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院八字 成都文殊院招聘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成都文殊院八字

01 文殊院其名

早些年,成都有“内四大寺”与“外四大寺”之说。所谓“内四大寺”,说得是成都城内的四座大寺院:东城的大慈寺、南城的延庆寺、西城的万佛寺、北城的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八字

现如今延庆寺和万佛寺只能在故纸堆里寻找旧日的香火鼎盛,大慈寺早已成为了太古里商圈的旅游打卡点。唯有文殊院,这个中国长江上下游的四大禅林之首,发展成了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成都文殊院八字

文殊院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通衢”指得是四通八达的道路,古时文殊院便处于大路旁。而今天的文殊院地处成都的一环路内,前有热闹喧嚣的文殊坊,后有车流不息的万福桥,真是当得上是“闹中取静”。

成都文殊院八字

文殊院的历史颇为悠久而曲折,有据可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大业年间。其最初被称为“信相寺”,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 845 年),因唐武宗灭佛致寺毁。唐宣宗即位(公元 847 年)后修复。五代时一度改名为“妙圆塔院”,后来宋时又更改回了“信相寺”。

明末崇祯皇帝时期,信相寺毁于兵灾战火,仅存了十尊铁铸的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

也正是这两株仅存的千年古杉见证了后来文殊院的兴盛。时间来到了清康熙二十年(1681 年),这时候慈笃禅师来到荒芜多年的信相寺,发愿要修复这座早已破败的古寺。慈笃禅师与信相寺颇有渊源,这里是其剃度师信相井觑老和尚曾经住持的道场。

成都文殊院八字

慈笃禅师在那两株千年古杉之间结茅为宇,潜心学法。当时,人们常在夜间见到慈笃禅师修行处火光影辉,于是人们都认为慈笃禅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慈笃禅师集资重建寺院,在当时官府和士大夫的鼎力支持下,官绅军民捐资重修了寺庙,遂更名为“文殊院”。从此时起,“文殊院”的名字沿用至今。

成都文殊院八字

后来文殊院旁的“都市禅林”文殊坊也沿用了改名字。文殊坊用川西传统民居作为建筑符号,汇集千年古寺文殊院、五岳宫、爱道堂、金沙庵等多处庙宇和道观,打造了“中国都市内数量最多且最集中的禅院休闲区”。

“文殊院”这个名字已然成为国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宗教建筑融合的代表。

成都文殊院八字

02 文殊院其形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写道:“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康熙三十六年是文殊院历史的分水岭,这一年以前文殊院的样貌已经无从得知,我们现如今见到的文殊院模样,却是从这时候起“聚沙成塔“而成。

成都文殊院八字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年—1706年),官绅军民的捐资让文殊院重现了往日的模样。而嘉庆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采办了82根石柱,为文殊院的重要殿堂做了修缮和改建。道观年间,文殊院又加以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近代时期,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

成都文殊院八字

时间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文殊院。在1988年的时候,文殊院新建了千佛和平塔,并一口气种了上千株银杏、香樟、梅花、玉兰等花木,又增设了茶座和素餐馆“香斋堂”,这也为后来文殊院成为成都人喜爱的喝茶品茗,休闲游玩胜地打下了基础。

成都文殊院八字

现如今文殊院占地20万平方米,现存建筑是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多系康熙年间和嘉庆、道光年间重建或改建。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含山门)、三大士殿(又称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又称药师殿)、宸经楼,两侧配以钟楼、鼓楼、禅堂、客堂、斋堂、东廊、西廊,形成别具风格的古建筑群。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围合封闭的院落空间。

成都文殊院八字

我们穿过喧嚣热闹的文殊院,走到写有“文殊院”三个大字的山门。正对山门的是镌刻着“文殊院”以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联幅的照壁。据史料记载,这是清康熙年间慈笃禅师所书。

成都文殊院八字

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第一进殿的天王殿。文殊院的天王殿和山门是合二为一的,供奉着弥勒菩萨及四大天王。只见弥勒佛龛两侧的楹联上写道:“大肚包罗现前住位兜率主,微笑圆融当来出世弥勒尊”。

