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不知不觉间,MBTI性格测试突然火遍全网,诸如“INTJ”、“ENFP”等四字英文也被人用来描述自我的性格特征,成为某种社交密码。不过,MBTI性格测试本身是否靠谱?人们为何会如此“上头”呢?不妨来看看本文作者的解读。
忽然之间,“四字字母”在互联网上漫天飞扬。
有什么东西能让星座一夜过气吗?有,那就是MBTI人格测试。
忽然之间,“四字字母”在互联网上漫天飞扬,成为年轻人主动拥抱的新型社交标签。INTJ/ESTP/INFP……如果没有紧跟潮流,这些抽象的字母组合分分钟把你整蒙:这难道是什么计算机代码?
“ENFP,等待INTJ领养”——交友软件上,MBTI人格类型成功上位,成为筛选好友、恋人的最新指标。比起“出生决定论”的星座学,需要通过93道测试题才能得出的人格类型,看上去更硬核、更严谨,也更科学。
于是,为了融入大家的新话题,你开始积极在浏览器搜索各个组合对应的人格描述,努力多了解朋友一点点。
交友软件上,MBTI人格类型成功上位,成为筛选好友、恋人的最新指标。
不过,这套全民沉迷的人格测试,受到的诟病和质疑不仅不比星座少,而且还制造了不少偏见。
信不信,这个“准爆了”的测试,只不过给你的玄学列表,多增了一项?
一、MBTI,科学版星座?“三天没上网,就立刻返古了。”当一个MBTI局外人,需要面对16种乱七八糟的人格代码的时候,心情可以如此概括。
MBTI测试,又称“16种人格测试”,它的结果由4个字母组成,每个字母对应一种性格特质,它们分别是外向E /内向I、感觉S /直觉N、思维T /情感F、判断J /知觉P。
这8个字母,共组合产生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用来描述我们认识世界、判断事物以及生活中的态度。
MBTI有多火?一些星座博主,开始在生存的压力下,推出了12星座对应的16种人格分析,12×16=192种,业务压力瞬间激增。
它的结果由4个字母组成,每个字母对应一种性格特质。
虽然MBTI在国内互联网走红的时间不长,但它其实是个有着近一个世纪历史的老古董,而且从它诞生之初,就受到正统心理学的排挤。
二战期间,美国人凯瑟琳·布里格斯与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共同研发了16种人格测试,全称正是母女俩的名字,“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Type Indicator,MBTI)。
MBTI的研发以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为模板,但问题是,母女俩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女儿伊莎贝尔政治学毕业,而母亲凯瑟琳没有读过大学,二者都是心理学民科出身,理论基础存疑。
MBTI问世后,荣格发现,凯瑟琳母女曾对实验对象进行干涉,因此写信公开谴责量表的可靠性。
其他的质疑声也陆陆续续出现。
二元对立的结果并不能反映性格中的复杂和矛盾,一个感受型的人,同时也可以拥有很强的逻辑能力;而一个判断型的人,虽然计划性总体很强,但不妨碍他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也能随机应变。
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对一道题的答案也会有所偏差,比如,面对“你的情绪变化很快”这一题,在不同的情绪阶段,一个人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这也是为什么MBTI总被诟病“重测信度”不高的原因。
而这背后的问题,恰恰是MBTI采用的二分法,很难反映我们真实的心理经验——以50%为临界点,52%和48%是不是相差不大?但却会导向不同的人格类型。
所以有很多网友表示,自己的MBTI总是在两个类型中反复横跳。
采用二分法de MBTI(上)VS 大五类人格测试(下)。
除此之外,被测试者在测试过程中很难保持对“自我”的绝对忠诚,我们答题的时候,难免按照我们期待中的自我进行回答。当一个自我定位思考型的人被问到“你是否总是思考人的存在的意义”时,哪怕这个人已经很久没有思考抽象问题了,但他还是有可能说“是”。
因为人们头脑中的“自我”,本身就包含想象的投射。
那么,凯瑟琳母女为什么发明人格测试呢?她们的解释是,战争的残酷让她们深感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而不是互相伤害,而人格测试,就是一个可以让大家认识彼此、理解差异的方式。
但真正让人格测试出圈的,是二战中后期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我们答题的时候,难免按照我们期待中的自我进行回答。
二战开始后,美国劳动力市场逐步扩大,由于大量男性外出打仗,女性劳动参与率大幅度升高。一些新兴的咨询公司开始琢磨,如何让企业招到理想员工的同时,也让劳动者快速匹配到适合他们个性的工作。
人格测试量表,就为求职者与招聘者提供了一个省时省力的最优解。
但这套解决方案也强化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公。在牛津大学英语教授梅芙·艾姆雷(Merve Emre)的新书《人格经纪人:MBTI的奇异历史与性格测试的诞生》中,作者指出,MBTI巩固了这世界上已经存在的等级差异,比如公司认为一些人格类型比另外一些更适合“担任领袖”,而一些类型“更不听话”“不受控制”,因此不受管理者的欢迎。
这样一来,MBTI又和星座造成的偏见有何不同呢?
