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皇帝选择继承人无非有两个条件,一是立嫡,一是立长。不过,清朝皇帝一般不按照这个传统来选择继承人,而是贤能者居上,比如:胤禛的成功上位。与皇八子和十四子比起来,这位皇四子并不算得圣宠,可谓是夺嫡的冷门,可偏偏就是他在康熙临终之前被选为继承人,那么,这其中有什么内情吗?
《清史稿·世宗本纪》上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他于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争夺储位斗争转入暗处而更加激烈。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康熙结束了南苑围猎,回到了畅春园。几天之后,皇帝的病情愈加严重,生命走到了尽头。皇帝临终前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交代未定的太子之位,托付国家大事,几位大臣和皇子面色沉重的跪在下方,等着皇帝交代身后事,虽然,众人面上不显,但是,内里却是各有算盘。最终,康熙宣布由皇四子继承皇位:“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于是,这一场风起云涌的九龙夺嫡之争以皇四子的胜利为结果,就此落下帷幕。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个结果感到满意,在之前的斗争中,胤禛的表现并没有多么出色,甚至,可以说是平平无奇,但他却赢过了深受皇帝宠爱的皇十四子和手握重权的黄八子成了最终的胜利者。若说这其中没有问题,确实很难让人信服,因此,坊间一直流传着老四夺了老十四位子的说法。支持这种说法的人的依据主要是康熙死前留下的遗诏,他们认为,遗诏上的内容并没有问题,但是,人选却有问题。他们认为旨意上原本写的是“传位十四皇子”,但是,胤禛提前控制住了局面,让手下人将圣旨修改为了“传位于四皇子”,这才得到了皇位。
可是,提出这种看法的人却没有想到,康熙皇帝的遗诏是用满汉两种语言写的,即便汉语圣旨能改,满语圣旨却不能,所以,这种传言的可信度并不高。关于胤禛胜出的原因,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因为他生了一个好儿子。胤禛虽然不得圣宠,但是,却有个儿子特别受康熙的喜爱,没错,就是后来的千古一帝乾隆。康熙实在喜爱这个孙子,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因为这个孙子才敲定了最终的皇位继承人。
根据历史记载,康熙六十一年,还是雍亲王的胤禛邀请皇帝去圆明园观赏牡丹,正是这次圆明园之旅,让康熙见到了聪慧伶俐的孙子弘历。在各色鲜艳娇嫩的牡丹的衬托之下,本就眉清目秀的弘历更是显得可爱,再加上他天生聪慧,言谈举止皆有皇家贵族风范,所以,康熙立刻喜欢上了这个孙子,还在十三天后将他带回宫中亲自教导。皇帝亲自教导,不仅显示出了这个皇孙受皇帝的喜爱的程度,也表明此子日后注定不凡。康熙看过这个孙子的八字后说:弘历命里便天生富贵,而且,八字还表示他为人“仁义忠厚”、“此命富贵天然”、“为人仁孝”、“寿元高厚”,几乎囊括了“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弘历虽然生在一位不受宠的亲王府里,但是,他却得到了皇爷爷的喜爱,自己的父亲也在日后登上皇位,甚至,自己都成了皇帝。之后,这位皇帝不仅文武双全,还是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政绩斐然。更重要的是,在物产资源以及医疗条件都不丰富的封建时期,这位皇帝活出了超出人类平均寿数的年龄,统治国家超过六十年,八十多岁才驾崩,实为少见。自然,这些也印证了他八字展现的命数,很难说,康熙对他的喜爱和他八字天生富贵有无关系。六十五年后,康熙已经仙逝多年,但是,深受他宠爱的孙子却并没有忘记他,经常深情地回忆与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连当年他给祖父背《爱莲说》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毕竟,康熙对乾隆的宠爱超过对别的孙子的宠爱不是一点半点,不仅经常亲自教导他,带他外出打猎,还让胤禧教他射箭,胤禄教他火器。
在康熙不遗余力的费心指导下,弘历脱颖而出,文韬武略皆有所成,比众多皇子皇孙都要出色。据说,康熙临终前还曾经交代,日后要让弘历继承大统。人们提出胤禛继位是托了自己儿子的福的说法也不是完全不靠谱的,毕竟,此事在前朝已有先例。朱棣就是因为欣赏孙子朱瞻基才保留了儿子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不过话说回来, 胤禛本身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他龙潜时虽然不得圣宠,但是,经他的手办的几件事却是非常的完美,比如:清查京通两仓的事和冬至祭天的事情。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康熙末年正在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只有雍正能继续坚持推行这项政策。
他的大儿子由于品行已经被排除在外了,二儿子太子两次被废,已经是不可能当皇帝的了,三儿子饱读诗书,但缺乏治国的魄力,八儿子为人阴险狡诈,九,十儿子跟随八儿子,属于平庸之辈,十三儿子性格耿直,脾气暴躁,不是合适的人选,其他儿子尚小,所以,他选择了四儿子,既后来的雍正,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所以,他的成功不能完全从别的地方找原因,他自己的优秀也是最大的原因之一。参考资料:『《清史稿》、《九龙夺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