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易"也称"易"或"易经","易经"有符号系统(卦爻符号)与文字系统(卦辞爻辞),如象辞(殷周歌谣、原始史记)、占辞(吉凶断语)。
二、"易传"十翼:"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与"杂卦传"
三、"周易"古经。例如涣卦: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初六,用拯,马壮,吉。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六三,涣其躬,无悔。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其文辞就是一首歌谣:
涣奔其机,涣其躬,涣其群。(古韵冬或身部、文部合韵)
涣有丘,匪夷所思。(古韵之部)
涣汗其大号,涣王居。(古韵宵部、鱼部合韵)
涣其血,去逖出。(古韵质部、物部合韵)
"周易"每一卦都引用了歌谣,这里我们再举一例渐卦:
渐,女归吉,利贞。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孕妇不育,凶,利御寇。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这也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情诗:
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饮食衎衎。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孕妇不育。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易经"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之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符号本身是从某些形象加以抽象得来的;其次,诗歌描写的也是一些形象;最后,这两类形象有可以类比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它所用以概括规律的东西不是逻辑的概念推演,而是自然的形象比拟,但它仍是一种“抽象”概括。
四、十翼
古称“易大传”,意指十种对“经”具有附翼辅助作用的文献,实际上,它们是七篇文献。这些文献旧说乃是孔子所作;但比较可靠的理解是,它们应该是孔子后学的作品,其中记录了孔子本人的许多关于"周易"的理解与阐释(所以其中多有‘子曰’字样)。
1、"彖传":
"彖"指"彖辞",就是古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开头的卦辞。它与"爻辞"相对而言。例如乾卦“元亨利贞”就是彖辞或是卦辞;其余六爻的筮辞就是爻辞。爻辞只断定该爻的吉凶,彖辞则断定整卦的吉凶。古人把“彖”解释成“断”,就是“断定”(吉凶)的意思。这种断定是根据整个卦象来进行的,所以"系辞上"说:“彖者,言乎象者也。”“彖辞”是对卦象的吉凶断定,而"彖传"则应该是为“彖辞”作的“传”,也就是对彖辞的解释,但实际上它也直接解释卦义。
2、"象传":
各卦的"象传"都是分为两个层次的:"大象"解释整个“卦象”,"小象"解释各爻的“爻象”。例如"蒙象传":“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大象)。“利用刑人,以正法也(释初六爻)。子克家,刚柔接也(释九二爻)。勿用取女,行不顺也(释六三爻)。困蒙之吝,独远实也(释六四爻)。童蒙之吉,顺以巽也(释六五爻)。利用御寇,上下顺也(释上九爻)”(小象)。
“大象”的特点是:一、将每卦看做由两个三爻卦构成的;二、以经卦所象征的事物来解释卦象;三、又以此卦象来象征人事。就拿上例来说,“山下出泉”是说此卦的上艮(☶山)下坎(☵水)的卦象;“君子以果行育德”则是比拟人事,说君子应该象山下泉水的流行一样地行事、培育德性。“小象”则是各爻所处的位置来解释,但仍是比拟人事的。例如:“子克家、刚接柔”是说此爻为阳爻(刚)而紧接着阴爻(柔)的,暗示男(阳)女(阴)相接,故儿子能成家。
3、"文言传":
是专门对干、坤两卦的解释,即“干文言”和“坤文言”。它以孔子答问的形式讲解干、坤两卦蕴涵的关于天地之德、君臣之义、为人处世、修齐治平方面的道理。
4、"系辞传":
这是大传中最重要的一篇,相当于对"周易"全书的通论。系辞本来指的是古经的卦爻辞(彖辞、爻辞),意为将言辞系属于各卦爻符号之下;而"系辞传"则应是对“系辞”的解释,但实际上不限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涉及一系列重要观点。诸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天尊地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这些思想观念对中国后来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说卦传":
这是专门解释所谓“经卦”,亦或“八卦”的。古代经学家孔颖达说:“说卦者,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突出了干、坤两卦对于其他震、巽、坎、离、艮、兑六卦的优先地位;提出了“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等重要思想。
6、"卦序传":
专门解释"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及其蕴涵的道理。从“天地”(乾坤)始(有天地然后才有万物焉)、至“未济”终(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贯彻了"周易"哲学的宇宙论、存在论、方法论与辩证法思想。
7、"杂卦传":
"杂卦传"也是对六十四卦的解释,但又与"序卦传"不同。它对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是井然有序的,但跟"序卦传"确定的顺序很不同。因此"杂卦传"所谓“杂”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种“错综复杂”关系。它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组合关系,两两相对,对比说明。例如:“干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从音韵上来看,它市一篇形式整饬的韵文。
五、结论
"周易"乃中国群经之首,虽然称之为“易”经,可是经过了二千多年,无数先贤的研究批注,这部经典已被超过四千种不同“注解”变得很不“易”了。因为"易经"是二千多年前的作品,内中文字深奥难明,也难怪如此多人为它解注。最初"易经"是一部用于占的书,后经孔子以儒家理念解注后,"易经"就开始变成一部有关哲学的书了。再后来,经过到家发展成一套中医学理中的重要原理,同时也成为气功的基础。
宋明两代也是“易学”重要的时代,因为这时出现了两位很突出的人物:邵雍(邵康节),他一改传统易卜占卦的方法,提出了以“万物类象”,“由卦生象”的“梅花心易”。这是与传统的“由卦生象”完全相反的、别开生面的占卜方法。另一位则是朱熹,他开启了此后几百年宋、明理学的先河。使"易经"发展成一套以达致“内省”的心灵哲学伦理系统,影响至今。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周易文献学》的全部内容,更多算命精彩内容,请关注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