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技巧 生辰八字疗法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八法中医:中医8大法及其代表方全方位诠解!

中医治法丰富多彩,常用治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正如《医学心悟》说“论病之倚,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义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汗法:是通过发汗以祛除外邪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麻疹、疮疡、水肿初起兼有表证者。其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胸膈之上,而病情急剧、实邪壅塞的病症。代表方为二圣散、瓜蒂散等。

下法:是通过泻下便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实邪积滞肠胃,大便秘结不通的里实病证。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等。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消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邪在少阳或脏腑失调的症证。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温法:是通过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使寒去阳复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亡阳厥逆、寒凝经脉等里寒病证。代表为四逆汤、独参汤等。

清法:是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祛除里热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热在气分、热在营血以及热在脏腑等病证。代表方为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丸等。

消法:是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食积、痞块等病证。代表方为桃红四物汤、膈下逐瘀汤、消食导滞丸等。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人体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各种虚弱病证。代表为四君子汤、四物汤、生脉饮、六味地黄丸、当归补血汤等。

由于八法是常用治法,而病情比较复杂,往往不是单用一法所能适应,因此,八法及其他治法,常数种方法结合运用,才能全面。正如古人所云:“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临症上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

理-就是透过八纲四诊的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的理由;

法-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

方-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的方剂;

药-是选择对症的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所以辨证、立法、制方、用药,是中医临症的步骤,但是,疾病千变万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的方法。古人针对八纲制定出了治疗的八法,并随著表裡寒热虚实的变化,相互地配合。

何谓八法?

所谓的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複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的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的配合,才能确切地治癒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汗法-逐邪出表

汗法就是使病人发汗的意思。凡使用发汗的药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将病邪逐出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就是汗法。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必须依病人病邪入的不用来运用,才能收到效果。

辛温发汗法

这是利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辛温解表药,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症的治疗方法。 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等药物,以及麻黄汤、春苏饮等方剂都是属于辛温发汗的最住药方。

辛凉发汗法

这是利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的辛凉解表药,以治癒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症。 药物中的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方剂中的桑菊饮、银翘散等,均是此法的药方。 辛温与辛凉发汗法是应用时的基本原则,在临症的应用上,就不会如此单纯了。必须再考虑病人的体质、新病与旧病的兼夹、表症与裡症并见複杂的情况,巧妙地运用其他方法配合,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又有助阳发汗、滋阴发汗、化饮发汗、表裡双解等方法来加以配合。

助阳发汗

病人体质若属阳虚,又不慎感受外邪时,虽然病属表邪,应该要使之发汗,然而阳虚的人,就不可以单紽纯地发汗而已。因为阳虚人,卫气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阳汗多的危险境,所以在发汗时,必须要兼顾病人的阳气。 此时,最好以参苏饮之类的方剂来治疗。

假使病人体质属于阴虚,感染外邪时,也不能贸然用发汗去发汗。因为阴分亏的人,多半津液不足,如果出太多汗,反而会造成津液耗损的病变。所以,在发汗时,必须顾及阴液。 所以,萎蕤汤一类的方剂最适宜此体质的人

化饮发汗

病人常有痰饮喘咳,感受风寒外邪时,导致形寒怯冷,痰嗽气喘发作或加重。此时不可一味使用汗法,必须一面温阳化饮,一面开表发汗,才能使风寒外解,痰饮内化。可以使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剂。

表裡双解

病邪若在表,应该用汗法;病邪在裡,则要用下法。假使既有表症,又有裡症时,就应该先用药解表,再治裡。然而始末内外壅实,表裡俱急的情况下,就无法先表后裡。此时只有双管齐下,汗下兼用的表裡双解法了。 方剂中的防风通圣散、凉膈散即是此法的佳方。

由此可以得知,汗法的配合运用是很灵活的。不过,必须牢记的一点是,惟有表症又需要发汗时,才是汗法的适应症,否则就不能使用汗法。所谓的须要发汗,又有两种情况:

