選‧江淹<恨賦>》:“若乃[趙王]既虜,遷於房陵。”○[李善]注引《淮南子》:“[趙王]遷流[房陵],思故鄉,作《山木》之嘔,聞者莫不隕涕。”○[清][錢謙益]《<梅村先生詩集>序》:“夫所謂不學而能者,《三侯》、《垓下》、《滄浪》、《山木》,如天鼓谷音,稱心而衝口者是也。”參閱[清][王念孫]《讀書雜志‧淮南內篇二十》。

山面,◆山的南面。○[五代][齊己]《題鶴鳴泉》詩:“噴開山面碧,飛落寺門寒。”○[宋][蘇軾]《初入廬山》詩之一“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自注:“山南,山面也。”○[宋][趙葵]《行營雜錄》:“﹝上﹞遂引群公及內侍數人入一小殿。多有假山,甚高。山面有洞。上既入,乃復招群公從行。”

山門(山门),◆1.墓門。○《宋書‧袁顗傳》:“奈何毀擲先基,自蹈凶戾。山門蕭瑟,松庭誰掃?”◆2.佛寺的外門。○[唐][李華]《雲母泉》詩:“山門開古寺,石竇含純精。”○《水滸傳》第九十回:“﹝[宋江]等﹞轉到山門外,只聽寺內撞鐘擊鼓,眾僧出來迎接。”○[洪深]《青龍潭》第一幕:“[智圓]:‘村裏人跑來敲山門,我們反而不明白是為了什麼事情呢?’”◆3.指道觀的外門。○《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杜慎卿]﹞坐轎子一直來到[神樂觀],將轎子落在門口,自己步進山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七回:“﹝[玄妙觀]﹞山門外面,有兩家茶館。”◆4.代指寺院。○[五代][齊己]《送林上人歸永嘉舊居》詩:“東[越]常懸思,山門在[永嘉]。”○[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僕人順手直東指,道‘兀底一座山門!’”○《西湖佳話‧六橋才跡》:“山僧有一句轉語,學士若答得來便罷,若答不來,便請解下身上繫的玉帶,留鎮山門。”◆补证条目■墓门。○南朝齐萧子隆《经刘墓下》诗:“山門一已絶,長夜緬難終。”

山口,◆1.山與山交會的隘口。○[唐][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詩:“山口月欲出,先照關城樓。”○《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我就依他說的穿過兩個村子,尋着山口上來,果然這山崗上有個小村。”○[蕭乾]《萬里趕年》:“[新疆]有雪山,天一放晴,有山口子的地方必然有山洪奔下來。”◆2.山中洞口。○[唐][王維]《桃源行》:“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3.琵琶、三弦之類樂器上端架弦處。簫管的吹竅也稱“山口”。

山君,◆1.老虎。舊以虎為山獸之長,故稱。○《說文‧虎部》:“虎,山獸之君。”○《駢雅‧釋獸》:“山君,虎也。”○[清][黃景仁]《圈虎行》:“何物市上遊手兒,役使山君作兒戲。”◆2.山神。○《史記‧孝武本紀》:“[泰一]、[皋山][山君]、[地長]用牛。”○[張守節]正義:“三並神名。”○[宋][蘇軾]《宸奎閣碑銘》:“咨爾東南,山君海王,時節來朝,以謹其藏。”○[元][袁桷]《題李廷弼歸安去思碑》詩:“山君水神各有職,樂意禽魚兩相得。”○[明][張羽]《送呂道士》詩:“山君驅虎去,童子報丹成。”

山居,◆1.居住於山中。○《戰國策‧韓策一》:“[韓]地險惡,山居,五穀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2.山中的住所。○《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貧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尋幾味野蔬,少少酬答厚意一番。”○[清][姚鼐]《登泰山道里記序》:“比有[岱宗]之遊,過訪[聶君]山居,迺索其書讀之。”

山經(山经),◆1.《山海經》的簡稱。○《漢書‧張騫李廣利傳贊》:“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經》所有,放哉!”[南朝][梁][蕭統]《銅博山香爐賦》:“方[夏]鼎之瑰異,類《山經》之俶詭。”○[唐][劉知幾]《史通‧雜述》:“[夏][禹]敷土,實著《山經》。”◆2.泛指記錄山脈的輿地之書。○[唐][韓愈]《毛穎傳》:“陰陽、卜筮、占相、醫方、族氏、山經、地志、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人之書,及至浮圖、《老子》、外國之說,皆所詳悉。”○[宋][歐陽修]《菱溪大石》詩:“山經地誌不可究,遂令異說爭紛紜。”○[清][黃宗羲]《周雲淵先生傳》:“自曆以外,圖書、皇極、律呂、山經、水志、分野、算法……莫不各有成書。”

山家,◆1.山野人家。○《南史‧賊臣傳‧侯景》:“山家小兒果攘背,[太極殿]前作虎視。”○[唐][杜甫]《從驛次草堂復至東屯茅屋》詩之二:“山家蒸栗暖,野飯射麋新。”○[明][高啟]《一剪梅‧閑居》詞:“竹門茅屋槿籬笆,道似田家,又似山家。”○[清][唐孫華]《夏日園居雜詠》之三:“芳枳疏藤插架斜,居然風物似山家。”◆2.隱士。○[宋][梅堯臣]《九華隱士居陳生寄松管筆》詩:“一獲山家贈,令吾媿汝曹。”○[清][張爾岐]《蒿庵閑話》卷一:“又古人名刺,相見後亦還之。○[魏野]留[富鄭公]名刺,作山家之寶,亦以[鄭公]故,非通例也。”○[魏野],見《宋史‧隱逸傳上》。3.泛指僧道者流。○[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三‧吳東昇》:“年八十,臨終作詩曰:‘……念我行藏無大過,請僧超度有何功?掘坑埋了平生願,休信山家吉與凶。’”[明][無名氏]《鳴鳳記‧鄢趙爭寵》:“同去山家走一遭……實不相瞞,學生為老母有疾,特求[赤肚子]僊丹。”◆4.佛教天台宗流派山家宗的省稱。○[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宋代佛教》:“意見終于不能一致,而分裂為兩派,[知禮]等稱為山家,即稱[晤恩]等為山外。”參見“山家宗”。

