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永辉超市两兄弟出现“分歧”!
弟弟张轩松觉得送货到家是未来趋势,哥哥张轩宁则认为到店餐饮的前景更好,两人各有各的说法,都坚持自己的主见。
在僵持许久后,两人一致认为,既然无法共同为永辉超市谋取未来的话,不如就分开吧。
最终兄弟两人各自带领一部分自己认同的产业,进行发展。
如今,市场的结果已经证明了,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但按公司发展的情况来算,两人如今都不是“赢家”。
虽说永辉超市现在的状况,没有当年那么辉煌,但那段历史还是值得一提的。
1998年,张轩松退出老本行啤酒行业,准备专心攻下“超市市场”,打造一个零售王国。
可在他有全新的目标后,市场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不利于他开拓市场。
那时候,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纷纷进入福建市场,在此安营扎寨。
短短不到一年,福州市大卖场就超过10家。
在这情况下,张轩松显得毫无竞争优势,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苦苦维持。
那么,他后来到底是怎么突围的呢?
当时餐桌污染情况严重,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治理这个问题,发出“杜绝餐桌污染,建设放心市场”的口号。
《超级个体》作者徐大维说,财富秘密就藏在新闻联播里。
张轩松的“突围方法”,就是从新闻里找出来的。
当时传统的农贸市场大多都有脏、乱等现象。而新进驻福州的大型超市,也不具备为百姓提供良好的生鲜农产品“功能”。
而这一点,恰恰就是张轩松突围的地方。
他把生鲜农产品作为永辉超市的主营方向,将其经营面积扩大到超市的一半以上,并重点打造出干净有序,舒适的购物环境,与农贸市场形成对比。
这种经营方式的目标客户,直接定位家庭主妇跟上班族。
并且,张轩松不像其他超市一样选择在闹市区,而是错位竞争,他把超市选址都选在居民区,城乡接合部和次干道等地。
张轩松这次创新,可以说是被逼的,因为他根本无法跟实力雄厚的洋巨头竞争。
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次困境中的创新,居然开拓出一块潜力无穷的市场。
在“农改超”的经营模式中尝到甜头后,张轩松继续放大脚步,进行再次创新。
他组建了庞大的采购团队,在采购环节上下功夫。
例如,海产品方面,他派员工与渔民一起打鱼,深入一线,现场挑货,这样的做法既减少货品流通的成本,还保证它的生鲜度。
在农产品方面,他也是砍掉了中间流通成本,直接和农场合作。
并且,张轩松还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预先支付种子、农具、肥料等给农民。
这一系列的创新,让永辉超市的生鲜市场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运作机制,成功在外资超市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欢。
短短3年时间,张轩松的永辉超市在福州的店面就高达30家,超越外资超市在本地的数量,成为“福州超市之王”。
在老家坐稳“王位”后,张轩松计划着走出福州,向外扩大。
2004年,张轩松在重庆开第一家永辉超市,一开业就挤满了来消费的人员,成功在外地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一年,永辉集团营业额达到20亿元,挤入全国超市零售业百强之一。
更让张轩松惊喜的是,永辉超市的这种“农改超”模式,还得到了国家领导的认可,成为中国超市的典范,被誉为中国“农改超”开创者,在全国进行推广。
有了国家的“支持”,张轩松的永辉集团发展更是如虎添翼。
资本家纷纷前来投资张轩松,永辉超市集团因此成为,获得境外私募基金投资最多的国内超市。
到2010年,张轩松带领永辉超市集团成功上市,被誉为“生鲜第一股”。
按照股价计算,张轩松的身价已经超过百亿元。
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讲,当年永辉超市的致胜秘诀就是“扩大生鲜农产品”。
张轩松这种“颠覆性的创新”,早在当年卖啤酒时,就展现过一次。
张轩松在高中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开始创业做生意了。
他创业的欲望,来自于周围人对他的影响。
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他周围的成年人都纷纷出去闯荡,有不少人赚到了许多钱,以“成功人士”的身份回到家乡。
张轩松在接触和听到这些人的创富史时,内心很激动,深深勾起了他创业的欲望。
他的第一个项目是做啤酒生意。
可刚开始做规模小,没有价格优势,也没什么本钱进行宣传,他怎么跟别人竞争呢?
