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灯戏细三花算八字 平江细三花唱花灯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2

点击题目下方平江乡友网,为您推送平江各类历史文化资讯

平江灯戏细三花算八字

作者:李峰

比起白天舞龙的热闹非凡,其实晚上的“灯戏”表演一点也不逊色。天刚擦黑,山坳里“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又传来了。首先到来的是四盏高大美观的花灯,由长长的宽篾条攀成,分别由四个精壮小伙各站四方来掌灯。花灯外糊白纸,上描喜鹊、梅花、童子、菩萨等形象,内置用墨水瓶改装的煤油灯,外加红色绦子,煞是好看。先由地方拳师开路,由前后两人表演的金毛狮子,时而张开大口互咬头尾,时而从八仙桌上跳上窜下,时而就地打滚,名为“滚绣球”,形象逼真,动作夸张。接下来就是好听好看的戏剧表演开始了。说是戏剧其实只是简易的二人对戏表演,有点类似东北人表演的“二人转”。但见胡琴声悠扬婉转,一人饰演老生,一人扮演花旦。老生大都是以“三花”形象出现,俗称“跑满台”,此人手握一把破蒲扇,头戴破草帽,装成矮子形象,围绕漂亮的花旦进行缠戏,插科打诨,滑稽诙谐,令人捧腹。另一边是扮作姑娘的花旦,头戴凤冠,身披霞帔,手执汗巾,体态纤细,手指作兰花状扭捏,仪态万千。其时我还认为的是真女人演的,后来才知道也同样是男人扮演的,如此惟妙惟肖,真的是难为这个作田汉了。丑角的表演粗犷豪放,极其夸张,泥土气息十分浓厚。剧目除了表演《梁山泊与祝英台》选段外,自然少不了诸如《十送郎》《十摸女》等打情骂俏之语。

平江灯戏细三花算八字

平江花灯戏在民间被称为灯戏,是流行于湖南平江县境和浏阳东乡一带的汉族传统戏剧,它以平江方言和长沙官话相结合,提炼为舞台语言。传统剧目有100多个。先期的剧目多为艺人创作,反映农村生活,泥土气息浓郁。明《类联采新•上元》记载:“楼明万烛,山戏百层。”所指山戏即早期的灯戏。初期是一旦一丑或两旦两丑的对子花灯(即地花鼓),以手巾、扇子为主要道具,边唱边舞,唱灯调,演出一些无戏剧矛盾的农村生活片断,或祝福,或戏耍。平江的传统习俗,每年正月初十至元宵节,业余艺人组成花灯班,配以拳师,敲锣打鼓,走村串户,每到一家,先由拳师表演武术,然后一旦一丑或双旦双丑载歌载舞,唱一两支曲调即散。

花灯戏的表演艺术,吸取了各类民间舞蹈、武术以及说书、说唱艺术的特长,讲究载歌载舞,注重口、眼、身、手、步等程式的综合运用。小丑的口功难度较大,有荷叶口、梭子口、一字口、鲫鱼口、吞口之分。眼法有喜、怒、忧、悲、惊、疯、梦、思、斜、媚、瞎、病、死等;旦行还有蛇丝眼、吊眼之特技。步法有云步、莲步、梯步、下桩步、跷步、单双眼镜步、雄鸡踩水步、碎步、螃蟹步、鸳鸯步等近20种。化妆颜料以红、黑、白三色为主。“三花”有几种特殊脸谱“蛤蟆脸”、“蜻蜓脸”、“花蝴蝶脸”、“蝉丁脸”、“元宝脸”、“梭子脸”等。

“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已是白头翁。”人生如戏,戏似人生。演不完的戏,表不尽的情。守护传统,记住乡愁。回望来时路,世事已是沧海桑田,唯有回忆起故乡曾经流淌的龙灯文化来,感觉才是最近最亲最甜最美的.

(作者系板江乡观音阁小学校长)

【平 江 精 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