山行,◆在山中行走。○[南朝][宋][謝靈運]《初去郡》詩:“登嶺始山行,野曠沙岸淨。”○[元][劉迎]《車轣轆》詩:“馬虺隤,牛觳觫,山行縈紆車轣轆。”

山果,◆山地出產的果品。○[晉][支遁]《詠懷詩》之四:“芳泉代甘醴,山果兼時珍。”○[唐][杜甫]《北征》詩:“山果多瑣細,羅生雜橡栗。”○[宋][楊萬里]《花果》詩:“野花山果絕芳馨,借問行人不識名。”○[趙樹理]《李有才板話》二:“靠後墻擺着些筐子、籮頭,裏面裝的是村裏送給他的核桃、柿子……因此你要一進門看正面,好像個小山果店。”

山國(山国),◆1.多山的國家或地區。○《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艾蕪]《人生哲學的一課》:“於是,在這山國的都市上又憑空添上了一個拖着倒跟鞋子的流浪青年。”◆2.[漢]代西域國名。○《漢書‧西域傳下‧山國》:“[山國],王去[長安]七千一百七十里……山出鐵,民山居,寄田糴穀於[焉耆]、[危須]。”

山鬼,◆1.山神。○《史記‧秦始皇本紀》:“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北齊][樊遜]《天保五年舉秀才對策》:“山鬼效靈,海神率職。”○[明][高啟]《陪臨川公游天池》詩:“客來豈先知,定有山鬼報。”○[郭沫若]《屈原》第二幕:“第九人為山鬼,女像,面色藍,手執桂枝。”◆2.山精。傳說中的一種獨腳怪物。○[南朝][宋][鄭緝之]《永嘉郡記》:“[安固縣]有山鬼,形體如人而一腳,裁長一尺許,好噉鹽,伐木人鹽輒偷將去。不甚畏人,人亦不敢犯,犯之即不利也。喜於山澗中取食蟹。”○[唐][杜甫]《有懷臺州鄭十八司戶》詩:“山鬼獨一腳,蝮蛇長如樹。”○[清][洪亮吉]《山齋訪冒鳴茹壽衢兩秀才》詩:“書聲出戶蟲不鳴,山鬼一足深宵行。人頭魚身慣窺戶,見慣不怪心能平。”◆3.泛指山中鬼魅。○[唐][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詩:“臥病識山鬼,為農知地形。”○《雲笈七籤》卷七九:“山鬼哭於藂林,孤魂號於絕域。”○[元][薩都剌]《過居庸關》詩:“草根白骨棄不收,冷雨陰風泣山鬼。”

山官,◆1.山神。○[晉][葛洪]《神仙傳‧封衡》:“遂周遊天下。故山官山神,潛相迎伺,而凶鬼怪物,無不竄避。”◆2.舊指西南少數民族的世襲首領。○[清][魏祝亭]《兩粵猺俗記》:“山官者,[猺]總也。總之下有[猺]目八人,司諸[猺]。”

山谷之士,◆指隱士。○《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成玄英]疏:“斯乃隱處山谷之士。”

山谷道人,◆[宋][黃庭堅]的別號。○《宋史‧文苑傳六‧黃庭堅》:“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樂其林泉之勝,因自號[山谷道人]云。”亦省稱“山谷”。○[宋][周紫芝]《竹坡詩話》:“[紹興]兵至,[姑谿]詩帖兩牛腰,併與[山谷]墨妙為之一空。”

山谷,◆1.兩山間低凹而狹窄處,其間多有澗溪流過。○《呂氏春秋‧謹聽》:“故當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則於四海之內,山谷之中,僻遠幽閒之所。”○[唐][杜甫]《南池》詩:“崢嶸[巴][閬]間,所向盡山谷。”○《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餘兵散布山谷,揚旗吶喊,以助兵勢。”○[蕭乾]《雁蕩行》:“山谷裏是一片稻田,深黃蔥綠。”◆2.[山谷道人]的省稱。詳“山谷道人”。

山公,◆1.[晉][山濤]的別稱。○[南朝][宋][顏延之]《五君詠‧阮始平》:“[郭奕]已心醉,[山公]非虛覯。”○[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曹松》:“尤長啟事,不減[山公]。”◆2.[晉][山簡],時人亦稱[山公]。○[簡]字[季倫],[山濤]幼子,性嗜酒,鎮守[襄陽],常游[高陽池],飲輒大醉。後世詩詞中或用為作者自況,或借稱嗜酒的朋友。○[唐][李白]《秋浦歌》之七:“醉上[山公]馬,寒歌[甯][戚]牛。”○[宋][辛棄疾]《烏夜啼》詞:“江頭醉倒[山公],月明中。”○[郁達夫]《南天酒樓餞別映霞》詩之一:“[山公]大醉[高陽]夜,可是傷春為柳枝。”◆3.古代指代表山神受享祭的男子。◆4.[唐][趙璘]《因話錄‧商上》:“﹝[李約]﹞又養一猿名山公,嘗以之隨逐。月夜泛[江]登[金山],擊鐵鼓琴,猿必嘯和。”後因以稱猿猴為“山公”。◆5.雄性山魈。○《太平廣記》卷四二八引[唐][戴孚]《廣异記‧斑子》:“山魈者,[嶺]南所在有之……雄者謂之山公,必求金錢;遇雌者謂之山姑,必求脂粉,與者能相護。”參見“山丈”。

