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向四果与菩萨果位修行的过程与结果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1

四向四果与菩萨果位,修行的过程与结果

与修行相对应,佛教的修行效果理论主要是佛教对其信徒在修行中达到的不同状态或阶段所做的一种分类。小乘佛教的修行效果理论是四向四果,而大乘佛教的则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菩萨果位。

四向四果

四向四果也被称为四双八辈和八贤圣等,它主要用来表明小乘佛教徒们所达到的不同修习程度。四向中的向是指佛教徒朝着理想中的状态或果位修行的过程。这四向包括:须陀洹向(意译为预流向),是指普通的修行者向预流果修行的过程;斯陀含向(意译为一来向),是指修行者在证得预流果后,再向一来果修行的过程;阿那含向(意译为不还向),是指修行者在证得一来果后,再向不还果修行的过程;阿罗汉向(意译为无学向),是指修行者在证得不还果后,再向无学果修行的过程。

四果中的果指信徒所达到的具体修行状态。这四果包括:须陀洹果(意译为预流果),指刚刚断除对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见惑,是修行的最初阶段;斯陀含果(意译为一来果),指断除了欲界部分烦恼的阶段;阿那含果(意译为不还果),指断除了欲界的所有烦恼,并不再回欲界转生的阶段;阿罗汉果(意译为无学果),指断除了三界所有烦恼,是佛教徒所能达到的最高修行阶段。

菩萨果位

到了大乘佛教时期,修行的理论已经不止上述的四向四果这些内容了。从修行的最髙目的上看,小乘所修的最高理想是达到阿罗汉果,以求取个人的解脱(自利)。但大乘认为阿罗汉果的修行并不彻底,修行的最高阶段应该是菩萨果位,即应当以成菩萨甚至成佛以普度众生为最髙目的。从修行的阶段上看,大乘有所谓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或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说,即把修行的阶段分成十等或五十二等。

感谢阅读四向四果与菩萨果位修行的过程与结果,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精准算命网的支持!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