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龙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春龙节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礼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天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作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
《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现代人生活中淡化了。不过,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按照北方地区的旧俗,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人们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予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在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也是这一原因,为取吉利,在剃头中间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他时间的剃头,还有些女孩选此日穿耳洞。另外,家长们也会选此日送孩子们入学读书。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旧时,在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的迷信说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经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这天,用过年祭祀剩下来的蜡烛点亮,照房梁和墙壁,以驱灭害虫。另外,在这天,孩子们用筷子敲干瓢,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用筷子敲酒盅说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以此来驱鼠灭鼠。用白纸条书写二月二,诸虫蚂蚁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诸虫蚂蚁直入地要倒书,然后将其贴在桌腿或床脚上,以避虫蚁。
这是因为此时天气变暖,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用青灰画粮囤或粮仓,或在门前用青灰画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大圆接小圆,祈祷丰LI殳,又是民间一礼。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礼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目,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后此礼俗逐渐淡化。
更多惊蛰的农历节日春龙节(龙抬头)的相关文章请关注精准算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