山夫,◆山民。○[唐][姚合]《從軍樂》詩:“幾時得歸去,依舊作山夫。”○[元][劉因]《野亭會飲》詩:“曳杖蕭然一幅巾,山夫野老解相親。”

山風(山风),◆指《易‧蠱》卦,因其卦上艮下巽,卦象為山下有風,故稱。○[明]姚茂良《精忠記‧兆夢》:“呀,覆夫人,卜得山風蠱卦。”

山兒(山儿),◆1.指山野之人。○[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摺:“兄弟休莫驚怕,則他是第十三個頭領,山兒[李逵]。這人相貌雖惡,心是善的。”○[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卷三:“余有[趙承旨]卷……後[王弇州]跋云:‘[蘇長公]喜枯木小石,[山谷]愛書禪伯句,[秦少游]愛書山兒句。古人風流奇譎,若合一轍,可想見也。’”◆2.獼猴的別稱。○《俚言解》卷二:“釋氏《傳燈錄》呼獼猴為‘山兒’,俗呼‘三兒’,音訛也。”

山東山相,山西出將(山东山相,山西出将),◆古謂[崤山]、[華山]以西地區多出名將,[崤山]、[華山]以東地區多出宰相。○《漢書‧趙充國傳贊》:“[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後漢書‧虞詡傳》“喭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唐][李賢]注:“《前書》曰:‘[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秦]時[郿][白起],[頻陽][王翦];[漢]興,[義渠][公孫賀]、[傅介子],[成紀][李廣]、[李蔡],[上邽][趙充國],[狄道][辛武賢]:皆名將也。丞相,則[蕭]、[曹]、[魏]、[丙]、[韋]、[平]、[孔]、[翟]之類也。”○[元][白珽]《湛淵靜語》卷二:“[山]東出相,[山]西出將,信有之。”

山東(山东),◆1.山的東坡。參見“山西”。◆2.[戰國]、[秦]、[漢]時稱[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又稱[關]東。亦指[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戰國策‧趙策二》:“六國從親以擯[秦],[秦]必不敢出兵於[函谷關]以害[山]東矣。”○[南朝][宋][鮑照]《數詩》:“一身仕[關]西,家族滿[山]東。”○[唐][章碣]《焚書坑》詩:“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三國演義》第四回:“且[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山]東非公有也。”◆3.稱[太行山]以東地區。○《史記‧晉世家》:“冬十二月,[晉]兵先下[山]東。”○[唐][杜甫]《洗兵行》:“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仇兆鰲]注:“[山]東,[河]北也。○[安祿山]反,先陷[河]北諸郡。”○[明][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新舊五代史三》:“《義兒李存孝傳》:[晉]已得[澤潞],歲出[山]東,與[孟方立]爭[邢]、[洛]、[磁]。○《死事‧張源德傳》:[晉]已先下全[燕],而[鎮][定]皆附于[晉],自[河]以北、[山]以東皆歸[晉]。此‘山東’謂[太行山]之東,即以[河]北為[山]東也。”◆4.[漢]時稱古[齊][魯]地區。○[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山東》:“[漢]時亦有稱[齊][魯]為[山]東者,如《酷吏傳》:‘御史大夫[宏]曰:臣居[山]東,為小吏時,[寧成]為[濟南]都尉。’《儒林傳》:‘[伏生]教[齊][魯]之間,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則[齊][魯]之號‘山東’,非無因矣。”◆5.省名。因在[太行山]以東,故稱。○[唐]屬[河南][河北]道,[宋]屬[京東路],[金]改[京東路]為[山東路],[明]置[山東布政使司],[清]至今相沿稱[山東省]。

山地,◆1.山上的耕地。○[清][吳偉業]《游石公歸》詩:“苦辭山地薄,縣官責常賦。”◆2.多山的地帶。

山道年,◆[英santonin]從菊科植物蛔蒿的花中提取的化學物質。可作驅腸蟲劑。對驅蛔蟲有特效。現多製為驅蛔糖漿、驅蛔片等成藥。

山道,◆山路。○《漢書‧西域傳上‧尉頭國》:“﹝[尉頭國]﹞南與[疏勒]接,山道不通。”○《三國志‧蜀志‧張飛傳》:“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北史‧附國傳》:“﹝其王﹞欲獻良馬,以路險不通,請開山道,修職貢物,[煬帝]以勞人不許。”

山島(山岛),◆海島。舊稱島為海中之山,故云。○《後漢書‧東夷傳‧倭》:“[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以居,凡百餘國。”○[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三國志‧魏志‧田豫傳》:“[成山]無藏舟之處,輒便循海,案行地形,及諸山島,徼截險要,列兵屯守。”

山大人,◆狒狒的別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狒狒》:“[閩]中[沙縣][幼山]有之,長丈餘,逢人則笑,呼為山大人,或曰野人及山魈也。”

