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后经明、清及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逐成一组布局完善的建筑群,迄今已有五百八十余年。

武威文庙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之一。文庙桂籍殿悬挂的44块匾额堪为一道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其精美绝伦、品位高雅、遗存丰富让人叹为观止。这些匾额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武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历史的直观反映,也是后世研究武威历史文化重要的实物资料。在数量众多的文庙匾额中,有一块由清代武威籍人,官至兵部侍郎、两江总督牛鉴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书写的“天下文明”匾,该匾为木质蓝底金字,横幅构图,楷体书写,字体清晰醒目大方,布局简洁匀称,内容凝练概括,内涵意象深远,通过老辣的笔法和主题立意表达了书写者的愿望、追求和信仰,充分反映清代武威的教育风尚和人文特点,深情赞扬武威的繁盛文风和人文精神。

办公室横幅文言八字 办公室横幅激励语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美美与共 天下文明

——武威文庙“天下文明”匾赏析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几千年来,它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办公室横幅文言八字

武威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后经明、清及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逐成一组布局完善的建筑群,迄今已有五百八十余年。

武威文庙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之一。文庙桂籍殿悬挂的44块匾额堪为一道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其精美绝伦、品位高雅、遗存丰富让人叹为观止。这些匾额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武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历史的直观反映,也是后世研究武威历史文化重要的实物资料。在数量众多的文庙匾额中,有一块由清代武威籍人,官至兵部侍郎、两江总督牛鉴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书写的“天下文明”匾,该匾为木质蓝底金字,横幅构图,楷体书写,字体清晰醒目大方,布局简洁匀称,内容凝练概括,内涵意象深远,通过老辣的笔法和主题立意表达了书写者的愿望、追求和信仰,充分反映清代武威的教育风尚和人文特点,深情赞扬武威的繁盛文风和人文精神。

办公室横幅文言八字

文庙“天下文明”匾额,上款题为:“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九月谷旦 。”道光十九年,为公元1839年,是牛鉴题匾的时间,这一年,牛鉴转任河南巡抚,在牛鉴赴任前,道光皇帝6次召见他,谆谆善诱地说:“朝廷大臣没有人推荐你,我知道你可用,所以用了你。你把官当好,则我就算知人。否则就是我不知人,过失在我。”据史料记载,牛鉴任河南巡抚时,他立即整顿吏治,凡是文武官员的德、能、勤、绩都亲自考察,还要听取百姓的反映,然后据实填写年终考评,分别呈请奖罚,决不徇私。另外在抗洪治河方面成绩卓著,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万锦滩一段黄河连续涨水,不到两天水位涨到9尺6寸,开封万分危急,牛鉴一边亲自指挥抗汛,一边派人雇船带上钱钞和大饼赈灾。六月十六日,下南厅祥符上汛三十一堡南岸决口,河水直逼省城北门。牛鉴赶到决口现场调集官民抢筑河堤。第二天,大水围了开封,全城商人罢市,不法分子乘机抢劫。牛鉴不顾自身安危,驾小舟抵城下,攀绳越城,将首恶分子斩首示众,并张榜约法,打击勒索灾民的奸商。之后,他又命官员、绅士在城内分段抗洪,买芦席、干粮一救流离失所的难民。七月初十大雨下了一昼夜,100多尺高的浪头倾泄而下,开封西门洪水几与城齐。牛鉴率文武官员购买砖石分段筑堤,并设法疏通水路。十九日半夜,西北城陷,大水进城,人心惶惶,流言四起,牛鉴伏地痛哭,为民祈祷。百姓深受感动,一万多市民自动集结,运料筑城。根据自然规律,一过白露水势就会减退。这一天适逢白露,人心逐渐安定。忽然,诏命搬迁省会,牛鉴上报奏称,危城得保缘于“人心维系”,一旦迁省,官绅皆逃,百姓定会遭殃。道光帝采纳了他的意见,降旨让他们继续保护好开封。于是,牛鉴与众和衷共济,修筑堤坝,增高加厚。不几天,洪水平息,黄河归道,抗洪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牛鉴在任河南巡抚期间,他着手办了四件大事:整顿吏治,赈灾救贫,治理水患,兴办教育,后来的事实证明,牛鉴没有辜负道光皇帝这个学生的信任,对牛鉴本人及为政的评价,通过几条史载的记录,我们可以管窥一斑,可知全豹。其一为:两江总督牛鉴,同时也是继湖北布政使孙诏成之后,西北(地理)的甲科第一名,也是清朝西北(地理)进士甲科中考的最好的一位。其二为:卿能如此豫备,必奏殊勋,朕忧怀稍宽矣。——清道光皇帝;其三为:两朝帝师,治世循吏。——《清史稿》