二、承认吧,MBTI只是你的自恋工具那么,即便MBTI测试的可靠性受到了如此多的质疑,为什么大家还是会认为它“准爆了”呢?
原因是,没有人能经受得起赞美的冲击。
对普通人而言,MBTI的测试结果就是一次密集的、高强度的“夸夸集合”。
——“竞选者人格类型的人非常独立,不会满足于稳定和安全,他们渴求创造和自由。”
——“逻辑学家们展现出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异于常人的视角以及永不枯竭的智慧,这都令他们深感自豪。”
——“指挥官人格类型是天生的领导者。这种人格类型的人天生具有魅力和信心,他们所散发的权威性能召集大家为着一个共同目标努力。”
MBTI的测试结果就是一次密集的、高强度的“夸夸集合”。
紧接着,MBTI会给你呈现与你同人格的名人。如果是ENTP,你就可以说自己和苏格拉底、阿基米德是同一人格;如果是INTJ,你就是尼采的现世弟子。
想想看,一个365天也得不到几次夸赞的普通人,面对一连串的彩虹屁冲击波,要如何拒绝?
聪明的是,MBTI把每种人格的弱点描述放在报告的末尾,而且以最含蓄的方式讲出。以至于被鲜花掌声冲昏头脑后,我们已经不那么在乎所说的缺点了。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如此解释:我们很容易相信那些笼统、空洞的人格陈述,尤其是当这些陈述强调了一个人的独特性、优越性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对,说的就是我自己。
其实,巴纳姆效应适用于所有玄学领域,从星座、塔罗牌,到算卦、周公解梦。被测试者通常只能得到一个非常含糊的答案,比如“浪漫而富于幻想”“热爱自由,无拘无束”,但是,这世界上有谁不爱自由、不爱幻想呢?
面对一连串的彩虹屁冲击波,要如何拒绝?
所以,如果看看其他类型的人格特质,你都能找到“很准”的那部分。
另外,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待效应”)会在潜意识里指导我们,让我们按照人格测试的结果去自我实现。
如果你被定义为一个“富有同理心的调停者”,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更有可能去展示你的同情心。
MBTI测试之所以能短时间内火遍互联网,原因恰恰在于它满足了我们隐秘的虚荣心。
那个看似平凡、普通的我,竟然有着如此多独一无二的特质和能量。
这像极了此前网易云音乐推出的人格测试,无论是性格颜色测试,还是哲学气质测试,每一次都能刷爆全网,就是因为它把我们夸得天花乱坠,让我们在上班打工的间歇,感受到了自己一瞬间的璀璨光芒。
平日里,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机会、由头去夸赞自我,但MBTI给了我们一个正大光明的自恋工具——那个看似平凡、普通的我,竟然有着如此多独一无二的特质和能量,我们必须要把它转发到朋友圈啊。
三、自我探索or偏见制造机?“做了那么多的人格测试,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人格测试,原本是想要帮助我们自我探索、认识他人,但到最后,往往只能一次次沦为舆论场的狂欢。
这些无厘头的话题,已经快速承包了我们的注意力份额。/@小红书
MBTI们怎么存放面包?INFP会给消防栓道歉吗?MBTI,到底谁和厨房八字不合?
