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两边有八字白印 鼻子两边有痣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2

文/尚山

图/巨红岩

上午十点多,去看八十四岁的父亲,老人家这几天膝关节磨损,腿疼得不能走路,开门一看,他站在窗户前看楼下玩耍的学生,见我进来,就笑眯眯的说:“吃块烫面油饼子?”我正纳闷呢,他又小声嘀咕,“今天是老娘的祭日”!我愣了一愣,倏尔反应过来,他说的不是我的娘,我娘是前年八月不在的,他说的是他的老娘-----我的小脚奶奶。

奶奶是三十二年前去世的,很惭愧的是,平时除了上坟,多想不起来,正所谓谁的老娘谁惦记,老父亲今天一说,那过去的那些画面就在脑海中栩栩如生的展现开来。想起孩提时代,阅历丰富的奶奶承担起教育我们的任务,如今成年后的我,心底里是那个让我难以忘怀的祖母。

鼻子两边有八字白印

奶奶是个干瘦的老太太,一双被裹得极小的脚,走路外八字,晃晃悠悠,后来读书看到“三寸金莲”这个词,就好奇心强烈,缝纫机里找了个皮软尺,就看三寸到底有多长。每逢天气好的时候,她就烧一壶水,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解开绑腿,仔细的洗脚,当然,我们好奇想看看的时候,即使她再怎么疼的孙子都会挨骂的!

她有一双极精致的小皮鞋,也不知是怎么定做的,平时舍不得穿,一旦她拿出小皮鞋擦拭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她要走亲戚了!我就跑去献个殷勤帮她擦,奶奶就骂:“一边个去,男娃子家!”

后来知道了,奶奶出生在凉州古城北郊的徐姓大地主家,原来有多阔(富裕)不知道,只听不识字却好听凉州贤孝的大伯说那是“骡马成群,良田千顷”,估计也多有夸张。

有那样家庭出身的奶奶,也终因重男轻女的陈规,没能进私塾读书,但她的聪慧和见多识广却是很多人所不及的。

奶奶有个弟弟,我们叫舅爷爷,舅爷爷来我家看他姐姐的时候,炕上,我们弟兄们挤在奶奶的大被子里,听他们俩细声细气的聊,家长里短的记不住,倒是奶奶说,彼时舅爷爷读书还在重复“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明明德……”的苦恼中,旁边一直纳鞋底的奶奶,听他背了几遍的书,就“堂堂如流的背了一大段了”!

后来我读曾国藩时,说一个小偷趁着夜深人静,早早地趴在这户人家的梁上,等待着所有人都熄灯睡觉。可是,屋里的这个小孩一直在背一篇不是很长的古文,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小偷心急万分,而后竟然睡着了。他睡了再醒,眼瞅着天都快亮了,这孩子还没背顺溜。终于,小偷实在忍不住了,他从梁上蹦下来,他张口背诵出曾国藩一晚都没背下来的古文,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一脸激愤地扬长而去。看到这里,我就想笑,我这舅爷爷也笨的好有一比。

一般是,舅爷爷说具体事情,我奶奶在用“古人说、俗话说得好”为开头进行分析点评,说了些什么事,早已忘记,倒是奶奶的那些口头禅,那些“俗话说”,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时不时想起奶奶的那些“经典语录”,才发现满满的都是生活智慧。

鼻子两边有八字白印

奶奶不识字,但却特别重视我们的学习。据父亲说他小时候到舅舅家读私塾,什么都没学下,一天到晚净是铡草、喂牲口、起粪,累的像个长工。许是父亲的遗憾,奶奶把“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到了孙子身上。

小时候贪玩,下午放学后一路疯跑回家,一见奶奶就把书包扔地上,坐在书包上,故做气喘吁吁状,奶奶看见就心疼地骂:“俗话说得好,学的是周公礼,读的是圣贤书!书包怎么能往屁股底下坐呢?” 还非要看着我拿起书包在头上顶三下,我这边还在嫌弃奶奶“礼”多,那边奶奶已经把一块烤的皮焦肉黄的洋芋蛋手倒手的递过来了。

看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就说,“读书耕田一般苦哩!”那时我就有点心虚了,要说苦,还不是贪玩!现在当了老师的我,每当看到背着沉重的书包离校回家的学生,想想那十二点不一定能完成的课业负担,才算是真苦!

除了书本不能不敬,就连写了字的纸张,奶奶也有一种近乎固执的崇拜,见了地上有书报,必定是要捡起来扔到火里烧了才甘心。后来看了其英先生(凉州文化学者)写的《从武威敬惜字纸碑传递出的古老文化传统》一文,说《燕京旧俗志》记载:“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 敬惜字纸就是积累功德和福德,才豁然明白,奶奶的那种朴素的深沉的崇拜,是对“敬惜字纸”这一中国文化传统的尊重。

上小学时,软磨硬泡的央求木匠叔叔做了一个红缨枪,一天到晚在外得瑟,心思也根本不在读书了。奶奶就忍无可忍地数落父亲:“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孟母三迁教子哩,你养子不教,不如养猪……”

胆小的父亲变了脸色。周末一捆子书就到家了,这么有趣的故事在手,我们谁还去扛红缨枪?

