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首意境优美,灵动生趣的唐诗《夜月》,出自唐代诗人刘方平。
史料中关于刘方平的记载少之又少,尤其在群星荟萃的唐代诗人中,他更显得透明,仿佛埋没在浩瀚星海里,新、旧唐书中也没有为他立传,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和考证,最全面详尽的还是元代时一位文人为他写的一篇百余字的小传,可以这么理解,刘方平是一位隐士诗人。
刘方平,河南洛阳人,匈奴族,他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他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不是十分顺利,从此便隐居山水,纵情江湖,过上了隐士的生活,远离仕途。他与诗人皇甫冉、李颀、严武等都有交往,彼此之间相互赠答,有人敬重他的才能,想要推荐他入朝为官,可他一心还是想归隐。
《全唐诗》中存有刘方平一卷27首诗,他的诗歌内容多为写景、感怀、抒情,这与他隐居山水有很大关系,也许正因为如此,他诗歌中反映社会现状或者社会现实的地方很少,他的诗才很少被提及吧,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诗没有值得欣赏和肯定的地方。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那首《月夜》,便是一首经典之作,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述的是初春的一个月夜,气候逐渐转暖,星月西斜,优美宁静的画面。“夜深了,月光斜照着半边的庭院,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今夜格外的温暖,明显感觉到春意近了,昆虫的叫声透过绿色的纱窗传入耳中。”诗中有动有静,有微妙的变化,就像一首小夜曲,又像一幅工笔画,从诗词大意我们便可以感受到那幽静朦胧的暖春月夜景致。
对于这首诗的评价,历史上也有很多,清代文学家顾贞观评价这首诗说:二十有八字无可用者,其‘透’一字妙甚,故言唐人村田之诗善者当此绝句。而语言学家刘征在《唐诗随评》中评论此诗说道:“唐诗中,借助其他景物来反映月色,是这首诗独到的手法。在一种静谧的乡村世界,给读者带来了清新、和谐的感觉。
刘方平的诗比较小众,题材创作上,也不算宽泛,但他的留存作品,除了《月夜》,其他比如《采莲曲》、《望夫石》、《春怨》等也算得上不错的佳作。《采莲曲》: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描绘出一个活泼窈窕的采莲少女的形象。《望夫石》: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借助望夫石的传说,以景拟人,将冷冰冰的石头上生长着的春杏,拟作一抹淡妆,十分有特色。《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更是描绘了一幅凄楚寂寞的幽怨图。
关于刘方平的生平,也有一些野史记录,据说刘方平是当时震惊一时的美男子,容貌姣好,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他的三个儿子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可惜他们的作品都已失传,并没有留存下来什么。
今天,让我们欣赏十首刘方平的诗,在他的诗中,感受这位唐代小众诗人的文采吧。
月夜 / 夜月
刘方平 〔唐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春怨
刘方平 〔唐代〕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春雪
刘方平 〔唐代〕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代春怨
刘方平 〔唐代〕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采莲曲
刘方平 〔唐代〕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秋夜泛舟
刘方平 〔唐代〕
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
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
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
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新春
刘方平 〔唐代〕
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
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
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
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
京兆眉
刘方平 〔唐代〕
新作蛾眉样,谁将月里同。
有来凡几日,相效满城中。
望夫石
刘方平 〔唐代〕
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
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
梅花落
刘方平 〔唐代〕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