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传统节日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1

汉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里面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汉族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很多的民族都有的,那么汉族的传统节日都有些什么呢?过节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拜年、给压岁钱、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其中,多为佛教。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钟馗、秦琼、敬德)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倒贴福字

春节,在许多家庭院落的门窗上,往往会看到一些倒贴着的大红福字,这可算得上是一个传统习俗了。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新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卑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家人。后来,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立春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历来为汉族人民所重视,早在宋代,立春习俗就已十分丰富了。

鞭春。就是于立春之日造土牛鞭打以劝农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宫,由皇帝派人鞭春,开封、祥符两县也要进春牛至开封府门前以供鞭春。其它各州府按例也要在立春之日鞭春劝农。鞭春过后,围观群众往往蜂拥而上抢夺打碎的土块。因为都说牛身土入宅,其家宜养蚕,牛角土入宅,其家宜种田,所以抢夺十分激烈,有时甚至出人命。另外立春这天泥塑的小春牛还是受欢迎的节日礼品。

剪春胜。东汉时立春即有剪春幡的习俗,宋时莫不镂刻金缯,加饰珠翠,或以金银,穷极工巧,相交遗问,俨然高级的装饰品。立春之日皇帝也要赏赐百官春胜,彩胜飘扬百辟冠即反应了百官出宫、幡胜飘动的情景。

喝春酒、吃春盘。春盘即春饼。吃春盘始于唐。立春前一日,皇帝要赐近臣春盘春酒,民间也有互赠春盘的习俗。

写春词。翰林学士院立春前一月就要撰写春词,立春后剪贴于皇宫门帐,曰春端帖子,多是一些宫词或咏景物诗。

龙抬头

龙抬头:又名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节期以观测东方苍龙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从天象上看,每当春分时刻,黄昏时角宿出现于东方地平线,而其它六宿尚隐于地平线下,故名龙抬头。夏至日,苍龙七宿位于正南,秋分后潜于地平线下直至来年春分。故《说文解字》释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由于一年中阴阳平衡、天地同和的日子只有春分、秋分,都称之为中和节,秋分之中和节称中秋节,春分之中和节即为中春节。后世将中秋节固定于农历八月十五,便又把半年前的二月十五称为花朝节,春花秋月,对应绝妙。由于龙神出头,人们总要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

二月初二唐宋又称为挑菜节、踏青节。此日人们常到郊外踏青挑菜,所挑之菜多为荠菜、马兰头等。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新。山东江苏一带,出嫁闺女要回娘家,又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仇的民谚。

端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汉朝以来定为农历五月初五,沿袭至今,成为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提到端午,总要与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据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谱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刘秀年号)年,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楝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做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其遗风也。此外,端午还有龙舟竞渡、饮雄黄酒、悬艾及菖蒲等习俗。不过古今学者也有不同看法。

关于吃粽子,东晋范汪《祠制》载,仲夏荐角黍;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节日食粽,又载,民斩新竹为筒粽,楝叶插头,五彩缕投江,以为避水厄。都认为并非仅仅端午食粽,且与纪念屈原无关。

关于饮雄黄酒、插艾及菖蒲,有人认为主要是驱邪去病,与仲夏疾病流行、毒虫活跃有关。五月自古被称为毒月、恶月,而艾草、菖蒲以及雄黄都有驱虫杀毒作用。

关于龙舟竞渡,春秋时吴越一带就有了。有人认为是纪念伍子胥,闻一多先生则认为是古代越人祭祀龙神的节日。

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传说是日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谚曰七月半,鬼乱窜。有祀者回家受子孙祭拜,无祀者,大家请佛道做法事,勿使其流浪为害。可以说中元节为古代中国的亡灵节。

中元节起源于亡灵信仰和祖先崇拜。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为古代宗教生活的两大要务。对于庶民百姓来说,祖先与自己血肉相连,情感相通,祀祖尤为有意义。中元节就是在上古秋祭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上古社会,人们最初只有春秋的概念,一年分春秋两季。由于农业科技水平低下,人们常寄希望于神灵,逐渐形成了春祁秋报的习惯。虽然后来有春夏秋冬四祭,但是最重要的仍是春秋祭祀。起初祭日并不固定,后来逐渐固定于七月十五前后。因为该日是下半年第一个望日,一般也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值此秋气新来阴气渐盛的日子,祭祀亡灵是极佳的选择。

南北朝时期佛教日盛,目连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最后演变为盂兰盆会。道教亦有三官三元之说,将五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定为上中下三元,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成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三元节。结果中元节成了僧、道、俗三家的共同节日。

七夕

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西京杂记》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俗。故最迟秦汉时即有节日雏形。

古人认为,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主瓜果。(《太平御览》之《风土记》、《日纬书》)故此日人们祈求二星保佑农作物丰收。

南北朝时期,七夕又发展为妇女乞巧求智的节日。这天傍晚,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妇女们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如何判断是否得巧?捉蜘蛛放于盒内,次日清晨观察,蛛丝越密得巧越多。对月穿针也是一法。针为特制的五孔针、七孔针、九孔针,将线飞速穿过者为得巧。如唐朝诗人祖咏《七夕》:对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试看。还有一法,投针于水盆中,针浮水面,投影于盆底,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帝京景物略》)同时家家户户要做乞巧果子,以油、面、糖、蜜做成,炉烤或油炸,面做为面巧,糯米做为粉巧。有条件的人家还要搭乞巧棚。

祭灶日

依照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秦或序曲罢!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昔日北京,每逢到阴历腊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盐店、杂货铺、南纸店、百货摊都以代卖灶王爷。这种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来自华北的版画之乡天津杨柳青。那和蔼、肃穆、善静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盛装端坐,给人们以庄重的感觉。

每年一度,人们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不能说买)来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熏火燎了陈旧不堪的旧灶王像。这似乎是在向人们预告,除夕马上就要来到了。

给灶王爷、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须用鸡鸭鱼肉、干鲜果品之类,更不须用牛羊三牲,只须一些糖瓜(用麦芽糖制做的像鸡蛋大小的瓜状糖块)就可以了。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他老人家就会更心满意足。灶王爷骑的神马,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俗云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上天,这天人们称它为祭灶日。在北京,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长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门前烤化,然后抹在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咀唇上。即使灶王爷不馋,人们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边,看业灶王爷贤伉俪都是喜欢吃甜食的。至更尽时分,家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罗拜,祝以抑恶扬善之词,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秦人间一年之善恶,而妇女不能参拜,只于内室扫除炉灶,燃灯默拜。

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官之语,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去,初一五更来的对联。这天或提前,家家户户都婆.到街头买回用玉米或小米专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意为糊灶王爷嘴,免得上天瞎汇报。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罢的祭灶糖,一般都与炒玉茭搅在一起握成团子,分发给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吃。按传统观念,祭灶日为新年的前奏。延续流传口诀是:二十一,送闺女;二十二,送小四;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灰刺(即打扫卫生);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赶集(也有叫小圪挤,即碾上碾米面的);二十八,握圪瘩(蒸年馍);二十九,打壶酒;三十,墙上贴上胖孩 ; 初一,撅的屁股作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更多疑惑请咨询我们更多资讯。

本文汉族的传统节日为精准算命网原创首发,欢迎转载但是请注明来源!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