有头痛、恶寒、发热等现象,但是郄没有汗时,就必须要发汗。

虽然有汗(或汗出不透),表症却不解,也要发汗。

虽然有这两种情形时都要发汗,不过,在用药的分量与轻重方面,则各不相同。此外,在使用汗法时,必须要注意一些问题,才不会事倍功半:

在冬天时,人体皮肤显得较紧密,腠理致密就不易出汗,因此,在服用发汗剂后,应该用衣被加以温覆,才能帮助药力发挥;盛夏时,人体皮肤的腠理疏鬆,很容易出汗,因此,在服过药之后,就不须用被服覆盖。此外,夏季时天气酷热,对于表症又须发汗的病人,通常都选用辛凉发汗剂。 假使要用辛温发汗剂,也要认明症候,而且药量要比冬季少。

对于已受过药的病人,最好要注意他的出汗情形。只可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太多,同时以身体、四肢出遍为佳;如果只有头部或半身出汗,病邪反而不容易驱逐。

八字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技巧 生辰八字疗法

病人若有血虚、气弱、患有疮疡、吐血、衄血等病症,最好不要使用汗法。假使真有表症而且必须发汗时,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配合养血、补气、滋阴等方法来运用,才能达到效果,绝不可以是非不分,就冒失地用汗法来治疗表症。

吐法-涌吐病邪与有害物质

这是利用能够引起呕吐,或促使病人呕吐的药物,使病邪或有害物质,能由口中吐出,以达到治病的方法。此法通常是用在病情急迫,病邪在焦或中焦部份的一些实症上。在临症的应用上,又可分为两大类:

涌吐停积:因为暴饮暴食,导致积停胃脘,无法进行消化时,显得胀满疼痛;不慎误食毒物,而且时间不太长时,都可以使用此法。瓜蒂散、参芦饮之类都是涌吐停积的方剂。

涌吐痰涎:痰涎壅盛,阻塞咽喉的喉风、喉蛾、喉痹等症,必须用雄黄解毒丸类的方剂,以便催促勇吐毒涎。此外,又如中风痰厥、痰涎壅滞胸膈、喉头、鸣声如锯,甚至人事不省时,就要用稀涎散之类的方剂,催促病人涌吐风痰。

这些都是用涌吐痰涎的方法,治疗病情严重迫急的急救方药。

在使用吐法时,必须注意下列二点:

不只是上焦、中焦阻塞且病情急迫的急症可以使用吐法,任何疑难杂症也能适用,不过由于吐法的危险性很大,只要使用不当,就容易造成意外。

吐法不只用瓜蒂、参芦一类的催吐药,也有人用二陈汤、或补中益气汤服后,再用手指或鹅翎探入喉中取吐,称为「因症用药、随药取吐」,也称为「探吐法」。

通常在使用吐法之后,病人会出现极大的反应,有时会发生暂时性的头晕目眩,称为「暝眩」。因此,只要使用不当,最容易粍损人体元气,而且由于刻烈呕吐会损粍胃津,会招致病情的恶化。在使用时,必须小心谨慎,

在下列情况的时候,绝不可使用:

孕妇或产妇、小儿、老人及虚弱者。

肺病、胃病,或有喀血、吐血病史的病人。

患有严重脚气病者。

下法攻逐裡实

此法主要应用在胃肠积滞,或热邪内搏的大便秘结与下痢;也可用在肿胀喘满、瘀血内蓄等裡实邪结的疾患,是一种攻逐裡症实邪的方法。 由性质来说,可以分寒下、温下两类,由药方来说,又有峻下、峻下两类。

寒下与温下:用苦寒性质的药物,使病人泻下的方法称为「寒下」;大黄、芒硝等药物、与三承气汤等方剂,就属于寒下的药方。

用辛热性质的药物,使病人泻下的方法称为「温下」;巴豆、续随子等药物,与备急丸等方剂,就属于温下的药方。寒下的方法,大都适应于肠胃实热的症候;而温下的方法,则适用于脾胃寒实积聚的疾患。