鼻子两边有八字白印

夏天放学后,我的任务是铲猪草。书包放下,提上个笈芨筐,布条子腰带上别把铲子,就呼朋唤友地到河边去铲草,一到河边,脱个精光就到河水里去了,捏住鼻子“扎猛子”,歪脖子树上跳到河里“下饺子”,玩的天快黑了,赶紧穿衣服,迅速铲点草,折些柳条别在框沿上,上面松松地放些草,快到家门口,一定要记得把腰向另一个方向歪,装出好像框里的草很多,累得我“呲牙咧嘴”的样子,最关键的是要在奶奶检查前,迅速将草倒进猪圈里。

等奶奶捣着小脚噔噔噔拐到猪圈前时,草也剩得不多了,奶奶就开始数落我。我还委屈地说:“这能怪我吗?是猪太能吃了!”奶奶自然是不信的,拿出曾经是生意人的精明来,把我褂子掀起来,用指甲一划就是一道白印,证据确凿,就开始叨叨:“俗话说,心口如一,童叟无欺,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然后我就很“亏心”地不敢再犟嘴,跑到厨房里端洋芋拌汤给奶奶。

煤油灯下写作业是一天最困的时候,昏暗的灯放在炕桌中间,一年级的我和两个姐姐盘腿坐在周边写作业,疯玩了一天的人,写几个生字就打盹,一头把姐姐的墨水瓶砸倒,床单上就一滩蓝色,还没反应过来,被奶奶按倒在炕上,屁股上几笤帚把已经来了,人还在抽泣,又被她拉到怀里,用手揉着我的屁股蛋念经:“俗话说,小子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照明灯下苦心……”后来说了些啥,我早睡着了。

夏日的天亮得早,大清早就听奶奶嚷嚷:“俗话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太阳都上三竿了,丫头家还躺着!”两个姐姐就赶紧起来穿衣服,找扫帚开始扫院子。此时,我那愉快的歌声却不合时宜地唱起来:“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溺爱长孙的奶奶,就满脸的笑靥:我娃唱得好!气得姐姐们嘟嘟囔囔:偏心!

在奶奶的监督教育下,我们姐弟几个读书倒也用心,姐弟五个出了四个大学生,这在农村已经相当不错了。家风家教的这种潜移默化简直太神奇了,奶奶虔诚地对书本对读书的尊重,对学习的重视,对长辈的孝敬,就一辈一辈传承下来了。就连晨扫庭院这事儿,哪怕是那些年母亲一个人在家操持,忙不过来说不上日日清扫,但也必须要干净整洁。

鼻子两边有八字白印

父亲有一个患难与共的朋友,铁匠出身,手极巧,人豪爽,我们家的烤箱炉、手推车、炕洞门等,都是他亲手打造的。那时常来我家,我在院子里玩,一听门口有汽车声,人还没冲出去,就听巷子里已经有人打招呼:“吆,杨师傅来了。”

一阵爽朗的笑声从门外传到门内:“哈哈!史奶奶,我可又来了,车轱辘一响,歪脖子遭殃,你老奶奶的黄焖鸡时间长了不吃,就烟瘾犯了一样,今儿个走的时候还得把你的烧壳子馍馍给我拿上几个!”

奶奶热情地迎上去:“听听你说的啥话,俗话说得好,早上喜鹊喳喳叫,肯定就有贵客到,你看看院子都又洒扫了一遍了。”于是我就兴奋的随着父亲去抓鸡。

小时候很少有肉吃,盯着杀鸡、拔毛、剁块、入锅,渐渐地有了香味,口水流得咽不及。待肉熟了,照例姐姐们吃到的还是鸡头,据奶奶的俗话说是“吃了鸡头会梳头”,对巴望在门框边上的我,总是迅速的夹一块肉,塞到我嘴里,再塞给一个鸡爪子说:“快去,外边吃去,娃子家不要不贵气(没有礼貌)地的看客人吃饭”。说实话,奶奶的茶饭功夫实在了得,如今一想起,还止不出流口水。

一到暑假,那个城里杨叔叔的儿子就要到我们家来,说是和我们一起写作业,但实际上作业一般是我来代劳,至今,这哥们还把没考上大学的原因给我赖呢!乡里娃见识少没啥显摆的,我就是故意逗引着这个城里娃赤脚走麦茬地,看着他呲牙咧嘴,玩累了,就坐在地梗上,我们一群乡里娃就是在他的目不转睛下用麦杆编个蚂蚱笼,他就崇拜地屁颠屁颠跟在我们后边跑。