八字歌名大全三国杀 八字歌名大全最新

山車(山车),◆1.傳說帝王有德,天下太平,則山車出現,古代以為祥瑞之物。○《禮記‧禮運》“山出器車”[孔穎達]疏引《禮緯斗威儀》:“‘其政大平,山車垂鉤。’注云:‘山車,自然之車;垂鉤,不揉治而自圓曲。’”○《太平御覽》卷七七三引《孝經援神契》:“[虞舜]德盛於山陵,故山車出。山者,自然之物也,山藏之精。”○《後漢書‧輿服志上》:“[秦]并天下,閱三代之禮,或曰[殷]瑞山車,金根之色。”○[劉昭]注:“[殷]人以為大路,於是[始皇]作金根之車。○[殷]曰(乘)﹝桑﹞根,[秦]改曰金根。”○[晉][王嘉]《拾遺記‧軒轅黃帝》:“﹝[軒轅黃帝]﹞泛河沉璧,有澤馬群鳴,山車滿野。”○《宋書‧符瑞志下》:“山車者,山藏之精也。不藏金玉,山澤以時,通山海之饒,以給天下,則山成其車。”○《隋書‧禮儀志五》:“玉輅,禋祀所用……昔[成湯]用而郊祀,因有山車之瑞,亦謂桑根車。”◆2.一種有棚的車。○《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年》:“初,上皇每酺宴,先設太常雅樂坐部、立部,繼以鼓吹、胡樂、教坊、府縣散樂、雜戲,又以山車、陸船載樂往來。”○[胡三省]注:“山車者,車上施棚閣,加以綵繒,為山林之狀。”○《宋史‧禮志十六》:“是歲,東封[泰山],所過州府,上御子城門樓,設山車、綵船載樂,從臣侍坐,本州父老、進奉使、蕃客悉預。”

山草,◆1.山中的草。○[唐][李益]《和丘員外題湛長史舊居》:“運轉春華至,歲來山草綠。”◆2.猶言山野草莽。借指在野未仕。○《後漢書‧李固傳》:“方今之事,復同於前。臣伏從山草,痛心傷臆。”○《晉書‧隱逸傳‧郭文》:“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山北,◆古時泛指[終南]、[太華]二山以北之地。○《戰國策‧魏策三》:“所亡乎[秦]者,[山]北、[河]外、[河]內大縣數百,名都數十。”○[吳師道]補正引《史記正義》:“山,[華山]也。”○《舊唐書‧竇建德傳》:“請自[滏口]之道,乘[唐國]之虛,連營漸進,以取[山]北。”

山半,◆山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三》:“呼山下人令上山半,與語溪中。”○[唐][杜荀鶴]《登山寺》詩:“山半一山寺,野人秋日登。”○[何其芳]《憶昔》詩:“試登山半望田壟,麥色青青早吐芽。”

八字歌名大全三国杀 八字歌名大全最新

山阿,◆1.山的曲折處。○《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王逸]注:“阿,曲隅也。”○[三國][魏][嵇康]《幽憤》詩:“采薇山阿,散髮巖岫。”○《四游記‧鍾離敗逃山谷》:“﹝[鍾離]﹞正立馬躊躇,進退不得,忽山阿中轉出一個胡僧。”○[續范亭]《南泥灣概況》詩:“至今瓦礫已無存,偶有破窯在山阿。”◆2.借指山野之人。○[南朝][梁武帝]《設榜木肺石二函詔》:“若肉食莫言,山阿欲有橫議,投謗木函。”

三神山,◆傳說[東海]中仙人所居之山,即[蓬萊]、[方丈]、[瀛洲]。○《史記‧秦始皇本紀》:“[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僊人居之。”○[宋][晁補之]《次韻和趙令僉防御春感懷》:“上書自去千牛衛,掛席欲過三神山。”程善之《春日雜感》詩:“風引三神山,[蓬萊]竟誰是?”

三山,◆1.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晉][王嘉]《拾遺記‧高辛》:“[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玄都五府風塵絕,碧海三山波浪深。”○[宋][蘇軾]《奉和陳賢良》詩:“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鼇。”○[清][黃遵憲]《和沈子培同年》詩:“縹緲三山信[徐巿],橫縱六里聽[張儀]。”◆2.[福州]的別稱。○[福州]城中西有[閩山],東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稱[三山]。見[宋][曾鞏]《道山亭記》。○[元][薩都剌]《入閩過平望驛》詩:“[廣陵]城裏別匆匆,一去[三山]隔萬重。”◆3.冠名。○[唐][李群玉]《寄友人鹿胎冠子》詩:“數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元][郭玨]《送友人從軍》詩:“七星戰袍襯金甲,三山尖帽飄猩紅。”○[明][費信]《星槎勝覽‧占城國》:“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4.指三山骨。○[唐][元稹]《望雲騅馬歌》:“蹄懸四跼腦顆方,胯聳三山尾株直。”○[宋][黃庭堅]《次韻宋楙宗僦居甘泉坊書懷》:“家徒四壁書侵坐,馬聳三山葉擁門。”詳“三山骨”。◆5.喻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重壓迫。○[郭沫若]《頌黨慶》詩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紅旗鮮。”○[蕭華]《井岡山頌》詩:“推翻三山驚寰宇,社會主義日日新。”

青山生意,◆指收買林盤,販運木柴、柎料。○[沙汀]《凶手》:“對於這未來的醫生,父親付給的希望是很大的,因為幾次‘青山生意’的失敗已經粉碎了他的自信,而同時他又認定做莊稼是不會翻身的。”

青山家,◆指得道的仙家。○[宋][梅堯臣]《阻風宿大信口》詩:“既醒裂尺素,立作數行書。寄與青山家,精靈其有諸?”

