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占卜八字 下载占卜八字算命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水浒》传的主角是一班寇贼,搞杀人越货、打家劫舍是专长,真正有文化的没几个,因此《水浒》一书讲到占卜的情节不是很多,相关环节也大多围绕宋、吴、公孙三人展开。下文就按章节(120回本),引用并加以讨论如下:

1、第四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鲁达要上五台山做和尚,因其面貌凶恶,众僧不安,这就发生了智真长老预测鲁提辖一生性命的情节。

首座众僧禀长老说道:“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长老道:“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你等众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焚起一炷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却好回来,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施耐庵的这节文字,描述了佛教高僧预测的画面,其法不同儒道两派,八字、六爻、摸骨、相面等一套东西统统不用,只“焚起一炷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后,就把鲁智深一生的前因后果看清楚了,其法十分神奇。

我不懂佛学,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法门,但用来可以与《易经》类的法子做一比较,或许可以引起某些智识高超的朋友进一步思索,进而有所得也不一定。

2、第六十回 公孙胜芒砀山降魔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

这一节讲一讲兆头。

古典占卜八字 下载占卜八字算命

中国人做事,多讲究兆头。凶有凶兆,吉有吉兆。年轻时不信,越老越信;事前多不明白,事后多半会认为原来如此。

这一次,晁天王就碰到了“兆头”:

晁盖点那二十个头领,部领三军人马下山,征进曾头市。宋江与吴用、公孙胜众头领,就山下金沙滩饯行。饮酒之间,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折。众人见了,尽皆失色。吴学究谏道:“此乃不祥之兆,兄长改日出军。”宋江劝道:“哥哥方才出军,风吹折认旗,于军不利;不若停待几时,却去和那厮理会。”晁盖道:“天地风云,何足为怪?趁此春暖之时,不去拿他,直待养成那厮气势,却去进兵,那时迟了。你且休阻我,遮莫怎地要去走一遭!”宋江那里别拗得住,晁盖引兵渡水去了。宋江悒怏不已。

《水浒》里讲兆头的很少,到了《三国》里,就到处都是了,这里引一节,算是添个热闹吧。当然,占卜的时候,很多是根据这些兆头来起卦的,并称之为“机”,也就是所谓的见“机”而动,见“机”而占了。

3、第六十八回 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这一节有了点占卜内容。

宋江自己焚香祈祷,占卜一课。吴用看了卦象,便道:“虽然此处可破,今夜必主有贼兵入寨。”宋江道:“可以早作准备。”

但这节描述占卜的文字十分简单,但据其分析,也可以看出用的应该是六爻预测之法。

4、第六十一回 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渡

这一节才有真正的占卜。引文如下:

古典占卜八字 下载占卜八字算命

两个就店里打扮入城:吴用戴一顶乌绉纱抹眉头巾,穿一领皂沿边白绢道服,系一条杂彩吕公绦,着一双方头青布履,手里拿一逼赛黄金熟铜铃杵。李逵戗几根蓬松黄发,绾两枚浑骨丫髻,黑虎躯穿一领粗布短褐袍,飞熊腰勒一条杂色短须绦,穿一双蹬山透土靴,担一条过头木拐棒,挑着个纸招儿,上写着:“讲命谈天,卦金一两。”

吴用手中摇着铃杵,口里念四句口号道:“甘罗发早子牙迟,彭祖颜回寿不齐。范丹贫穷石崇富,八字生来各有时。”吴用又道:“乃时也,运也,命也。知生,知死,知贵,知贱。若要问前程,先赐银一两。”说罢,又摇铃杵。

当时吴用向前施礼,卢俊义欠身答礼问道:“先生贵乡何处?尊姓高名?”吴用答道:“小生姓张,名用,自号谈天口。祖贯山东人氏,能算皇极先天数,知人生死贵贱。卦金白银一两,方才算命。”卢俊义请入后堂小阁儿里,分宾坐定。茶汤已罢,叫当直的取过白银一两,奉作命金:“烦先生看贱造则个。”吴用道:“请贵庚月日下算。”卢俊义道:“先生,君子问灾不问福,不必道在下豪富,只求推算目下行藏则个。在下今年三十二岁,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吴用取出一把铁算子来,排在桌上,算了一回,拿起算子桌上一拍,大叫一声:“怪哉!”

这节非常有趣,分析一下可以有以下一些结论:

1、可以看出古时(再具体一点应该是明代)算命先生的标准打扮:“戴一顶乌绉纱抹眉头巾,穿一领皂沿边白绢道服,系一条杂彩吕公绦,着一双方头青布履,手里拿一逼赛黄金熟铜铃杵”。

2、算命先生的广告牌是:挑着个纸招儿,上写“讲命谈天,卦金一两”。

3、广告词是:“甘罗发早子牙迟,彭祖颜回寿不齐。范丹贫穷石崇富,八字生来各有时。”“乃时也,运也,命也。知生,知死,知贵,知贱。若要问前程,先赐银一两。”

4、具体预测的理论方法是“皇极先天数”,算命工具为“一把铁算子”。据此可以看出,吴用应用的算命方法,应该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铁板神数”。

好了《水浒》篇就讲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