题款中“谷旦”一词源自《诗经 · 陈风 · 东之门》,诗中有:“谷旦於差,东方之源”之说。《毛传》解说:“谷,善也。”《辞海》中的“谷旦”,是表示晴朗美好的日子,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古语中,"谷"又有丰收的意思,而在古时候,丰收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因此"谷旦"就是指好日子。

办公室横幅文言八字

“天下文明”匾额下款题为:“赐进士出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等处兼理提督军务前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邑人牛鉴书”。牛鉴(1785—1858)是清代武威籍中做官最大的人,官至两江总督,题匾时刚刚升任河南巡抚。牛鉴考入进士后的为官基本简历如下: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道光十一年(1831),出为云南粮储道。历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陕西布政使、江苏布政使。十九年(1839),升河南巡抚。二十一年(1841)擢两江总督。二十二年(1842)以贻误封疆罪,褫职逮问。二十四年(1844)被释,命赴河南中牟河工效力。后因功加二品顶戴,以病乞归。牛鉴又为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的恩师,故誉为“两朝帝师”。另外,牛鉴的书法功力深厚,写一手好字,留下的墨迹遗存也非常多。

“天下文明”匾额上记录了敬献者姓名,分别为赵廷炳、王子云、蔡汝霖、田玉、孟昱等十人,身份不详,纵观文庙牌匾的敬献群体,大体为官宦人家和科举士子两类,有些为地方官员敬献,有些为本地科举士子、县乡国学生员、举人(贡生)敬献,有些为本地乡绅望族或者文化名人所敬献。这些群体在当地有着较高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代表着那一时期的精英阶层。同时明清之际也是科举制度最为完备的时期,数以千计的寒门学子通过寒窗苦读改变自身以至家族命运,因此在他们取得成功并学而优则仕之后,深深感受到科举带给他们的好处,也更加重视文化教育。所以,武威文庙乃至全市现存保存完整,数量众多的匾额,体现了武威深厚的历史文脉和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也反映了当时武威本地人们对科举文化的重视。

兵部侍郎邑人牛鉴所书“天下文明”的“明”字,为“目+月”的合成。是不是题写时作者的笔误呢,经过分析考证,这不是牛鉴书写的错误,也不是牛鉴的故意臆造,“明”写为“目月”,查阅康熙字典:按《正字通》云:《庄子外物篇》目彻为明。不借用眀,从日月,会明意。目明意,目明与明暗之明义同。田蓺衡曰: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眀。《广韵》礼部韵略俱不收眀字。《正韵》沿《玉篇》《集韵》之误,分明、眀为二。另一种说法是在清朝时不许有人提到“明”字,否则,将会遭受反清复明之罪而被加以重刑。不管出自何种原因,都可以看出牛鉴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素养,不愧为武威进士群体中的姣姣者。

“天下文明”匾额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关于天下文明的出处,最早出自《易经·乾卦·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比喻人类登上历史舞台,展示智慧的光明。说明古代哲人敏感意识到文明是从最初的蒙昧状态升华而来的,这就相当于给文明画了一个卦象。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又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让我们再来看看西方世界关于文明的阐释,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原意是城市的居民,引申义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我国近代翻译家把西方学术中的“Civilization”和“Culture”分别翻译为“文明”和“文化”,很好的把西方学术思想和中国古典思想结合在一起,隐含着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骨架”,文化是驱动社会进步的“血液”,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表现形式。文化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都要体现文明的内在价值。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从考古学角度看,先有了文化,才发展出了文明。我们都听说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但它们均不能成为“文明”,其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只是部落,没有形成城市。按照考古学观点,文明的主要特征是城市的出现,城市的出现证明较大数量的人口和较完备的组织能力和法制体系的确立。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句话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处原则。各美其美,即在现代社会中存在许多差异化的表现,文明有许多表现形式。每个人可以在遵循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有独立化的表达。现代社会应当是能够包容差异化的社会,能容忍“各美其美”是一大进步。在经过沟通以后,人们开始发现别人身上的文明之美并开始学习,互相影响,不断提升道德标准,这就是“美人之美”,这种高一级的境界,是超脱了自己生活方式之后才能得到的境界。再升华一步就是“美美与共”,不仅能容忍不同价值标准的存在,进而能赞赏不同的价值标准,那么离天下文明就不远了。

作者简介:王守荣,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