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庸讳言,在几千年易学思维体系中,无论义理派,还是象数派,无论是学的方面,还是术的方面,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既有精到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认识论,也有主观臆断、牵强附会、浅薄庸俗之见,甚至还有故弄玄虚、封建迷信的东西。
今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思维科学的成果,对古代易学思维模式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批判,我认为,其精华起码可以归纳为六大论。
(一)天人合一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主观与客观关系的一种哲学概括。孔子在《系辞传》中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爻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在《说卦传》中又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说明,易学思维,从一开始就把人类自身放在天地宇宙大自然界之中统一考察,是一种最早的朴素的系统论哲学。它认为,每个人的存在绝不是孤立的,他一刻也离不开周围的自然环境,一刻也离不开人类社会。
道家修炼者有一句话,叫跳出三界(天、地、人)外,不在五行(木、火、土、金、水)中,实际上这只是道家求仙的一种幻想,任何人也跳不出三界之外(就是今天的宇宙飞船,载人离开地球,也离不开宇宙),谁也离不开五行这个大系统。
我们的祖先既充分认识到天人统一性的一面,强调人一刻也离不开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兴与衰都同天休运行,地球运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早已认识到人类社会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曾明确指出:天行有常,不为0存,不为纣亡。说明天体运行与人类社会又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规律。
在人与天的关系上,在人类社会与天运行的关系上,在人的主观能运性与观规律性的关系上,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两种偏差。
一种是忽视人与天、人类社会与天体运行各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把人天统一性强调过了头,认为天体、地球运行中即自然界中一切异常现象,都与人类社会、政治上的得失有关,例如汉代象数派易学中出现的0祥、谶纬派,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五德终始说等等,都不免堕入封建迷信的泥潭。还有在人的主观能运性与务观规律性的关系上,过分强调客观规律性的决定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孔子讲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必然陷入宿命论的悲观境地。
另一种偏差则是将人的独立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过了头,出现人天分离的现象,则容易走入唯意志论。比如,自古至今,种种违背客观规律的人定胜天,随意盲目性地改造处然,以致于破坏了人类居住的客观环境,使得地球上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使今天地球上的人类日益尝到了人天分离的苦果。
因而,易学思维中的天人合一论,应该是人与天、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论。既要认识到人天统一性的一面,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强调各自还有独立性的一面,要在尊重客观规律,认识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使人类在自然中生存得更好,发展得更好。既要反对宿命论,又要反寻唯意志论。
(二)太极阴阳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宇宙起源和万物内部结构的认识。《周易。系辞传》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亦将《周易》奉为三玄之一)中,讲得更加明白,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认为宇宙万物,无论宏观,不是微观,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物物一太极。
到宋代陈抟、邵雍等人弄出个太极图,还有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等,将这种宇宙起源和万物内部结构的认识,表达得更为直观形象。不仅物物一太极,内部结构都是一阴一阳,而且阳中有一点真阴,阴中有一点真阳,阴阳处在对立、统一、消长、转化、平衡等状态。
这种对万事万物内部结构的朴素辩证法认识,既符合现代物理学中基本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原理,又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技术基础——二进制数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极阴阳论的代表性图像就是太极图,它的符号就是阴阳二爻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
八卦是由初爻、中爻、上爻组成的三段式结构(2^3 = 8),分别代表地、人、天三材之道,反映了古人对宏观宇宙中天、地、人三者关系和万事万物自身都具有初级、中级、高级三阶段以及开始、中间、结束三个发展层次的描述。是对宏观和微观事物的一种粗线条概括。