回到家,奶奶照例拿过两半块馒头,白的给了城里娃,我就是那半块黑面的,我赌气不吃,奶奶就哄我:“城里娃嗓子细,粗粮咽不下去。”

我回:“我的嗓子又不是马车门。”

奶奶就娓娓道来:“娃,你不懂,俗话说,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哩!”然后就跟我讲,老爹被流弹误伤,子弹穿过肩胛骨,是杨叔叔他们救的。半夜开汽车拉煤下山,汽车前大灯爆裂,出了车祸,是杨叔叔多方奔走平息的……

半个黑面馒头吃完了,奶奶还在叨叨,我又睡着了。后来我到城里上高中,就住在杨叔叔家空闲的平房里,好几年他从来没有提过房租的事,倒是每年冬天取暖的煤,他总会早早送过来,我就又想起了奶奶的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那些年,我一直想不通奶奶说过的一句俗话说“对仇人要如客者待哩!”想想年轻时的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甚至“睚眦必报”,都是年少轻狂。

岁月沧桑,阅尽风霜后的今日,才顿悟这句俗话的力量!仁者乐山,奶奶的这句话,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沉稳厚重包容万物的慈悲。在繁琐的规矩之余,她像群山那样以宽容仁厚的胸怀和博爱,把简单的道理,蕴含在了她的“俗话说”中,一点一点把它们渗透到我们的思想中,如今回想起来,奶奶的眼界和思想,那些“俗话说”“古人说”确实也润物无声地给我们的人生观拓上了烙印。

鼻子两边有八字白印

我们小的时候,父亲从外面回来,总是要先进奶奶的屋问候聊天,后来我到城里上高中读书,只要回家就首先到奶奶屋子里和她聊一阵子。

奶奶的身体一直硬朗,明理的奶奶和贤惠的母亲自然是相安无事。奶奶的大度,母亲的心细,俩人常常是说不完的话。母亲做好了饭,总是让我们把第一碗饭端给奶奶;奶奶也很是体谅母亲的辛苦,从来没有什么闲言碎语抱怨媳妇不好。

即使有不顺心婆媳不愉快的时候,母亲总是低眉顺眼的哄着奶奶,有时候母亲在那张昏黄的油灯下,一边给奶奶梳头或挠痒痒,一边陪奶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说着一些家长里短。

也见过别人家的奶奶,布鞋袜子裹腿分不清颜色,可我的奶奶的衣服虽有补丁,但始终被母亲洗得干干净净,黑的皮鞋、白的布袜、黑色大裆裤紧缠个裹腿,一走起来像两只喜鹊在地上扑棱,我就说:奶奶你要长命百岁呢,奶奶就摸着我的头说:“好我的娃哩,俗话说:山里自有千年树,世上少有百岁人!”

我上大二时,奶奶去世,后来才知道,奶奶临终前,都不让家里人告诉我,说人总有一死,不能耽误娃学习,在她的意识里,读书学习就是人生最大的事了。

鼻子两边有八字白印

人的福报,不是别人赋予的,是靠人自已争取的。周易里讲的这句老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其实家庭兴旺发达的因素很多,但有一个关键处,就是在于家中的女性长辈。

在传统家庭,女性长辈在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古人云:“闺闱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之大半,盖以母教为本也。”自古以来,母教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孩子童蒙养正的根本保证。

女人的本分在孝亲相夫教子,女人宽广的胸襟,与人为善的态度和严教积习教育,就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家教了。特别是自己从事了教育,才真正领悟到了,我们经常说教育,抛开书本的知识,最好的教育其实还是在生活,在家庭,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的家风传承上,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眼界和格局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能决定孩子走多远。

家风无言,却是最好的传承。那是幼时奶奶给我们的心灵播下的种子,再后来是母亲的宽厚仁慈,家风就这样一辈辈被传承了下来。如今,奶奶去世三十多年了,关于奶奶的记忆,奶奶的那些生活智慧似乎一点一点都在世事里越来越清晰。

不识字的奶奶从来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那些大道理,她也是尽其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从自身做起,从齐家做起,在耳濡目染中,奶奶把那种所谓的“道”深深印刻到了我们的身上,每每遇到一些棘手的或者繁琐的事,就会想起奶奶的那些“俗话说”和那些朴素深刻的道理。

这两年,我伴随着全国名师研习《论语》,学习中华优秀经典,蓦然发现,那些蕴含在经典中的道理,似乎都曾在年少时奶奶的“俗话说”中依稀可辨,对工作,对他人,对生活的态度,似乎并没有随着奶奶的去世和时间的流逝消失,奶奶的那些智慧,那些可贵的品质,似乎都如初春细雨般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这也是我们一辈一辈要将其传承下去的人生力量。

作者介绍:尚山,原名史尚山,中学生物化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