青山,◆1.青蔥的山嶺。○《管子‧地員》:“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于泉。”○[唐]徐凝《別白公》詩:“青山舊路在,白首醉還鄉。”○《四游記‧玉帝起賽寶通明會》:“一見我這裏青山隱隱,綠水迢迢,便問我借與他居住。”○[海默]《我的引路人》五:“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2.指歸隱之處。○[唐][賈島]《答王建秘書》詩:“白髮無心鑷,青山去意多。”○[宋][范仲淹]《寄石學士》詩:“與君嘗大言,定作青山鄰。”○[嚴復]《送沈濤園備兵淮揚》詩之一:“相看白髮盈頭出,長恐青山與願違。”◆3.山名。一名[青林山]。○[南朝]詩人[謝朓]曾卜居於此,故又稱[謝公山]。在今[安徽省][當涂縣]東南。○[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袁宏]始作《東征賦》”[南朝][梁][劉孝標]注:“後遊[青山]飲酌,既歸,公命[宏]同載,眾為危懼。”○[唐][李白]《題東溪公幽居》詩:“宅近[青山]同[謝朓],門垂碧柳似[陶潛]。”○[宋][楊萬里]《望謝家青山太白墓》詩:“[阿朓][青山]自一村,州民歲歲與招魂。○[六朝]陵墓今安在,只有詩仙月下墳。”

青草山,◆山名。在今[湖南省][岳陽市]東南。○[青草湖]因此而得名。○《初學記》卷七引[晉][盛弘之]《荊州記》:“[巴陵]南有[青草湖],週迴數百里,日月出沒其中,湖南有[青草山],因以為名。”

鳥山(鸟山),◆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西山經》:“北二百里,曰[鳥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陰多鐵,其陽多玉。”

老山,◆深山。陝北民歌《劉志丹》:“十月裏,天氣寒,[楊猴小]隊伍下了山,斷的個老百姓鑽老山,咱們的紅軍到來了,人人都喜歡。”○[駱賓基]《山區收購站》:“看看我們老山林子的‘電氣化’到什麼程度啦。”

君山,◆山名。在[湖南][洞庭湖]口,又名[湘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湘水》:“湖([洞庭湖])中有[君山]……[湘君]之所遊處,故曰[君山]矣。”○[唐][李白]《陪族叔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詩之五:“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宋][張孝祥]《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詞:“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

家山,◆謂故鄉。○[唐][錢起]《送李栖桐道舉擢第還鄉省侍》詩:“蓮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宋][梅堯臣]《讀<漢書‧梅子真傳>》詩:“舊市[越溪]陰,家山[鏡湖]畔。”○[明][高明]《琵琶記‧琴訴荷池》:“十二欄杆,無事閒憑遍。悶來把湘簟展,夢到家山,又被翠竹敲風驚斷。”○[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五二:“踏遍中華窺兩戒,無雙畢竟是家山。”

黃山(黄山),◆1.[漢]宮名。○[漢惠帝]所建,在[陝西省][興平縣]西南。○《文選‧揚雄<羽獵賦>序》:“北繞[黃山],濱[渭]而東,周袤數百里。”○[李善]注:“《漢書》曰:‘[槐里]有[黃山]之宮。’”[唐][杜甫]《洞房》詩:“萬里[黃山]北,園陵白露中。”○[仇兆鰲]注引[晉灼]曰:“[黃山],宮名,在[槐里]。”○[清][錢謙益]《偕河東君泛舟拂水瞻拜先塋感嘆有贈》詩:“萬里[黃山]在何許?清秋白露空嗟咨!”◆2.山名。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西山經》:“又西百八十里,曰[黃山],無草木,多竹箭。”◆3.山名。著名游覽勝地。在[安徽省][黃山市],跨[歙]、[黟]、[休寧]等縣。古名[黟山],[唐]改今名。相傳[黃帝]與[容成子]、[浮丘公]嘗合丹於此,故名。諸峰列峙,著者三十六,尤以[天都]、[蓮花]二峰為最高。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堪稱“四絕”。○[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中官欲于苑中作墨灶,取四湖九里松作煤,[彥衡]力持不可,曰:‘松當用[黃山]所產,此平地松豈可用?’”[明]徐渭《歙石硯銘》:“出[歙]西門,步長橋,望[黃山]群峰插天如劍戟。”○[陳毅]《過太行山書懷》詩:“[黃山]觀雲海,[茅山]豎戰戟。”◆4.黃土之山;荒山。○[清][周亮工]《書影》卷七:“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

崋山,◆即[華山]。在[陝西省]。五岳之一。○《說文‧山部》:“[崋山],在[弘農][華陰]。”○[段玉裁]注:“西嶽字各書皆作‘華’,‘華’行而‘崋’廢矣。○[漢]碑多有從山者。”○[漢][應劭]《風俗通‧山澤‧五岳》:“西方[崋山]。崋者,華也。萬物滋熟變華於西方也。”

行山,◆I行走於山地。○《周禮‧考工記‧輪人》:“凡為輪,行澤者欲杼,行山者欲侔……侔以行山,則是搏以行石也,是故輪雖敝不甐於鑿。”◆II巡視山岳。○《史記‧夏本紀》:“[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過山車,◆大型游乐场里的一种娱乐设施,游客乘车在竖立的环形轨道上行驶。○《中国青年报》1988.8.3:“这里,摩天轮、激光射击、过山车等高档娱乐工具应有尽有,堪称国内一流。”○海岩《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第三章:“你要是坐了过山车,冲浪船就是小菜一碟了,坐过山车才是九死一生。”