至于由阴阳二爻组成的六十四卦(2^6 = 64),则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发展六个层次(天有阴阳、人有阴阳、地有阴阳)的认识以及对万物具有六十四种基本形态的概括。这一点与后来科学发展中一些认识相吻合。例如,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列奥多。斐波那契,从计算兔子繁殖的数学题中推导出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证明万物繁殖到第六代时,原来似乎没有关联的事物的内在对应性就都显示出来了。六十四卦正是阴阳二爻相配六次,即二的六次幂,而且每一卦又正好是六个爻,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六个层次或六个方面。又例如:现代遗传学发现,生物遗传密码排列起来与六十四卦的对应的。这说明,六十四卦的形态,也符合生物的微观结构。另外,六十四卦还有方图、圆图等各种排列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存在的形态规律。汉代京房以八纯卦为首,将六十四卦根据爻变的原理重新进行排列,组成八宫世系,这种排列组合,不仅保留了六十四卦概括万事万物基本形态的根本特点,而且进一步发掘出六十四卦相互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即描绘出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由一世到六世),由一种形态转化另一种形态(由某一宫变到另一宫)的发展变化规律,使八宫六十四卦更具有了宇宙、社会、人生全息信息的特征。
(三)五行关系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世界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概括。反映了华夏先民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万事万物之间相互存在的辩证关系的独特探索。
《周易》本经中尚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在孔子及其弟子写的《易大传》中已经在运用五行的概念。比如《说卦传》中已经将八卦的五行属性讲得很清楚,什么干为天为金,坤为地、为母,巽为木、为风,坎为水离为火等。
五行的概念可能比阴阳的概念产生和成熟得稍晚一些。《尚书。洪范》中已经有完整的五行概念。我认为,五行概念的成熟并广泛用于解释万事万物,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后经几千年延续而不衰。
纵观古人在易学领域和医学领域对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的阐述和应用,我认为,古人讲的五行学说,不是讲的物质内部结构,并不是讲世界上万事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所组成,而是根据仰俯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将世界上万事万物按性质归纳为五大类别,即具有金属性质的一类,草木性质的一类,水的性质一类,火的性质一类,土的性质的一类(《尚书。洪范》中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这五类事物之间有着生克制化关系,既有正常的一般情况下的相生相克,又有反常特殊情况下的相生、相克,还有相冲、相刑、相害、相合、相化等各种复杂的关系。
这就是说,万事万物相互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是阴阳对立统一、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绝不仅仅是一分为二,或者一生二、二生三的关系。一种事情与周围事物有着五种走向的关系。到汉代以后,古人又把父母、子孙、妻财、官鬼、兄弟与我这种六亲关系纳入五行之中,即用人际关系来描述万物分为五大类别之后的相互关系,使易学思维对事物之间的描述更加具体生动。上有生我的父母(父为阳、母为阴),下有我生的子孙(子为阳、女为阴),左有管制我的官鬼(官为阳、鬼为阴,所谓鬼,是指疾病和意外灾难等暗中给我带来不幸的事物),右边是受我支配的妻财(财为阳,妻为阴,这里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应予批判),中间是与我同类的兄弟姐妹(兄弟为阳,姐妹为阴)。而以父母、子和女、官和鬼、妻和财、兄弟和姐妹各自为中心,又各有一个五向性的动态相互关系。万物就如此相互纠缠在一起,动态地构成家庭、社会、人生、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古人把五行纳入六亲,又把六亲广象(比类取象加以扩大延伸),以此来全息地描述事物之间的动态关系。
这种对一种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五种走向关系,即生我、克我、我克、同类,而且相互之间组成一个天然的链条,谁也离不开谁(谁也跳不出五行中)的认识,很有些类似现代科学中的生物链理论,即各种生物都共存在一个互相对立、斗争、竞争、克害、又相互依存、平衡的生物圈、生物链条之中。生物链理论只看到了生物界存在的这种关系,而五行学说,则认为万事万物,包括无生物界也存在着这种链条关系。
以辩证施治为主要特征的中医,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典范。各种预测术之所以能够有一定的准确率,其基础理论,逻辑推理的依据,除了八卦六十四卦之外,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无庸讳言,古人也有滥用五行学说解释万事万物,以至于牵强附会、主观臆断的地方。但用这种哲学概念来认识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描述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却有着独特的优势。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有比此更精到的哲学理论来替代它。
