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学习中的事物动物从始到终再开始的过程
事物运动,由始到终,终了又始,循环往复,变又不变,这就叫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卦》九三爻辞)。复的意思就是事物无论怎样发展变化,最终还是要回到初始之位,可见,复就是变中有常的天道运行规律。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唯有天道规律本身是不变的,这天道规律永恒不变的最髙表现就是天上地下,阳尊阴卑。《系辞》开篇就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体现尊卑长幼的秩序。这种常变规律也是《周易》成卦的根本原则。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周易•说卦传》)
《周易》每卦六爻,代表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故曰兼三才而两之,六画而成卦。六画就位次而言,可分阴分阳,即以初、二之位为地之阳、阴,三、四之位为人之阳、阴,五、六之位为天之阳、阴。阴阳之位,对立统一,反映了道的恒常不变的模式;就爻变而言,六画又迭用柔刚,即六爻与六位迭用,或刚或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所谓爻者,言乎变者也,它体现了道的运行变动状态。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即道之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构成了易卦的根本组成规律。
中国古代文论受《周易》变与不变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通变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通变》篇,探讨文学的会通与适变问题。《文心雕龙•通变》赞曰: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皎然在《诗式》中谈复古通变体曰: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能知复变之手,亦诗人之造父也。关于复变的程度,皎然说:复忌太过,诗人呼为裔肓之疾;变若造微,不忌太过。苟不失正,亦何咎哉!这种复古而能通于变的思想,体现了文学发展的辩正规律。
易者变易也,阳之极则变阴,阴之极则变阳,阴阳互变,肯定与否定互相转化,包含着丰富的素朴的辩证思想。《周易》素朴的辩证法,在《易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系辞》对于《易经》的辩证因素方面作了一定的发挥,使辩证因素更加突现出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在言变化。
清代叶燮借用《周易》对待而生变化的哲学思想,阐述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问题。他在《原诗》中说:陈熟、生新,二者于义为对待。对待之义,自太极生两仪以后,无事无物不然:日月、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髙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周易》由阴阳两爻构成八经卦,再由八经卦重复为六十四别卦,形成一个层次井然、不断生展的对待范畴体系,这表明《周易》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对待思想。叶燮借用这一思想来讲变化:太极生两仪,即太极生出相互对待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又是太极神妙变化的内在根据。具体而言,阴阳二气指诗歌创作中的主体和客体,主、客体都具有神妙变化的属性,主、客合一便能产生冥漠恍惚之境——神境。因此,诗歌发展也就相应地表现为变。叶燮《原诗》中的变包括三个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内涵:(1)变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2)变(踵事增华)是诗歌发展的总体趋势;(3)变是诗歌发展的内在动力。
首先,叶燮认为: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就是说变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种思想的源头在《周易》。《周易》认为变是宇宙的必然规律,无事无物不然。《坤•文言》曰:天地变化,草木蕃。《贲•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系辞》亦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⑷以《易》之观点看,空间在变,时间也在变,飞潜动植、人文事功无不在变。变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这一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论。朱自清曾指出:‘新变’的‘变’倒似乎有意无意间在应用着这种哲学(《易》的变的哲学)。我们可以说梁、陈以至隋、唐之际,文论开始采用了这种‘变,的哲学。叶燮《原诗》正是继承了《周易》有关变的普遍性的哲学思想,用以说明诗歌发展变化的必然性。
其次,叶燮认为诗歌发展是在盛衰更迭中不断进化的过程。《原诗》曰: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复盛。又曰:大凡物之踵事增华,以渐而进,以至于极。《原诗》这两方面的思想都与《周易》哲学有联系。《周易》认为事物的发展往往表现为泰极而否、否极泰来、盛极而衰、衰极而盛的反复之道,呈现出周期性、循环式的发展。《系辞》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也,一阖一辟谓之变。这些命题既阐述了变化的内在动力,又描述了变化的发展过程——刚柔、进退、阖辟的交替更迭。这种形式的循环中包含着内容上的进化,《系辞》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变通者,趋时者也。变化表现为日新之业,趋时之变,这就包含了进化的内涵。
第三,叶燮认为诗歌发展由衰至盛的动力在于变。他说:惟正有渐衰,故变能启盛。这一思想也是继承了《周易》哲学中的有关思想。《恒•彖》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系辞》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过革故鼎新、救穷治衰达到宇宙恒久之道,这一思想成为历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基石,也影响了叶燮的诗学理论,他提出了正(盛)—衰—盛的诗歌发展模式,以变作为诗歌发展救穷治衰、由偏返正、由衰复盛的内在动力。
易道为文学提供的三大哲学基础,并不是完全孤立地对文学理论起着指导作用,它们之间存在内在逻辑的联系。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为文学思维方式提供了范型,它是自然本身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为文学所借鉴和蓽仿。阴阳互动的易道精神,是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的构成方式,从而将已有的文学本体论的探寻,延伸到本体构成论的研究,阴阳二气在文学中由最初的气势,转化为气质、才性,最后表现为创作者主体风格,它是一直处于运动变化状态。通变致久,显示出宇宙模式的生生活力,《周易》哲学的通变致久的发展论,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必然的规律,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三者之间互动、引发,构成文学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在变动创新中昭显永久活力。
以上就是周易与学习中的事物动物从始到终再开始的过程的全部内容,更多周易学习资讯请关注精准算命网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