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术数的背后“隐藏”着古代天学!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术数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神秘莫测而又博大精深的传统学术,千百年来,上至君王,下到百姓,往往都对它热衷不已。

古人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将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各种变化,与人事、政治、社会的变化结合起来,认为两者有某种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可用术数来归纳、推理。于是,术数便用来推测个人,甚至国家的命运吉凶。

今天,术数的许多具体应用(如算命等),已普遍被人们视为封建迷信,甚至连术数本身也被殃及。人们似乎遗忘了,术数与传统数学的紧密联系,以及其包含的古代天文、历法等学术内容。

下面,我们以干支五行中的三合局为例,来略作说明。

了解传统术数的小伙伴都知道,三合局在各种术数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所谓三合局,是指十二地支中的申子辰合水局,亥卯未合木局,寅午戌合火局,巳酉丑合金局。

为什么是这三个地支组合成局呢?通常的说法是:按照五行寄生十二宫的理论(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展开介绍了),三合局是由五行中(除土外)某一行的长生、帝旺、墓三个处所的支辰构成的。

例如,水,长生在申,帝旺于子,墓于辰,所以申子辰组成水的三合局;木,长生在亥,帝旺于卯,墓于未,所以亥卯未组成木的三合局;火与金同理。由于土帝旺于辰、戌、丑、未四墓库,其他四行都依赖土成局,都归藏于墓(土)中,所以三合局就不论土。

事实上,三合局概念的背后,还有着更本质的东西。

以申子辰合水局为例来看,我们将一天作四等分:夜半、黎明、正午、黄昏,如子年是在夜半交冬至,那么第二年(即丑年),就是在黎明交冬至。这是因为,一年除了有365天的整数外,还有约1/4日(6小时)的余零,所以第二年交冬至的时刻要比第一年推后约6小时。

第三年(寅年)又推后约6小时,即在正午交冬至;第四年(卯年)又推迟约6小时,即在黄昏交冬至;第五年(辰年)再推迟约6小时,又回到夜半交冬至。

接下来年份交冬至的时间:

第六年(巳年):黎明;

第七年(午年):正午;

第八年(未年):黄昏;

第九年(申年):夜半;

第十年(酉年):黎明;

第十一年(戌年):正午;

第十二年(亥年):黄昏;

第十三年又回到子年,夜半交冬至。

不难看出,同在夜半交冬至的是子年、辰年和申年,所以申子辰组成了三合局。这才是三合局的本质。

据有关专家考证,五行三合局的配合,早在先秦时代就已正式形成。如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简《日书》、1986年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的秦简《日书》中,都发现了五行三合局的材料。

我们祖先的智慧,是令人惊叹的!

本文传统术数的背后“隐藏”着古代天学!为精准算命网原创首发,欢迎转载但是请注明来源!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