(四)时空统一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认识。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对应关系。在《周易。说卦传》中已经描绘出一幅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时空对应图: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干,干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这就是后来各种预测术的基础——八卦与时间、空间对应的所谓文王后天八卦图。
易学思维中对时空统一性的认识,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理论。
列宁说过: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便没有别的东西。而运动的物质若不在时间空间中便无运动的可能。
现代科学认为,时间是物质存在的连续性,是螺旋式上升的动因,它反映着事物的运动与变化。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布性,是坐标定位的静因,它反映着物质的排列与组合。时空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既对立又全息。时间是流动的物质空间,空间是凝固的物质时间。二者一实一虚,一纵一横,一动一静,互相交织,构成网络,便形成了显态的信息世界。物质便是这网络上纽结的集合。宇宙全息统一论》说得更加清楚,事物在物质结构上的层次与事物演化过程中的层次具有对应关系。或者说:事物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是其在时间上分布规律的反映。
我们祖先在易学思维中不仅早就发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对应性、全息性、而且时时、处处将人和万物入在时空统一性中进行考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以便彰往察来,察于民之故,探赜索隐,钩深致运,以定天下之吉凶,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
这种对人与时空的统一性、全息性认识,不妨以图示之。设空间为x,+x为天为上,-x为地为下;设时间为y,+y为过去;设为人z,-z为人的过去状态,z为人的现在状态,+z为人的未来状态。(图略,请参照《神奇之门》第21页)
这种人与时空的统一性、全息性,就是《周易。系辞传》中讲的天、地、人三材之道。现除天、地这些看得见的阳性物质对人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在对人起作用,即影响人的生老病死、事业兴衰、吉凶祸福。在周易纳甲法中把它概括为六神或叫六兽,以与六爻相对应;在奇门遁甲中把它概括为八神或九神以与八卦或九宫相对应。在六壬中、在堪舆中也都有类似的东西。这些东西既不是神,也不是鬼,只是一些神秘力量的信息符号。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如果把它理解为宇宙能量场,宇宙螺旋气场,则不无道理。据说,现代遗传学已经证实,人活着时,传物质呈左旋状态,人死后遗传物质呈右旋状态。如此看来,古人在奇门遁甲中讲得阳遁顺行(左旋),阴遁逆行(右旋)也不无道理了。(图略,请参照《神奇之门》第22面)
在易学思维中,时间符号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表示的。以十天干表示阳,象征太阳,以十二地支表示阴,象征月亮,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以表示阴阳交替、日月出没的时间,即年、月、日、时。
空间符号主要是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以后天八卦和洛书九宫相配,表示地面上的九个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和中央;以先天八卦和河图相配,表示上下左右、正转反转、天高地卑、山泽通气、见雷相薄、水火不相容的立体动态球形空间。
珊泉先生在电视系列片《中华周易》中说,先天八卦图应当竖着看,后天八卦图应当横着看,这样表述的是法相自然之妙,即日月循环、阴阳交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宇宙模型。我认为,先天八卦图不仅是一个竖着看,在九宫八卦后天方位图上立着旋转的风火轮乾坤圈,它还体现了河图立体球形的特征,它应该是一个圆形球体,是一个可以向任何方向转支的万向轮。所谓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一个横8字的宇宙螺旋气场,是一个上下左右、正转反转,可以向任何方面转动的球体。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具有时空全息特征的动态宇宙模型,因而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预测功能。邵伟华在《周易与预测学》一书中说,实用八卦图据说是宋朝天文学家、八卦大师邵康节所作,邵康节进行预测时,用的后天八卦图,先天八卦数,实为奇妙。但邵康节为何用后天八卦图、先天数,现还不知其因。我认为上边我阐述的就是其因,就是它的原理。
(五)宇宙全息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概括,当然,古人并未明确提出宇宙全息论这种明确的现代表达方式,但在易学思维中处处浸透着这咱认识。
《周易。系辞传》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称纶天地之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可以说,中国的易学,就是力图通过阴爻阳爻、八卦、六十四卦、天干、地支和金木等这些全息符号来摹拟、描绘、反映宇宙万物的形象、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的。
