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盲人八字法 八字看良心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央广网北京5月28日消息(记者王晶)“盲人们一直拥有一个顽固的认识,他们把有眼睛的地方,叫做主流社会。”这是来自电影《推拿》中的一句旁白。

但如果眼睛看不见,该如何“感受”这个世界?对于这一点,北京市盲人协会主席何川最有发言权。他儿时因发烧烧坏了视神经,如今只有轻微的光感。可翻看他手机上的航程软件,飞行距离长达6万公里,华盛顿、芝加哥、波士顿、吉隆坡等国际机场,他都曾涉足。他也常常反复回味和感受,这一次次独立出行的过程,“真的就跟囚犯越狱的感觉差不多”,讲到这句话,接受央广网专访时的何川脸上表情有着细微的变化,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

良心盲人八字法

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北京盲协主席何川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能否独立出行是视障者融入“主流社会”的关键一环,同时也制约着他们的职业选择、生活圈子。多年来,对于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何川时刻保持着关注。

对于近年来不断引发争议的“盲道不畅”问题,他说,上世纪50年代日本人发明了“触感铺路砖”,这就是现今盲道的雏形,旨在为视障人士提供一种在城市中行走的全新方式。但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残疾人、老年人逐渐增多,大家的诉求越来越多,自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共享单车乱摆放导致盲道有了障碍。

道路,是城市的门面;盲道,是城市的良心。盲道铺得好不好,盲人最有发言权。

何川说,如果盲人出去一次在盲道上碰到乱停放的单车,他摔倒了,这就是切肤之痛。久而久之,就会对盲道产生不信任。也有盲人提及,如今现在很多城市对于盲道的保养并不到位,有些圆拐点模糊掉了,到了冬天,穿上厚一些的鞋子就无法感受到盲道的准确位置。

本身盲道就是在便道上,何川希望在数字智能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能出现更多信息化的工具辅助盲人出行。“比如研制可穿戴设备,帮助盲人行走在盲道上,设备会提前告诉我们,大概前面会有车辆停放或者会有障碍物阻挡。”他和央广网记者分享,最近奥地利为盲人研制出一种鞋,鞋上携带一些装备,盲人走在路上如果遇到一些路障,鞋子就会起到提前提示的作用。

还有一些不被注意的细节,最能决定盲道的体验感。

何川认为,不必所有区域都铺上盲道,有些区域盲人走起来并不是很方便,“比如特别窄的便道,其实盲人并不会在上面走,会碰到墙或树,这方面相关部门要考虑到。”何川还直言,有些盲道建设者或施工方并不知晓盲道的作用,所以很多盲道的尽头指向墙角,“这就是意识不到位,他们可能觉得盲道就是个装饰。”

他呼吁,必须不断提高公众无障碍的意识,盲道才能改变目前“盲目之道”的尴尬。

除此之外,多年来从事视障人士无障碍促进工作,也使得何川认识到,当前盲人除了面临环境无障碍的问题,信息无障碍方面问题也亟待关注,他觉得这是无障碍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

他举例,比如健全人生活中常用的App,也是盲人最常用的,可现在盲人在操作智能手机时,在触摸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点击App时会同时出现多个触摸焦点,产生多个声音,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困扰,“比如飞机订票软件,在日期的选定上都不是很适合盲人操作。”他说。

实际上,异于常人的生活、不便利的出行,很容易让这个群体更加封闭,如同城市中的“隐形人”。何川坦言,环境无障碍是让盲人走得出去,信息无障碍才能真正让盲人和社会亲密接触。“对于中国视障群体约1800万人来说,我们心中也有‘诗和远方’,也想走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何川有一个心愿,希望最终凭借信息化的交互来帮助盲人逐步适应社会生活。

但这些也不难实现,最终缺乏的还是执行力和监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