過山(过山),◆[宋]人稱美佳釀之名。○[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酒肆》:“酒閣名為廳院,若樓上則又或名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類。牌額寫過山,非特有山,謂酒力高遠也。”○[宋][吳自牧]《夢粱錄‧酒肆》:“若酒力高美者,牌額賣過山之名,其言一山、二山、三山之類是也。”

歸山(归山),◆1.謂退隱。○[唐][白居易]《早送舉人入試》詩:“春深官又滿,日有歸山情。”○[唐][白居易]《晚秋有懷鄭中舊隱》詩:“寥落歸山夢,殷勤採蕨歌。”○[唐][姚合]《和高諫議蒙兼賓客時入翰苑》:“從來共結歸山侶,今日多應獨自休。”◆2.謂死亡。○[唐][賈島]《聽樂山人彈<易水>》詩:“[嬴]氏歸山陵已掘,聲聲猶帶髮衝冠。”○[宋][蘇軾]《和仲伯達》:“歸山歲月苦無多,尚有丹砂奈老何?”

歸道山(归道山),◆謂死亡。○[道山],傳說中的仙山。○[宋][惠洪]《冷齋夜話‧東坡和陶詩》:“世傳[端明]([蘇軾])已歸[道山],今尚爾游戲人間邪?”[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四:“[陸清獻]以[康熙]壬申十月歸[道山]。”○[葉聖陶]《鄉里善人》:“第二年春天,[魯太玄]歸[道山]了。”

公山,◆複姓。○[春秋]時[魯國]有[公山弗擾]。見《論語‧陽貨》。

高山,◆1.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三國志‧魏志‧杜畿傳》“其得人心如此”[裴松之]注引[晉][杜篤]《杜氏新書》:“今吾亦冀眾人仰高山,慕景行也。”○[宋][秦觀]《呂與叔輓章》之一:“舉舉西州士,來為邦國華。藝文尤爾雅,經術自名家。正有高山仰,俄成逝水嗟。”參見“高山景行”。2.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北五十里[高山],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雄黃。”◆3.少數民族名。○[清][魏祝亭]《兩粵傜俗記》:“其在西者,種凡三:曰[高山],曰[花肚],曰[平地]。”

風山(风山),◆1.謂如風吹山。○《文選‧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揚袂風山,舉袖陰澤。”○[張銑]注:“言侍從眾,揚其衣袂,動山上草木,如風吹山也。舉袖則蔽川澤,乃成其陰矣。”◆2.古代傳說中的山名。山有穴,風從中出,故名。○[晉][張華]《博物志》卷九:“[風山]之首方高三百里,風穴如電突深三十里,春風自此出也。”◆3.山名。在今[山西省][吉縣]附近。○[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河水]南逕[北屈縣]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風山],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常不止。”

方山子,◆[宋][陳慥]的別稱。○[宋][蘇軾]《方山子傳》:“[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方山,◆1.山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東南。傳說為[秦始皇]鑿斷[金陵山]以疏[淮水]處,其地四方而峭絕,故名。○[清][侯方域]《定鼎說》:“﹝[秦]﹞鑒觀[秣陵],厥有王氣,令朱衣三千之眾,鑿立[方山],疏迤水道。”◆2.指方山冠。○[章炳麟]《雜感》詩之二:“誰教兩犬競呀呀,貂尾方山總一家。恨少[舞陽]屠狗侶,掃除群吠在[潼][華]。”此借指[漢]族文職官僚。參見“方山冠”。

東山意(东山意),◆謂退隱的心願。○[唐][陳子昂]《題居延古城贈喬十二知之》詩:“聞君[東山]意,宿習紫芝榮。”○[唐][賈至]《贈裴九侍御昌江草堂彈琴》詩:“沉吟[東山]意,欲去芳歲晚。”參見“東山”。