张轩松思考一番后,率先提出“送货上门,服务到家”的口号。
这在现在看来很普通,但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对于福州的整个啤酒批发行业来说,张轩松的送货上门,绝对能称得上一种创新。
但送货上门就需要人工,张轩松本钱少,雇不起太多的人。
为此,他常常亲自承担起送货上门的服务,搬着几箱啤酒箱上上下下。
不过,这种辛苦对于他来说,并不算什么,因为在农村的时候,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的习惯。
对于这段经验,张轩松总结道:“对于创业者来说,成功的前提是勤奋。”
或许有人说,成功是靠实力,而不是勤奋。但事实却是,很多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前期都是特别勤奋的。
在啤酒市场站稳后,他就进军其他领域,在福州的一个小区开了一家食品杂货店,这也是永辉超市的雏形。
因为他认为,超市的理念更先进,卖的品种多,以后肯定会成为主流。
日后证明,他的这种想法是对的。
在想法得到初步验证后,他在福州市的一条道路上开了一家100平方米的“古乐微利超市”,主要卖日用品。
当时,他坚持薄利多销,以平价销售赢得市场的认可,别人一瓶可口可乐卖3元,他就卖2.3至2.5元。
这种经营理念,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很多人都喜欢到张轩松的超市购买东西。
成功的喜悦,让张轩松信心爆棚,脚步更快,可他的命运却在这时转了一个大弯。
当时,他认为有了超市,就要介入啤酒的生产,从生产到销售一路通吃。
而在超市方面,他也开了更多店面,1997年,在福州市鼓楼区开一家自选商店;1998年,他在福州开了第一家以永辉命名的超市。
可就在他步子越走越快时,亚洲金融危机突然来临。
张轩松的啤酒公司受到严重影响,他说:“原本想着由产到销通知,赚个一两千万,可因为没有考虑周全,资金一下子被困住,几乎血本无归。”
经过啤酒生意的失败后,张轩松一心一意投入到超市经营中,这才有了后来永辉超市的辉煌。
谈起这些创业经历时,张轩松总会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他哥哥张轩宁,两人拥有相近的股份,都是永辉超市的大股东。
早在从事啤酒生意,两兄弟就一起发展,一直到现在拥有商业帝国永辉超市。
张轩宁为人很低调,虽然自己的股份跟弟弟差不多,但他却总是说:“我是给弟弟打工的。”
永辉超市的辉煌,离不开两兄弟的齐心协力。
可就在2018年,两人出现分歧,长期商议仍无果,最终“各走各的道路”。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2015年永辉超市成立的子公司“永辉云创”。
永辉云创是为公司提供创新和服务的,旗下有超级物种,永辉小店,永辉生活APP等业务。
可自成立后,永辉云创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甚至拖累到永辉超市的业绩。
在2018年1月的时候,永辉超市还在永辉云创增加投资2.5亿元。
可增资后,永辉云创依旧处于亏损状态。虽然旗下超级物种门店的数量不断增加,可每年几乎要亏损好几个亿。
长期下来,张轩松决定应该重点发展到家服务。
可哥哥张轩宁认为,要重点发展到店餐饮,它才是后来的趋势。
在意见严重不和的情况下,两兄弟最终分家了,各自取自己认可的项目。
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分开一段时间后,永辉超市再次站出来支持永辉云创,两兄弟重新联手。
可是,有了永辉超市撑腰,永辉云创的发展还是很不乐观。
从2016年到2019年,永辉云创累计亏损26亿多。
唯一一年出现盈利的,是2020年,可当时这笔收益是投资的,属于非经常性损益,实际上来算,那一年永辉云创还是亏损了几个亿。
从2019年7月开始,永辉云创的超级物种店面陆续倒闭,到2021年,门店已大多关闭。
事实证明,张轩宁的服务到家,更适合永辉超市的未来前景发展。
如果永辉超市一开始的重心就是服务到家,或许现在已经是社区团队的独角兽了。
可时机不等人,一旦错过那个时间点,后续想要补救回来,根本是难上加难,甚至是完全不可能。
时代的脚步一直在前进,两兄弟在带领企业前进的路上,难免会有分歧。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战略方向,很大程度决定了其发展状况。
好的战略方向,会把企业带上更高的高度,就像当年永辉超市靠生鲜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危机中生长,并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相反,则会使成长的脚步放慢,甚至是减速,例如当年张轩松选择在啤酒和超市同时激进时,亏得一塌糊涂。永辉云创的超级物种也是一样,影响到了永辉超市的业绩与发展。
虽然张轩松坚持的方向正确,但是今年超市的行情都不太好。
2021年,永辉超市亏损30多亿元,关闭多家门店,这是自永辉上市后,最大的一次业绩下滑。
其实不仅是永辉超市,家乐福,沃尔玛这种大型超市生意都很惨淡。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主要原因有3点,一是社区团队严重影响到超市的生意,二是便利店和小超市的普及,已经不太需要到大超市去购买,三是受到疫情影响。
但尽管如此,永辉超市的门店依旧有上千家,覆盖一至六线城市,妥妥的零售业巨头。
参考资料:
中共网:《张轩松:创业“八字经”打造新零售模式》
长江商报:《永辉超市云创板块4年累亏逾26亿 “超级物种”或剩一家》
-END-
作者:小海洋
编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