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春分民俗之祭日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1

在古代,春分是传统的祭日节日,从周代开始,每到春分,天子就会有祭日仪式。

祭日传统来源于古代人对日神的崇拜。太阳给人们带来光和热,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前提,并且出入有时,利害皆存,神秘莫测,所以太阳(日神)崇拜极为普遍,关于太阳的神话和祭日仪式广泛传播。殷墟b辞有宾日、出日、人日等语,记录了殷商时朝迎夕送日神的礼拜仪式,这是最早的有关这方面的记录。

《尚书·尧典》记载:分命羲仲,宅蝎夷,日肠谷,寅宾出日。……分命和仲,宅西,日昧谷,寅饯纳日。说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可能已有宾日、浅日的崇拜仪式。在《山海经》和《淮南子》里,人们依据想象描绘了太阳的形象和生活。《山海经》说: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日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生十日。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说太阳是由羲和生出来的,太阳上天要爬大木、扶木等大树,太阳行走后要沐浴,太阳上树、运行都要依靠乌鸦运载。《淮南子·天文训》说:日出于肠谷,洛于成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爱始将行。……至于悲泉,爱止其女,爱息其马,是谓县(悬)车。说太阳是使用马车在太空行走的,而且还配备了御者。这里已较多地把太阳拟人化和神化。太阳神化后,神名为东君、东皇太一。

据殷墟卜辞载,古人祭日时以三头牛为牲礼。每天的朝宾、夕饯日神之祭,仪式要简单一些。周代,已产生天帝或天这一最高神,所以日神崇拜不如以前,每天朝夕拜目的习惯已经废除,日神祭祀被纳入祭天的范畴,即所谓祭天之礼,兼及三望(三望即日、月、星三光)。日神被当作天帝的众多属神中的一个主要神,兼顾祭祀。

《周礼·春官》载: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即筑高台献祭,置祭物于柴,燃烧时其烟上达于天,则已享祭。汉时也有祭曰仪式,《汉书·武帝纪》载:天子亲郊见,朝日夕月。

虽然后世日神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祭日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祈福仪式,所以祭日传统得以历代相传。

日坛又叫朝日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朝目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份由官员代祭。

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大多设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时就建有日坛,现在这座日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它被正方形的外墙围护,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来到北坛门内的具服殿休息,然后更衣到朝日坛行祭礼。朝日坛在整个建筑的南部,坐东朝西,这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人要站在西方向东方行礼。坛为圆形,坛台1层,直径33.3米,周围砌有矮形围墙,东、南、北各有棂星门1座。西边为正门,有3座棂星门,以示区别。墙内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坛,高1.89米,周长64米。明朝建成时,坛面用红色琉璃砖砌成,以象征大明神太阳,这本是一种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布置,但到清代却改用方砖铺设,使日坛逊色不少。

祭日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献、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也很隆重。

一些少数民族至今还有祭日风俗。旧时云南昆明市西山大、小勒姐等村的彝族群众族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祭太阳菩萨,全村老少到村中小庙祭祀,庙中贴有用五色纸剪贴的太阳菩萨几个大字,下供雕刻有类似太阳的莲花图案的祭品。祭者敬香叩头,念诵《太阳经》七遍,祈求太阳神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收。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24节气春分民俗之祭日的内容,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帮助。如果您想了解到更多的民间习俗,请多多关注精准算命网。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您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