峻下与缓下:在使用下法时,除了要考虑病情的寒热外,也要注意病人体质的强弱,採用峻下或缓下的方法。峻下是猛烈攻下的意思,缓下是缓和润下之意。

病人的体质与病势的轻重缓急,採用的下法也不同。例如在寒下的方法中,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就属于峻下性质;润肠通便的脾约麻二丸,属于缓下的性质。在温下的方法中,攻逐寒积的备急丸,属于峻下的性质;温润通畅的半硫丸,属于缓下的性质。

此外,对于水饮内结则用泻下逐水法,痰热胶固用泻下袪痰法,瘀血内蓄所用的泻下逐瘀法等方法,由于也是攻逐在裡实邪,因此也属于下法的范围。下法在应用上,也可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例如与汗法、补法、和法相互搭配,都可以使病症更加快速痊癒,维持体内元气。

下法与补法:虚症用补法,实症用下法,是一般疗的基本法则。但是如果病人体质衰弱,又染患积滞、实邪;正是体质虽强健,在受邪后,没有及时採取适当地处理,导致病邪深入体内而造成痼疾。此时,就处于邪实正虚的情况,此时如一味用下法,恐有危境出现。因此,必须以下法与补法相互配合,才能转危为安,古人称为此为「攻补兼施」。黄龙汤、增液承气汤之类的方剂,就是其代表。

下法与和法:这两种方法相配合时,具有和解与攻下的双重作用。例如伤寒邪在少阳,逐渐结于阳明时,就会出现寒热往来、胸满烦的少阳症,同时又有腹满胀痛、便闭溺赤的阳明症时,不妨用柴胡、大黄同用的大柴胡汤进行治疗,就可以达到两解的目的。

运用时更要注意下列各点:

有表症而无裡实症,或者既有表症也有裡实症(表裡同病),但是表症急于裡实症,或虽病在裡,而非实症的,都禁止用下法,以免招致反效果。

老人、产妇、及病后津液不足而便秘者,不可用峻下的方剂。

孕妇、月经期间,如要用下法,必须十分谨慎。

和法和解疏滞

和-有调和之意。和法是针对于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裡,在半表半裡之间,既无法用汗法也不能用下法时,加以和解的一种方法。小柴胡汤(伤寒论)就是其代表方剂。

和法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用于外感热病,也可应用于内伤杂症上,是临床上重要的法则之一,因此,不可以等閒视之。

和法与外感热病:主要是应用于病邪在少阳半表半裡之间,往来寒热、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噁心欲呕等症之上。

此时,病患既不宜汗,也不宜下,只适宜和解,小柴胡汤正是和解少阳的主方。而治疗疫症的达原饮,是和解三焦的主方,治疗温病似疟的蒿芩清胆汤,是和解胆经的方剂。以上都是将和法应用在外感热病上的实例。

和法与内伤杂症:和法在内伤杂症上的运用十分广泛。因为肝气抑鬱而引发的头痛、目眩、烦渴、口苦、两胁胀痛、妇女月经不顺等症,可用逍遥散来治疗,这是应用疏肝和肝的原则。

因为湿痰胃而引发的胸脘痞闷、噁心呕吐、饮食不下时,可用温胆、二陈来治疗,这是化痰和胃的法则。此外,方剂中的戊己丸,是属于两和肝脾的方法,越鞠丸是和解气、血、痰、火、湿、食鬱结的方法。

凡是不用汗、吐、下三法,以一种缓和的方法来解除病邪困扰的,都可算是和法。除了单独使用外,和法也可以与其他各法配合应用。例如与清法同用的是柴胡白虎汤,与温法同用的柴胡桂薑汤、兼表而和的柴胡桂枝汤、兼裡而和的柴胡芒硝汤等,都是用和法与清、温、汗、下各法搭配的典型方剂。总而言之,和法的运用很广,只要辨证明确,选方恰当,都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温法回阳温中

这是针对阴症、寒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驱除阴寒、恢复阳气。此法在临症应用上又分为回阳救逆、温阳袪寒两大类。