——这些无厘头的话题,已经快速承包了我们的注意力份额。
虽说MBTI比星座复杂很多,但为了方便人们记忆,MBTI又无可避免地沦为非常单一的模板化标签。
如今,INFP(调停者)成了爱幻想的爱哭鬼;ENFJ(主人公)好为人师;INTJ(建筑师人格)是固执己见的社恐人。
MBTI的鄙视链也随之形成,比如,ISFJ(守卫者)因为友善、感性,成了“老好人”的代名词,因而被甩在鄙视链末端。MBTI的智商指数,也被从外网同步搬运进来,位居前列的类型,开始大肆地奔走相告;排在末尾的类型,只能被暗暗嘲讽。
但为了方便人们记忆,MBTI又无可避免地沦为非常单一的模板化标签。
到头来,16种人格可能没有拓宽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反而强化了我们对其他人的标签式印象。
而MBTI在诞生了80年之后,在国内二次翻红,也是来自于我们认知层面的懒惰。
时下,人们在建立关系前,越来越追求“高效匹配”,人们期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降低试错的成本和时间,实现心灵、资源的快速对接。
无论是恋爱、交友,还是招聘,MBTI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精准配对的错觉。它契合了大数据时代里人们的需求——快速、科学、易操作,似乎只需要一串代码,我们就可以排除那些可能和我们在思维习惯上天差地别的人,并让我们迅速融入到同温层。
MBTI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精准配对的错觉。
但事实是,人格的复杂远远超出我们能用语言所描述的“类型”,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过早地对他人进行标签化的定义,更大可能会错过那些让我们意外、惊喜的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MBTI在企业招聘中的滥用,可能让性格鄙视链中的偏见被进一步合理化。比如,MBTI的测试结果常常落入性别刻板印象的窠臼,男性的逻辑能力更强、更务实,盛产思考者“T”;而女性重直觉,是偏向感性的感受者“F”。
目前,《财富》榜单前1000名的公司,有五分之一都把MBTI测试纳入了招聘中。如果一个人因为人格不符合,而失去了一个原本可能大放异彩的工作机会,岂不是太过荒谬?
对此,社会学家威廉·怀特在1956年就给出了方案。在他的著作《组织人》中,威廉·怀特总结了一套如何顺利通过企业MBTI测试的“作弊”方法,以应对企业不合理的人格筛选。
所以说,MBTI和企业结合后,所谓的“科学管理”,本身就经不起审视。
MBTI的智商指数,也被从外网同步搬运进来。
但毋庸置疑的是,性格测试的商业潜力无穷,在全世界,性格测试带动的市场已经高达20亿美元。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网易云音乐,至今仍在乐此不疲地为用户推出一波又一波的性格测试。
所以,我们因此比以前更了解别人了吗?
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动漫《听我的电波吧》早已道出:“越是将人分类,就越是难以理解他人。”
“越是将人分类,就越是难以理解他人。”/《听我的电波吧》剧照
参考资料:
知著网| MBTI人格测试:一场赛博玄学的惰性狂欢Ryan Smith、Eva Gregersen,Sigurd Arild| 对MBTI的怀疑16型人格测试歧视:智商不高,不配拥有性格?科技生活周刊| 我们为何对不靠谱的网络测试乐此不疲?界面文化| 当MBTI测试嵌入职场招聘:是科学管理,还是不平等的强化与再生产?利维坦| 性格分类测试是伪科学,为何大企业还在用它来招聘和管理员工?本文来自新周刊APP
作者:戈多;公众号:锐见Neweekly(ID:app-neweekly)
本文由 @新周刊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