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喻琰 实习生 胡媛媛
“我30岁了,我爸妈总是催婚”、“我就是不想结婚,怎么办”……近年来,是否结婚成了令许多青年女性焦虑的问题。另一方面,新闻报道中,“姐弟恋”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或许意味着,女性的结婚年龄有推迟的趋势。
这些现象背后,女性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者於嘉看来,当下婚恋市场相较于过去,女性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於嘉是一位年轻的学者,2014年8月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她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人口学、家庭与社会变迁、社会分层、性别不平等与流动人口。
3月8日国际妇女节,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了北京大学社会研究院助理教授於嘉。
在近几年对于女性初婚、生育等方面的研究与观察中,於嘉发现,现代女性地位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面临很多内在的冲突,如家庭与社会观念的冲突。现代女性面临婚育时有一种集体性的焦虑。
於嘉认为,女性改变自己的观念是家庭地位转变的根本,经济独立则是最重要的手段。现代女性要敢于去挑战传统观念,不要被传统观念推着走,恋爱和婚姻可能不是通向幸福的唯一道路,即使不去找对象,也很容易跟自己和解。
於嘉 受访者供图
以下是澎湃新闻对於嘉的访谈——
“女性地位提高的同时面临很多内在冲突”
澎湃新闻:当下单身女青年在面临婚恋的话题时,呈现出一种焦虑的情绪,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於嘉:焦虑是常态。我觉得对女性来说,可能一方面她会担心职场上的发展,因为社会的主流规范,还是默认女性是要结婚的,虽然现在没有结,但默认你可能未来是要结的。所以女性在接近30岁或者30岁往上,即便没有结婚,找工作的时候也会有歧视,担心一开始工作了,可能就要结婚生子。其实还是社会的一个压力。
中国最近20年,女性地位突飞猛进上升,可能会在婚姻、家庭上形成很多内在的冲突。很多女性意识到了,在婚姻中到底会失去什么或获得什么。过去大家默认要进入婚姻,但现在更多地思考“我是不是存在不进入婚姻的可能性,或者我进入之后我想要获得什么?”
传统的观念里,女性的人生规划是围绕着家庭、婚姻来的。比如要先结婚、找一个人、确定在哪里定居。而单身女性,积累了一定物质基础,觉得现在我要给我的人生做一个规划了。但是规划围绕她自己在进行时,就会受到外在的一些质疑。
所以女性的焦虑,是这种长期的人生规划,或者是人生决定上的焦虑。比如说我要不要换一个工作,我要不要换一个城市,要不要在二线城市或者不限购的城市,自己去买房。买房,父母会问为什么不是男方来买房?为什么自己买?
澎湃新闻:所以大龄女性如果没有进入婚姻,会面对很多压力。
於嘉:男性和女性地位变了,但社会观念没有改变,很多矛盾都是这样来的。
缓解这种集体性焦虑,要从社会的角度去改变。比如媒体、影视或者广告方面,能否不要再出现“长辈催婚”这种字眼。我希望整个社会或者父母长辈能意识到,恋爱和婚姻可能不是子女通向幸福的唯一道路,催婚还会适得其反。
从我们自己研究来看,很多女性进入婚姻后,对于自己事业的发展和晋升,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把婚姻和生育绑得特别紧密。一旦结婚了,就默认一定要生孩子。
对于女性,表面谈论的是婚姻问题,但其实也包括“我还不想立刻生育”“我根本不想生育”这种内在的问题。
澎湃新闻:近年来又很多关于年轻人结婚年龄推迟的报道,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於嘉:可能主要还是集中在一线城市条件比较好的群体当中,至于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这些群体是否也进入婚姻年龄推迟,还需要再看。
整个社会的受教育程度是在增加的。完成了大学的教育,或者完成了研究生的教育后,大部分人不会立马选择结婚。高等教育的扩大,带来的是晚婚,无论女性或男性都会考虑事业的发展。
第二个原因,同居率普遍上升。过去的社会比较传统,进入亲密关系必须要进入婚姻。但现在同居已经非常普遍了,可以不结婚,两个人可以谈恋爱,可以住在一起。婚前性行为非常普遍,不需要进入婚姻,就可以满足一部分人对亲密关系的需要。有更多的选择,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好的变化,也是社会更开放的表现。
另外,婚姻的物质基础要求越来越高。受消费主义影响,物价、生活成本也很高,婚姻的物质基础变得很高。在城市普遍需要买房才能结婚,在农村地区,可能要求很高的彩礼。物质基础变高之后,就需要更长时间去积累。
近年婚姻被推迟,还有一个原因是疫情。疫情造就了很大的不稳定性,很多人推迟结婚。也许疫情之后,结婚可能有一定回升也不一定。
“婚恋更加多元化,择偶更讲究强强联合”
澎湃新闻:曾刊有一篇文章,提到“剩女”这个词消亡了,对“婚女”的歧视又开始了,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背后的文化思潮呢?