成都文殊院八字

经过供奉观音、文殊、普贤的第二进殿“三大士殿“,走过第三进殿”大雄宝殿“,我们来到了第四进殿”说法堂“。文殊院的第四进殿是重檐歇山式建筑,相传是古信相寺的遗址。堂中有砖砌的戒坛,正中墙壁间镶嵌有康熙手书“空林”二字。

最后我们来到第五进殿宸经楼。这是慈笃禅师创建,道光四年本圆和尚重建,宸经楼分上下两层,是寺院收藏经书及重要文物的地方。

成都文殊院八字

文殊院的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二百多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各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加之后来修建的文殊阁、千佛塔、碑林、放生池、东西花园等建筑,让寺庙内绿树成荫。文殊院不仅是朝拜观光的圣地,也是成都人绝佳的休闲场所。

成都文殊院八字

将文殊院包裹其中的文殊坊延续了这种成都特有的休闲文化。

文殊坊内既有几座明清时代合院风格的建筑,也有用现代材料与工艺打造的具有川西地域风格的传统建筑。这样的设计风格使得文殊坊承接了文殊院的历史厚重感,并不突兀。而后文殊坊内引入的老成都传统餐饮品牌、民俗文化用品商店,更是将老成都人的都市休闲文化展示到了极致。

成都文殊院八字

03 文殊院其宝

文殊院内文物荟萃,宝物众多。

铁铸、铜铸、石刻、玉雕、脱纱、彩塑等工艺精湛的佛像 200 余尊。每一尊佛像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此外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上万册佛经文献。

成都文殊院八字

文殊院内最为出名的文物当属“空林二圣”和“空林八观”。

“空林二圣”指得是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

众所周知,佛陀舍利因为象征着“遗教不灭”,所以是佛教中极为珍贵的圣物。根据《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所记载:“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及“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

成都文殊院八字

那么文殊院中供奉的佛陀舍利又源自哪位高僧呢?根据资料记载,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出生于四川绵竹的能海上师朝礼印度菩提伽耶时,巧遇了一位重庆西阳籍僧人佛金法师在菩提伽耶经管香火。这位佛金法师将其供养的佛骨舍利请能海上师带回文殊院,一直供奉至今。

这位能海上师一生颇为传奇,细说起来与文殊院渊源颇深。

能海上师出生于清末时期,这时候国家多故,所以他立志从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时候考入了陆军学校速成班,与后来的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等是同学。1907年能海上师以优异成绩毕业,在云南讲武堂担任教官,川籍学员朱德、杨森都是其学生。

1914年的时候,能海上师调北京将军府供职,闲居无事开始涉猎佛书。这一年他发起创设成都佛经流通处及少城佛学社,地址就在今天的成都人民公园。这个时候能海法师寄居文殊院,常与人说道:“早晚每闻钟声,辙动出家之念。”后来在他三十九岁于四川新都宝光寺出家为僧,为禅门临济宗第四十四世法脉。

能海上师出家之后,先后两次入藏求法,时间长达七年。后来“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文殊院住持道悟和尚将下院近慈寺交给能海上师,开创为藏密黄教道场,题额为“护国金刚道场”。能海上师率领徒众每日诵经祈祷,息灾护国,并且经常赶赴成都、重庆、武汉等地主持“护国息灾法会”,号召佛徒抗日救国。

“空林二圣”其二就是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

玄奘法师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同时也是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根据史料记载,唐武德五年(622年),22岁的玄奘法师在成都城南的空惠寺受具足戒,正式出家。武德七年的时候,玄奘法师离开了他生活近六年的成都,沿着长江东下参学。五年之后,他从长安出发,踏上了举世闻名的西天取经之路。

对于玄奘法师受戒的寺院,一直有几种说法。有资料记载说玄奘法师出家于成都的大慈寺或文殊院,也有史料认为玄奘法师来成都之前,七岁的时候已在洛阳净土寺受沙弥十戒。按照佛教的制度,成为沙弥即算出家。

成都文殊院八字

无论哪种说法更可信,谁也不曾想到1200多年后,玄奘法师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成都,并长久供奉在文殊院内的宸经楼。

那么玄奘法师的顶骨又是怎么来到文殊院的呢?原来在抗日战争末期,日本侵略军在雨花台地下,意外地挖出了一个石棺。石棺里面有一个石函,上面刻有“玄奘法师灵骨”等字样。

日本人原本打算秘密将其运回日本珍藏。但是很快消息不胫而走,在我国各方面人士的强烈抗议之下,日本方面将长约4寸、宽约2寸的一块灵骨交付给了汪伪外长褚民谊。国内佛教界多次研究后,决定将玄奘法师的灵骨分为三份,在北京、天津和四川三地供奉。