与易学同源,体现易学思维特征最突出的中华传统医学,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中医诊断学的望、闻、问、切,除了问之外,其他三种诊断方式,无一不是通过局部或某一表象来探求人体整体健康状况的。通过望面部气色、舌苔的颜色变化,嗅病人呼吸或身体散发出的气味,摸左右手腕寸关尺三部位的健康状况,从这些局部的表征来推断人体整体、特别是肉眼看不见的内脏各部位的健康状况,这是一种典型全息思维方式。更为明显的例证,如以耳朵代表全身,以脚部代表全身,通过摸压耳朵或脚底来诊断身体疾病,通过耳针或按摩脚部某些穴位来治疗全身性的疾病,等等。
八十年代,山东大学教授张颖清根据中国传统思维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发现了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全息胚,生物的每一个局部都可以反映出其整体的信息。
其实,按易学思维的认识来讲,全息律不止存在于生物界中,宇宙万物都存在着全息性,所谓一滴水可反映出太阳,就是对这咱全息性的概括。
不过易学思维的特点,是以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和天干地支等符号为全息符号,构筑了许多有不同用途的象、数、理时空模型,无论你取象,或取数,或取理,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个别反映出一般,通过局部反映出整体的信息,通过偶像性反映出一些必然性来。
(六)穷通分合论
这是我们祖先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哲学概括。易的本质含义就是变化,易学就是讲变化的哲学,讲发展的哲学。
《周易·系辞传》中讲乾坤,其《易》之蕴邪?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就是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穷,是一个太极循环格局。当然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螺旋式上升,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变化。所谓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学思维中认为万事万物的最佳状态,是阴阳相交、刚柔相济,即中和平衡状态。六十四卦中最好的卦是地天泰卦,即象征大地、母亲、群众的坤卦在上边,象征上天、父亲、领导的乾卦在下边。安一般粗浅理解,阴在上、阳在上、天在下,这不是阴阳颠倒、违背客观规律呢?怎么还能叫最好的卦呢?
其实正好相反。因为按照易学思维,阴是重浊向下的,阳是轻清向上的。如果阳在上,阴在下,这就形成了天地否卦,造成阴阳不能相交,刚柔不能相济,领导脱离群众,上下分离,阴碍不通。只有阴在上,阳在下,这样阴气重浊向下而行,阳气轻清向上而升,阴阳相交,刚柔相济,领导深入群众之中,民为贵,君为轻,上下团结,官民和谐,自然就会国泰民安,出现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局面。
这也就是《周易》中《彖辞》对泰卦的解释: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肖也。
《象辞》的解释是一致的: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然而,平衡只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事物发展总是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这样循环往复而发展的。
汉代经学家郑玄在解说《易经》时提出三易的说法,即不易变易简易。我认为,所谓不易,就是不变,就是平衡,就是相对的;所谓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这是绝对的;所谓简易,就是以阴阳二爻这种最简单的全息符号来概括、描述万事万物由不平衡再到不平衡这种发展变化的规律。
《周易·系辞传》中讲: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易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矣,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
《三国演义》开篇言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仅人类社会如此,科学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源于亚里士多德逻辑思维的西方实证科学,善于从严密的科学分析和科学实验入手,对人类科学发展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但其将事物越分越细,正如西医一样,把人体解剖得十分清楚,头疼治头,脚疼治脚,难免有机机械唯物论的弊端。而源于感性思维的中国易学,却善于从整体上从关系上来把握事物的一些规律,正如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施治,还有儒家理学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也有不少精华值得研究和继承。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东西方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也必将分久必合,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就是古代易学思维模式的精华浅谈的全部内容,更多算命资讯请关注精准算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