於嘉:“剩女”这个词大家已经不太用了,一方面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跟择偶市场标准的变化也有关。以前传统的择偶市场或者婚姻市场更多讲究的是互补,郎才女貌或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去挣钱,女性操持家务。
但现在,婚姻的物质基础增加了,同时生活成本也很高。择偶更讲究“强强联合”,不是一种互补。一二线城市中一些高知女性或者高收入女性,相较于收入比较低、学历比较低的女性可能会更抢手。她们变成了男性争夺的对象,而不是嫌弃或者“被剩下”的对象。
对“婚女”的歧视,在我看来,是因为部分女性意识到了婚姻中女性的负担——为了婚姻牺牲事业发展,但她们不希望因为婚姻而牺牲自己。
澎湃新闻:在你的研究中,当下婚恋市场相较于以往有什么变化?
於嘉:以前的看法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结婚更早。但我们2015年的研究就发现,教育程度高和教育程度低的人,结婚的时间在逐渐接近。
所谓的“剩女”问题,最近做的研究可以看到,70年代或者60年代末出生的这些人,可能有5%-10%左右,会维持终身不婚的状态。
还有对于同居现象,已经不是什么新潮的行为,尤其是在大城市,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我们称之为“穷人的婚姻”,这里是打引号的“穷人”,他们可能因为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只能暂时选择同居的状态。
这部分同居人群里包括很多外地进城务工人员,他们要同居很长时间,积累物质基础才能够进入婚姻。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婚恋发生了整体的变迁,变得更加多元了。
女性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澎湃新闻:你曾经做过婚育、社会变迁与初婚变迁等社会研究,近几年有哪些新的发现?
於嘉:其实大家都很急切地想交友,想要找到合适的伴侣,但是又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安全地带”里面。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改变观念最重要。现代女性要敢于去挑战传统观念,不要被传统观念推着走,被传统观念束缚,是不利于再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实现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的。
北欧社会,很多女性勇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可能政策规定也会围绕女性诉求去发生变化。
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持续了几千年,女性的很多变化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比如接受高等教育、参与劳动力市场、获得很好的地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不婚率的提高、婚姻年龄的推迟,女性在各种家庭行为和观念上的变化都比男性更剧烈,或者比男性更加背离传统的轨迹,而男性仍然维持一个比较传统的态度,因为现有的观念、制度对他们是有优势的。
所以我觉得,女性改变自己的观念是家庭地位转变的根本,经济独立则是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手段。
澎湃新闻:你想要对正在相亲或当下还在为婚姻焦虑的女性说什么?
於嘉:择偶的时候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光想社会、家庭期望你做什么。
社会期望你做一个什么样的女性,希望你做一个什么样的太太,和你自己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自己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这之间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即使你不去找对象,也很容易跟自己和解。
所以,女性不要被社会规范或者观念绑架。
责任编辑:崔烜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