東山人(东山人),◆指從軍遠征之人。○[漢][王粲]《從軍》詩之二:“拊衿倚舟檣,眷眷思[鄴城]。哀彼[東山]人,喟然感鸛鳴。”參見“東山”。

東山法門(东山法门),◆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湖北省][黃梅縣][東山]說法,稱“東山法門”。○[宋][贊寧]《宋高僧傳‧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神秀傳》:“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磨]者,得禪宗妙法……以法付[慧可],[可]付[粲],[粲]付[道信],[信]付[忍]([弘忍])。○[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東山(东山),◆1.《詩‧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朱熹]集傳:“[東山],所征之地也。”後因以代指遠征或遠行之地。○[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上:“[玉汝]有愛妾[劉氏],將行,劇飲通夕……[劉貢父],[玉汝]姻黨,即作小詩寄之以戲云:‘[嫖姚]不復顧家為,誰謂[東山]久不歸。’”[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四:“此去[東山]又[北山],鏡中強半尚紅顏。”◆2.《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趙岐]注:“[東山],蓋[魯]城東之高山。”後因以代指[魯]地。○[宋][李清照]《上樞密韓肖胄詩》:“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人比數……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3.據《晉書‧謝安傳》載,[謝安]早年曾辭官隱居[會稽]之[東山],經朝廷屢次徵聘,方從[東山]復出,官至司徒要職,成為[東晉]重臣。又,[臨安]、[金陵]亦有[東山],也曾是[謝安]的游憩之地。後因以“東山”為典。指隱居或游憩之地。○[唐][王維]《戲贈張五弟諲》詩之一:“吾弟[東山]時,心尚一何遠!”[宋][沈遘]《吳正肅公輓歌辭》之一:“暫作[東山]去,還期[宣室]來。”○[清][趙翼]《秋帆制府輓詩》:“南國烽煙悲遠道,[東山]絲竹渺前塵。”◆4.代指[謝安]。○[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想象[東山]姿,緬懷[右軍]言。”○[清][顧炎武]《上吳侍郎暘》詩:“[征虜]投壺暇,[東山]賭墅優。”◆5.泛指名高望重的人。○[清][趙翼]《唐荊川先生讀書處》詩之一:“並世文章無北地,當年聲望此[東山]。”○[趙樸初]《何滿子‧東山》詞:“悄悄非關多病,三年不見[東山]。花事綢繆風又雨,更兼蜂妒鶯讒。”按,《人民文學》1977年第一期發表時附注云:“時見[江青]爪牙講話,矛頭指向[周總理],賦此書憤。”◆6.泛指東面的山。○[宋][蘇軾]《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清][鄭燮]《道情》之一:“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楊朔]《雪浪花》:“那外國人想雇我的驢去逛東山。”◆7.[春秋]時少數民族[赤狄]別種[東山][皋落氏]的省稱。○《國語‧晉語一》:“﹝[晉獻公]﹞是故使[申生]伐[東山],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韋昭]注:“[東山],[皋落氏]。”◆8.[南朝][梁][何胤]的別稱。○《南史‧何胤傳》:“初,[胤]二兄[求][點]並棲遁,[求]先卒,至是[胤]又隱。世號[點]為‘大山’,[胤]為‘小山’,亦曰‘東山’。”

道山,◆1.指儒林、文苑。文人聚集的地方。語出《後漢書‧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臧室,道家[蓬萊山]。”○[宋][張耒]《答林學士啟》:“攬轡按行,窾竇已解,已進登於卿棘,復宜入於道山。”○[清][朱彝尊]《送葉參議映榴督儲楚中》詩:“道山橐筆入,粉署含香趨。”◆2.傳說中的仙山。○[宋][蘇軾]《上虢州太守啟》:“至於事簡訟稀,瀟灑有道山之況。”○[清][趙翼]《題蔣心餘攜子游廬山圖》詩:“事往空思寫木蓮,道山人已騎白鳳。”◆3.舊時稱人死為歸道山。○[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七:“世傳[端明]已歸道山,今尚爾遊戲人間邪?”◆4.指[宋]無名氏所著之筆記小說《道山清話》。○[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下》:“小說家一類,又自分數種。一曰志怪,《搜神》、《述異》、《宣室》、《酉陽》之類是也。一曰傳奇,《飛燕》、《太真》、《崔鶯》、《霍玉》之類是也。一曰雜錄,《世說》、《語林》、《瑣言》、《因話》之類是也。一曰叢談,《容齋》、《夢溪》、《東谷》、《道山》之類是也。”

大小山,◆即大山小山。○[唐][羅隱]《暇日投錢尚父》詩:“望高[漢]相東西閣,名重[淮王]大小山。”參見“大山小山”。

大山小山,◆[漢][淮南王][劉安]招集文人從事著述,各造辭賦,以類相從,分別稱為大山或小山,猶《詩經》之有《大雅》和《小雅》。見[漢][王逸]《楚辭章句‧招隱士序》。或以為大小、小山是人名,見[漢][高誘]《〈淮南子〉序》。後用來稱呼同時有名的兩兄弟。如[南朝][梁][何點]、[何胤]兄弟俱隱遁不仕,世號[點]為“大山”。○[胤]為“小山”。見《梁書‧處士傳‧何胤》。

大山,◆泰山。○《墨子‧非攻中》:“北而攻[齊],舍於[汶上],戰於[艾陵],大敗[齊]人,而葆之[大山]。”○[孫詒讓]間詁引[蘇時學]云:“[大山]即[泰山]。”○《莊子‧盜跖》:“[盜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陽。”

打山,◆上山打獵。○[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四八回:“民兵們一聽說打仗,那真比打山的碰見金錢豹都高興。”

出山,◆1.[晉][謝安]神識沉敏,少有重名,高臥[東山],屢辟不出。及[桓溫]請為司馬,始出仕治事,終為朝廷重臣。見《晉書‧謝安傳》。後以“出山”比喻出仕或擔任某種職務,從事某種事情。○[宋][陳與義]《出山道中》詩:“避地時忽忽,出山意悠悠。”○[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現任大臣子弟登第》:“[文毅]即以是年冬出山再相矣。”○《老殘游記》第四回:“承兩位過愛,兄弟總算有造化的了,只是目下尚無出山之志,將來如要出山,再為奉懇。”○[巴金]《滅亡》:“然而親戚朋友中有許多人覺得他有非常之才,不出山濟世,未免可惜,也曾勸他出來做一點事。”◆2.謂在深山修行後重返人世。○[唐][崔峒]《送真上人還蘭若》詩:“出山逢亂世,乞食覺人稀。”○《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雲門》:“﹝[李清]﹞方才想起:‘臨出山時,仙長傳授我的偈語,第二句道“聽簡而問”。’”◆3.冒出新山。由於部分地殼隆起或火山爆發而造成。

