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的起源与应用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1

天干与地支合称为干支,它是我国先民创造出来的用来记数、记序、纪时、记空间方位的符号系统。

天干共有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怎么来的?由于年代久远,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认定。但从考古和文字方面的资料中还是追寻到了一点信息。

《史记·律书》中有十母、十二子的记载,十母就是十天干,十二子就是十二地支。把干支比喻成母、子关系,而不说成父、子关系,显然是母系社会的遗迹。

另一种解释是:干是干犯、干扰;支是支撑、支持。《左传》中有天之所坏,不可支也的记载,可能是说老天爷发怒了,发生了洪水、飓风或地震之类的灾害,地上的人难以支撑了。这种现象出现得多了,远古人类就可能试图用天干、地支搭配成周期,来记载、探索日月星辰运转与灾祥之间的联系。

也有人从字形上探讨干支的来源,因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文字的形象蕴含着内在的意义。甲字像植物的果实,露出的尾巴好似果子的柄;又好似动物的硬质外壳,《史记》就认为是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字,《汉书》解释为奋轧于乙,意思是植物刚发出嫩芽,还埋在土里,被土压成弯曲状,正要奋发向上的样子。郭沫若解释说乙之像鱼肠。也有人认为乙是昂首行走的蛇等。辛字,《史记》认为是万物之辛生,故日辛,字形也似植物开始欣欣向上的样子。

地支用字多取象于字形,但文字记载并不多。

有了天干、地支,远古时代的人们就根据昼夜规律开始用干支纪日,因为,当时的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应该是日的概念。这种用文字纪日法与结绳记事相较,是一个伟大的质的变化,是文明的跨越。从今天掌握的资料看,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干支纪日的记载:在甲辰日,起大狂风,月食……在乙戌日……五人……(《殷墟书契菁华》)

干支纪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说法不一。传说是起源于黄帝时代。黄帝即位时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但毕竟是传说。《史记·殷本纪》有甲子日,纣兵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帝王,亡国是必然的。但死时也很讲究,穿上珠宝玉衣,再赴汤蹈火。这句话却给我们留下了干支纪日的证据,说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已经用甲子纪日了。也有学者考证,至迟到春秋时鲁隐公即公元前722年起,直到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都是连续干支纪日,已有了260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舍弃干支传统纪年法,只不过公历纪年占了主流而已。

由干支纪日逐步发展为纪年、纪月、纪时,乃至于形成八字的概念。

学习八字,首先要从天干、地支的基本应用起步。

更多天干地支的起源与应用的相关文章请关注精准算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