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丹尼尔·凯斯《24个比利》
多重人格在学术上又称作隔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写DID。
该障碍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患者,会在不同的场合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就仿佛变了一个人,并且难以回忆自己在某些场合下做了什么(Ross,1997)。
不同的人格特质也存在着差异,比如原来的人格是外向活跃的,而新的人格则可能是害羞、胆怯的,甚至还有的人格会说另一种语言。
精神病患者中,有24%的人都会有多重人格障碍症状。
数据显示,在我国,大约有50至60万人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李忠 & 王海青,2005)。
《24个比利》这本经典小说是根据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发生的真实案例所著,这是一起世界著名的多重人格犯罪事件。
主人公比利犯下3起抢劫强奸案,但由于它的奇特表现,被诊断为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而无罪释放,在医院接受治疗。
这个案子引起了群众的广泛争议,有人认为是比利超凡的演技蒙骗了医生,企图洗脱自己的罪名。
但本书的作者通过与比利本人、以及相关的医生护士、亲人朋友等的长期访谈,试图从较客观的角度来讲述比利悲惨的一生。
也正是通过这个案例,将这种多重人格障碍带入到了公众的视野中,让人们开始好奇并且关注这种精神障碍。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障碍的产生呢?
一、 童年的创伤与自我防御。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非常强调童年早期的经历对个体性格形成、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
如果在童年时期经历了某些创伤,以及所遭遇的事件刺激,都会对儿童的性格形成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而故事的主人公比利也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
年幼时期的比利遭遇了继父的虐待,他经常打骂、甚至侵犯比利,还威胁他不能将这些事情讲出去,否则会遭受严重的后果。
这种巨大的痛苦,继父对比利地狱般的虐待正是比利的心智崩溃的开始。
种种经历,导致比利分裂出了承受痛苦的丹尼与戴维两个人格。
而与此同时,比利也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核心人格,一旦继父要开始虐待他了,他就把眼睛闭起来,等到再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他什么都记不住,不知道怎么就到了另一个地方。
所有的痛苦,就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所以,比利所遭受的这些痛苦,让他远远超过了自己所能承担的范围。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核心人格,这些被分裂出的部分帮助他熬过了最艰难、最痛苦的记忆。
二、 遗传因素多重人格障碍作为人格障碍的一种,也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而对于个体人格特质的形成,又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上文提到的环境、家庭因素是一方面,而基因遗传也是引起该障碍的因素之一。
例如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都显示出遗传对多重人格有影响,并且前人研究发现,这种来自基因的影响大概占据40%左右。
三、遗忘与多重人格患者的人格之间一般无法察觉到彼此的存在。
多重人格朝着更负性的方向演变后,分离的人格会依据环境与外部刺激长期接管或暂时性的接管主格,使主格完全丧失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分离的人格完全独立,为所欲为。
长期生活在矛盾之中会使主格与各个人格之间的矛盾激化发展,从而使所有人格毁灭,即死亡或是完全进入紊乱、疯癫的状态。这种情况是非常糟糕的。
随着对该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学者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干预与治疗办法。
一种办法是通过催眠的手段,让患者进入潜意识状态,意识到自己彼此人格之间的存在,并告诉他们不再是独立的人格,而是个体完整人格的组成部分,从而使患者将分离的人格得到重新组合。
另一种办法是,让患者抱有接纳与开放的态度,去接受自己的不同人格,而不是拼命去压抑或者反对。
当这些正常的心理需求被满足之后,患者才能更好地接纳自我,去包容自己身上不同的人格特质。
作为医生或者家人、朋友,则可以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去倾听患者的想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接纳自己,并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设身处地的体会患者的内心世界。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李忠, & 王海青. (2005). 多重人格症3例. 疑难病杂志, 004(006), 367-367.
Ross, Colin A. (1997).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agnosis,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multiple personality (2nd ed.). journal of nervous & mental disease, 186(2), 376.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