四川这份灵骨由当时北京的著名居士白隆平交予蒙文通老师,再由他转交给能海上师。能海上师将灵骨供奉于成都近慈寺,并计划在彭县龙兴寺新建宝塔供奉,但未能如愿。新中国成立以后,玄奘法师的灵骨先是由四川博物馆保管,后来1962年的时候移交给大慈寺供奉,三年之后又移入到文殊院中供奉至今。

成都文殊院八字

文殊院内的至宝除了“空林二圣”,还有著名的“空林八观”。这“空林八观”分别是天题瞻榜、缅玉敷龛、群窟涌光、双杉表瑞、田衣绚彩、舌华涵宝、发绣披珍、窣睹晖金。

此外文殊院内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成都文殊院八字

04 文殊院其事

文殊院的素斋在成都颇有名气。

素斋是佛家以三菇六耳和豆制品为主要食材的素食菜肴,最大特点是不使用动物性原料。文殊院平时里便香火不断,前来吃斋拜佛的人络绎不绝。到了周末、农历初一十五,重要节假日免费发放素食盒饭时,这里更是人声鼎沸。

成都文殊院八字

文殊院的客堂每天中午十一点半开始过堂。

“过堂”是佛家“吃饭”的意思,这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过堂在僧人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以前佛教主张过午不食,只有早午斋两次过堂。现在由于多数僧尼为了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也要吃晚饭,这一顿被叫做"吃放参"。

每到过堂的时间,文殊院客堂的小沙弥就会出来反复叮嘱规矩:客堂里手机需静音,进食时不能讲话;食物盛多少吃多少,吃不饱可以再加,但是绝对不能剩;吃完饭之后需要自己洗碗放回原处。

除了以上规矩,人们在客堂吃饭前还需要思五观。所谓的“五观”就是,一是感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考自己的德行有无亏缺,三是自省自己有无贪食美味,四是明确饭食只为疗饥,五是明白受此食只为修道业。

成都文殊院八字

当你遵守客堂的规矩,饭前五观之后,顿时会觉得心里安静了下来,甚至有些清心寡欲。客堂墙上的“禁语”的标识,师傅们严厉的目光会让你意识到进食也是一种修行。在斋堂条桌落座,几十人在默默进餐,安静却也不压抑。

文殊院斋饭非常简单,一碗白饭,一碗菜。

白饭蒸煮得软糯劲道,发着稻米的清香,细嚼起来甜滋滋的。菜没有什么风格,土豆、香菇、胡萝卜、海带、大豆等食材混杂在一起,倒是炖得极软入味。

若是你运气好,也能赶上有四川特色的“斋饭”。普普通通的藕片、胡萝卜、木耳、腐竹放了花椒姜末爆锅,再配上蒸煮软烂的南瓜,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在文殊院的客堂里吃饭便是纯粹的吃饭。这里没有手机拍照,没有闲谈交流,没有下饭综艺,唯有面前的碗筷和饭食。

吃饭盘中餐,排队洗碗,放回原位,走出客堂,这时你心里定会生出一些别样的想法。

成都文殊院八字

和文殊院斋饭一样有名的是其腊八粥。

腊八节,是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八日,本来是佛家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节日,所以又被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等,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民间节日。

腊八节这天,各寺院会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取名为腊八粥。相传喝了这种粥以后,人们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每年到腊八节的时候,人们纷纷来到文殊院,领取一碗象征着“福惠”的腊八粥。

成都文殊院八字

腊八节这天到文殊院喝腊八粥已经成为了成都人的习惯。

根据报道,2014年的时候文殊院准备了2600斤食材,每天从早上10点熬制到下午3点,总共发放3万份腊八粥,但还是没能完全满足前来领粥的人群。于是在2015年的时候,文殊院一口气准备了16种食材,总共5200斤,赠送了5万份腊八粥。时间来到2019年,这一年文殊院腊八节派送的腊八粥数量已经达到了30万份。

腊八粥俨然成为了文殊院践行“人间佛教”的新名片。

成都文殊院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