朝山,◆到名山大寺進香參拜。○[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一摺:“我與你便畫尊神軸,背着案,拜岳朝山,撞府沖州。”○[清][翟灝]《通俗編‧神鬼》:“《鹽鐵論》:‘古者無出門之祭,今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舞象。’按:俗于遠方進香謂之朝山。據文,則此俗之興,由于[西漢]。”○《花月痕》第八回:“後來[癡珠]解館,[心印]以心疾發願朝山,航[南海],陟[峨眉],前年頂禮[五臺]。”○[鄭振鐸]《大佛寺》:“挂了黃布袋去朝山,瘦弱的老婦,嬌嫩的少女,誠樸的村農,一個個都虔誠的一步一挨的,甚至於一步一拜的,登上了山。”

本山,◆1.佛教語。對各宗派傳法的中心寺院之稱。也叫本寺,下屬各寺稱為末寺。○[晉][慧遠]《萬佛影銘》:“共立此臺,擬像本山。”◆2.此山。○《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他是本山人,乃是本房檀越,就中與我獨厚。”

北山文,◆《北山移文》的省稱。○[唐][白居易]《和錢員外青龍寺上方望舊山》詩:“共道使臣非俗吏,南山莫動《北山文》。”○[明][何景明]《愚庵王公瓖》詩:“早投南郭隱,不待《北山文》。”○[清][方文]《中秋》詩:“故園歸未得,長愧《北山文》。”參見“北山”。

北山,◆1.泛指北面的山。○《詩‧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臺,北山有萊。”○[唐][李白]《題元丹丘潁陽山居》詩:“卻顧北山斷,前瞻南嶺分。”○[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四:“此去東山又北山,鏡中強半尚紅顏。”◆2.山名。即[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夏四月,王田[北山],使公卿皆從。”○[杜預]注:“[北山],[洛][北芒]也。”○《文選‧陸機<君子有所思行>》:“命駕登[北山],延佇望城郭。”○[劉良]注:“謂登[北邙]望[晉]都。”◆3.山名。即[鍾山],又名[紫金山]。在今[江蘇][南京市]東。○《文選‧孔稚圭<北山移文>》[呂向]題解:“[鍾山]在都北。其先[周彥倫]隱於此山,後應詔出為[海鹽縣]令。今欲卻過此山,[孔生]乃假山靈之意移之,使不許得至,故云‘北山移文’。”○[清][吳偉業]《途中遇雪即事言懷》詩:“有道寧徵[管],無才卻薦[嵇]。○[北山]休誚讓,[東觀]豈攀躋。”

寶山(宝山),◆1.對佛僧神道等所居之山的尊稱。○《華嚴經‧十回向品》:“[阿僧祇]寶山以為垣墻周匝圍繞,清淨無礙。”○[南朝][梁][蕭統]《玄圃講》詩:“試欲遊寶山,庶使信根立。”○《西游記》第三十回:“[八戒]笑道:‘你看師兄說的話。寶山乃洞天福地之處,怎麼說度日之言也?’”◆2.聚藏寶物的山。○《大智度論》卷一:“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蕭軍]《五月的礦山》第一章:“這是一些探寶山的人,下海取珠的人。”

半山,◆1.山半腰。○[北周][王褒]《始發宿亭》詩:“落星侵曉沒,殘月半山低。”○[唐][李頎]《少室雪晴送王寧》詩:“隔城半山連青松,素色峨峨千萬重。”◆2.[王安石]在[鍾山]的故宅。○[宋][陸游]《入蜀記》卷二:“歸途過[半山],少留。○[半山]者,[王文公]舊宅,所謂[報寧禪院]也。自城中上[鍾山],此為中途,故曰[半山]。”◆3.[王安石]的別號。○[宋][楊萬里]《讀詩》詩:“船中活計只詩編,讀了[唐]詩讀[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絕句當朝餐。”

白山,◆1.即[天山]。因終年積雪而得名。又名[折羅漫山]。○《後漢書‧明帝紀》:“遣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出[敦煌][昆侖塞],擊破[白山]虜於[蒲類海]上,遂入[車師]。”○[李賢]注引《西河舊事》:“[白山],冬夏有雪,故曰[白山],[匈奴]謂之[天山],過之皆下馬拜焉。”○《後漢書‧魯恭傳》:“[白山]之難,不絕如綖,都護陷沒,士卒死者如積。”◆2.[吉林省][長白山]的簡稱。參見“白山黑水”。

八公山,◆1.在[安徽省][淮南市]西。相傳[漢][淮南王][劉安]曾與八公登此山,故名。○[東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淝水]之戰,[謝玄]大敗[前秦][苻堅]兵,[堅]登[壽陽城],望[八公山]上草木,以為皆[晉]兵,即此。參閱《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八年》。2.在[安徽省][和縣]北。相傳有八位仙人下棋飲酒於此,故名。○[宋][開禧]間更名[殺狐岡]。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十一‧和州》。

八大山人,◆[清]初大畫家[朱耷]別號。○[耷],[明]宗室,[南昌]人。○[明]亡入山為僧。佯狂嗜酒,工書,善畫山水、花鳥、竹木,筆致縱恣,別具一格。因常持《八大人覺經》,故名。其書畫署名,“八大”與“山人”各連寫,狀似哭、笑二字。

八寶山(八宝山),◆在[北京市][復興門]外,以建有[八寶山]公墓而著名。公墓分民用及革命公墓兩部分。○[郭小川]《痛悼敬愛的周總理》詩:“[八寶山]啊!決不該是總理的休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