回阳救逆:这是用热性药物组成的方剂,藉以回复病人的阳气,挽救危险逆症的方法。

此法通常用于寒邪「真中三阴」的急症或、热病汗、清凉太过而导致「邪入三阴」的危境,在症状上可见到恶寒踡卧、手足厥冷、口鼻气冷、冷汗自出,呕吐泄泻,或腹中急痛、脉象微细或沉伏等现象。由于此时已是阴寒凝聚,阳气衰微欲绝的生死关头,所以,必须用回阳救逆的方法来急救,否则将会回天乏术了。四逆汤(伤寒论)是本法代表方剂。

温阳去寒:这是使用温复阳气的药物,使病人的生理功能得以复原,达到袪除寒邪,以及治疗疾病的效能。此法通常用于阳虚裡寒的慢性病,如脾胃阳虚的人,通常会有少气倦怠、饮食难化、大便塘泻等症状,可用理中汤来治疗,这是「温中袪寒」的原则。

如是肾阳不足,素多痰饮,经常会有咳逆痰多、行动喘息、小便清长的症状,可用金匮肾气丸来调理,这是「温肾纳病」的原则。由此可知,温法的应用包括回阳急救与温阳调理两方面,不过,一定是在阳气衰微的情况下,才能应用。

由于回阳求逆法,都是以辛热刺激的药物为主,只宜暂服,不可久用;而温阳调理法,大都是与补法相配合,因此可以多服久服,才可收到药效;这是在运用温法时必须掌握的基本原则。

此外,温法若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所具有的效果及作用也不同,如与汗法相配合,就是温散法;与下法配合,是温下法;与补法配合,就是温补法。由于温法是针对寒症所设计的,尤其是回阳救逆一法,只要使用得当,就能立刻见效,否则就会有反效果出现。

因此,在进行温法时,必须注意下列两点:

病人患有实热症候时禁止使用温法,以免造成不良反应,甚至立刻刻出现险境。

对于阴虚、血亏、或津液不足的人,虽然有温法适应症,也该小心使用,防止意外。

清法退热降火

所谓清法,就是用寒凉性质的方药,以达到退热降火的一种疗法。清法和温法是相对的,对阳症的症状常有效,是治热病的主要法则。

因为热病的症状十分繁杂,清法在运用上,也可归纳成清气凉血与热开窍两类。

热气凉血:热病的病候分类,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当邪入侵至卫时,可用辛凉发汗法(辛凉解表);表邪全解、裡热炽盛,出现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苔黄燥、脉洪数时,表示热在气分,可用清泄气热法治疗,白虎汤是代表方剂;如再入侵到营分,就会有脉数舌绦、心烦不寐的症状;或是出现烦躁、谵语、发斑、衄等入侵血分的症状时,必须採用「清营凉血」法来治疗,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都是典型的方剂。

清热开窍:适用于高热不退、神志昏糊,甚至不省人事,手足抽搐、谵语、痉挛等「热入心包」、「热极生风」等病症,至宝丹、紫雪丹就是有各的方剂。

此外,清法不只用于外感热症,也广泛地用于内伤杂症,如清心火、治牙龈肿 痛的清胃散;清肝火、治胁痛耳聋的龙胆泻肝汤;清肝火,治燥热咳嗽的泻白散;清汤火,治热痢后重的白头翁汤等,都以清凉降火为主,专治诸经有火的方剂。清法也可与其他相配合,如与汗法配合,是为清解法;与下法配合,则清下法;与补法配合,称为清补法;也可与温法配合,成为温清合一,可治寒热错综複杂的疾病。

虽然清法具有退热降火的作用,应用的范围也很广,但是使用不当,或是长年服用,反而会伤阳气,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在使用,必须注意下列两点:

凡是虚寒体质、食欲不振、大便塘潟的病人,应该谨慎使用,以免造成反效果。

产后,大病后,由于体质虚弱,即使有热症,也要小心使用。

消法 -包含了消散与破削两种。

此法适用于痞块积聚一类顽固性的病症,或食积、痰饮、水湿壅滞的慢性疾病,以渐消缓散的方法,达到治病的目的。在临症运用上,可分为消坚磨积、消食导滞、消痰化饮、消水散肿四类。

消坚磨积:

这是消散和破削坚硬积块的方法。凡是因气结、血瘀、或湿痰聚所导致的肿核痞块,依其病因使用软坚磨积,或行气消瘀的方法,都可算此法。如消除「疟母」的鳖甲煎丸等,即是此法最佳方剂。

消食导滞:

本法适用于因饮用太过,脾胃不运,消化机能呆滞等所导玫的嗳腐吞酸、脘腹胀满、恶食倦怠等症状。如保和丸、织实消痞丸等方剂,便是专治这些症正的。

消痰化饮:

本法适用于因脾胃气弱,水饮不消,以致凝聚生痰,积于上脘,感觉有如杯盘状的积聚物的病症。金匮织术汤,是消痰化饮的方剂之一。

消水散肿:

本法适用于水气外溢、肢肿腹满、大便塘泻、小便不利既不汗又不下的病症。实脾饮是此法的代表方剂。

八字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技巧 生辰八字疗法

除了上述症候外,虫积、内外痈疡等,也可以用消去法来疗。因此,消法经常用来治疗杂病,不过,为了能够顺利运用,

以下几点仍必须注意:

由于消法渐缓散的方法,所以,不能应用急症上;又因消法具有剋伐破削的性质,体质极其虚弱者,也不能用,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积聚初起,正气尚旺时,应先用消法,再滋补气血、恢复体力;积聚已久,无法立刻消散时,就必须用一天消、一天补的方法,称为「消补并行」。待积聚渐除,就只有补法来调养。由此可知,运用消法时,必须在正气的基础上,进行祛邪磨积的调治。

对于体虚无积,有类似消法的适应症时,应该特别注意,必须仔细审视,才不会用错方剂与治方。

此外,气虚中满的膨胀,士不制水的肿满,脾阳不过的腹胀泄泻,妇人血枯的血经闭止等病症,绝对禁止使用消法,以免发生意外。

补法-补益虚损

这是使用滋养强壮药物,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使一切衰弱症状得以消除,达到病癒的目的。补法在临症上,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来运用。

补气

本法适用于倦怠无力、懒言怕动,气短自汗,或因气虚而引起的脱肛、疝气、子宫下坠等症。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就属于本法的方剂。

补血

应用于面色萎黄、爪唇苍白、头玄耳鸣、嘈杂心悸,妇女月经愆期、色淡量少,甚至闭止不行等血虚病症。四物汤、归脾汤等,都是本法方剂。

补阴

适用于形体苍瘦、口乾咽燥、肌肤枯涩、怔忡惊悸、虚烦不寐、遗精盗汗、咳呛喀血等阴虚病症。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都是本法的方剂。

补阳

本法用于形寒祛冷、腰膝酸痛、少腹冷疼、大便塘泻、小嫂频数、阳痿早洩、虚喘肿满等阳虚病症。桂附八味丸、菟丝子丸,都是本法方剂。

大致而言,补法是针对虚症而来的方法。因此,在临症的应用上,也十分广泛複杂。补法除了可依病症分为这四类,也可依病情缓急、虚弱程度分为峻补与缓补。

峻补

这是加强药力,以挽救生命垂危的一种方法。因为对于极度虚弱的病人,以及危急的病症,一定要用中量的补剂才行。人参、附子回阳;人参与麦冬救液,就属于峻补的方剂。

缓补

这是渐缓调补,使病人逐渐复原的方法。四物汤的补血、四君子汤的补气,都属于缓补的方剂范围。

此外,在使用补法时,必须掌握住一个原则,那就是要照顾脾胃。因为脾胃太弱,就无法吸收与消化,则任何补剂也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在使用补法时,一定要把握此要点。

不过,还必须要注意下列两点:

外感病症不宜轻用补法。如属正虚,应用补候,同时应该视情况与其他方法相配合,以免邪气滋长,伤及元气。

如果不是虚弱须补的病症,最好不要滥用补药,否则使用不当,反而会减弱机体功能。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八法是一切处方用药的基本法则,而且彼此又可随病情变化互相配合,因此,只要能灵活运用八法,又能掌握规律,在临症时,必可得心应手,毫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