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庄肇基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1

天人合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庄肇基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光辉灿烂。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是全世界最进步的文化。直到清朝中叶以后,因闭关自守政策,才使得科技文化落后,迅致被列强侵凌几至亡国。
唯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晚年有一个预感,认为中国将成为今后世界历史的核心,其主要的依据是“中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把握了世界精神”。 为何汤恩比会有这种想法,依日本人池田大作与他多次对话中发现,中国人历史积累起来的精神遗产中,与欧洲的侵略色彩浓厚的普遍主义完全不同的某种世界的萌芽。这是中国人着眼于对人探索的系统。如"中庸"说:“道不远人”。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认为,真理不远离于人,因此,对人始终寄予莫大的关注,并致力于对人的探索。而中华文化源头活水,就是"易经","周易"它是传统社会思想主流, 在多样性统一的中国文化中,从它产生到今天延续时间最长,而且从未间断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比方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的历史比中国要长,但这两种文化都已经消亡了,而被后起者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所取代。古印度文化虽然与中国文化一样流传至今,但古印度文化在历史中曾有多次亡国,一直至二次大战后才复国,它们的文化中影响后代最大的是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在印度已名存实亡,代之而起的是印度教文化。佛教到了中国变成中国佛教,其与印度原始佛教已是大不相同。
梁启超认为世界文化中的哲学,大致可分为三派,印度、犹太、埃及等东方国家,专注重人与神的关系,希腊及现代欧洲专注重人与物的关系;中国专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以下为了探讨中华文化传统思想之根源,及其对后世之影响。我们试分析叙述如后:
一、中华文化源头活水的易经
"易经"简称"易",也称"周易"。对于此书之名称,历史上歧解很多。只一“易”字,就有三义,郑玄在"易纬.干凿度"注中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是对"干凿度"开首“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的解释。"周易"为群经之首,众道之源,乃中国经典中义理最为深奥者也。至于"易经"成书的过程,依"汉书艺文志"云:“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相传八卦为伏羲(上古)所画,而后再经文王(中古)重卦,并作卦辞、爻辞,孔子(近古)作十翼。前后经过三千多年之酝酿,以及三位圣人之智慧累积,始完成此一内容博大精深之"易经"。 十翼为孔子所作之说法,自汉代以来至于宋初,采信者甚多。"易经"由于十翼之辅翼阐释,才使"易经"由迷信走向理性,由占卜之书而成为儒家讲论人生哲理之重要典籍,其价值可见一斑。
"易经"是以符号与数理之逻辑含盖宇宙人生之万象与变化之法则。如以阴(- -)阳(-)之符号,组成八卦干()坤()震()巽()坎()离(  )艮()兑()的符号,以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海)的现象,而以此八卦为宇宙人生构成的基本因素,举凡宇宙万象俱皆归纳于八卦之中。后将此八卦八八相重,而成六十四卦,以象征宇宙人生发展变化的六十四个现象与法则。如震在干上,为大壮卦,以震为雷,干为天,雷在天上,其势雄壮,故曰大壮。坤在离上为地火明夷卦,以坤为地,离为火为日,地在火上,淹盖火之光明,故曰明夷,夷者伤也,谓光明损伤而成黑暗也,人世间政治的黑暗,即明夷卦的象征也。凡宇宙所有的现象,易经即有一卦去说明。易经就是以符号逻辑含盖宇宙万象的一门学问。
二、影响中华文化深远的儒家
中华文化到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依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提到有儒、墨、名、法、道等六家,西汉末年刘歆于"七略"中在六家之外,又加上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共十家。十家中小说家被视为“小道”,属于街谈巷语之类,不受重视,所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样,就有“九流十家”之说。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制度激烈的变动,当时王命不出宫门,诸候各自为政,下无方伯,上无天子。所谓“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历史家描述这个时代,有以“圣王不作,诸候放恣,处士横议”("孟子.滕文公下"或描述为“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之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他们争论的问题,涉及到世界观,认识论、名实观,社会历史观等诸多领域,奏响了思想界管弦乐交响曲。然后经过历史筛选和沉淀,到了汉武帝时代,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而兼采其他各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奏出了中国二千多年来传统思维的主旋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以爱国爱民为己任,提倡“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重视人的文化修养及伦理道德,他整理六经“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被誉为“儒家之宗师,诸子之开祖。”历代帝王无不崇之,以汉、唐、宋、元尤甚,曾被尊奉为孔圣人及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近代美国"人民年鉴手册"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再一次引起了中外对孔子的敬仰。
孔子一生的思想体系,大多被其门人弟子记载于"论语"及"中庸"等书上,他是以“仁”为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学观是政治思想与伦理道德相融合的准则,是孔子最高道德境界。“仁学”又以“爱人”为核心。“仁”这个名词,在孔子以前就有人提出来了,但没有人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来使用。孔子大量地使用“仁”这一概念,据"论语"一书中的统计,“仁”字共出现了109次,有105次是单独出现,有4次和其他字复合出现的。孔子既然是以“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道德标准,又是决定社会生活的普遍原则。"论语"中有两段话最能说明“仁”的基本精神。一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二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这两段话之间并无实质性的矛盾。“爱人”是仁的主要内容,“克己复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忠恕之道”(〈里仁〉)“忠”要求的是积极为人,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这是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别人站得住。“恕”要求的是推己及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亦即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统治阶层人人都贯彻“忠恕之道”,就能做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在对人的探索方面,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他所说的“君子”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加以区分,大概有两类,即“在位的君子”和“有德的君子”。“在位的君子”,必须在位而有德者,处于理想的社会型态,还要位居政要。但对孔子而言,当然是指“有德的君子”在孔子生存的年代,人心动荡不安,暴露出人生的悲惨命

以上就是小编给您带来的天人合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庄肇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指南,请继续关注精准算命网算命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