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起源于春秋时期,具体时间是在冬至后105天,另有103天与106天的说法,因此有清明节前两日、一日或与清明同一日的三种说法。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所以称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邵雍《春游》就说过人间佳节惟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寒食日恩赐火》一诗说: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一、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源于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子推之死。历史记载,晋文公在未做晋国国王之前称公子重耳,在他父亲死后兄弟之间因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重耳无奈亡命国外,后来经过努力及凭借外国势力的帮助做了国王,史称晋文公。由于他回国执政时封赏流亡时的追随者,其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人,在晋文公极其潦倒的时候曾经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但这次封赏时,晋文公却把他给忘了,于是介子推作龙蛇之歌而隐居起来。晋义公发现自己错了,便到介子推隐居的山上要他下来受赏,可介子推怎么也不愿意再见他。晋文公下令用烧山的方法逼他下山,可是介子推宁肯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也不肯受封,一同烧死的还有他的老母亲。
晋文公因此懊悔不已,下令将这座山命名为介山,这就是今天山西省介休县的介山;同时将介子推抱的树砍下做成木屐,穿在脚上,每日呼足下以示他对介子推的怀念,据说这就是我们今天尊称别人为足下的来源。从此晋文公就下令这一天所有人家都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二、寒食节习俗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自唐代以后,与祭祀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逐渐融汇成为一个节同,民间也有把清明节称为寒食节、禁烟节的,甚至还有寒食清明的说法,因此寒食节这天有许多习俗和清明节一样,也有荡秋千、蹴鞠等娱乐活动。
画卵
河北、湖南等地区寒食节的一种游戏,就是在鸡蛋上染画颜色。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邺中记》载: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饷。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古之豪家,食称画卵。到隋时有将鸡蛋染成蓝、红等颜色,仍如雕镂,辗转互相赠送的,或放在菜盘和祭器里。现传承成为民间工艺,深受国内外顾客欢迎。
斗鸡子
鸡子即鸡蛋。这是一种互相比赛雕鸡蛋和画鸡蛋技艺或互相撞击的游戏。南朝梁时,每逢寒食节民间即斗鸡、镂鸡子、斗鸡子。到隋代更加流行。近代演变为撞鸡蛋游戏,也就是把煮熟的鸡蛋或鸭蛋放在一起互相撞击,谁的蛋先碎谁输。
三、寒食节食俗
吃冷食是寒食节的饮食习惯。为了吃上冷食,有些地方总是先要准备食物,《荆楚岁时记》说这种食物是饧大麦粥。这是一种加了饴糖的大麦粥,或者是将大麦仁水解发酵产生一定比例的饴糖后再一起煮成的粥。陆魁《邺中记》中说:寒食三日作醴的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著作粥。这种方法十分特别。醴酪,就是煮粳米及麦以后,经冷却而形成的凝胶状的淀粉和蛋白质胶冻。然后把捣碎后的杏仁浆和进去,就成为半流动的粥。所以这个操作叫作著,而不是煮。因为禁火,所以要随和随吃。醴酪和杏仁在未吃时分开储存。《齐民要术·醴酪》则较为详细地说明了醴酪的制法:与煮黑饧同,这种醴酪实际是用煮饴糖的方法完成第一步,然后再连糖带渣一起煮成粥,冷却后即成醴酪。《齐民要术》中还有一种杏酪粥,做法是先将杏仁去皮捣碎,加水过滤得杏仁汁,煮沸,再加人大麦仁,煮得极烂,不稀不稠,盛在瓦钵内冷却,其色自如凝脂,米粒有类青玉,能保存一个多月。
寒食食品在隋唐时未见有新品种,到了宋代,《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中的寒食食品有稠饧、麦粒、乳酪、乳饼,甚至有炊饼,北宋时还有枣馏。元明以后,过寒食节的地方越来越少,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二为一。但在山西介休一带,因为传说是介子推的故乡,所以他们恪守寒食节俗。当地地方志记载,主要节日食品为冷面、黄米粉煎饼、枣馏等。还有一种被称为子推燕的面食。做法是:先把面粉和枣泥揉搓在一起,捏成燕子的模样,然后放在笼屉里蒸熟,出锅后冷食。
本文农历节日寒食节的由来与习俗为精准算命网原创首发,欢迎转载但是请注明来源!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