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佛教:印度佛教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中叶的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1世纪中叶的部派佛教时期,1世纪中叶至7世纪的大乘佛教时期,以及7世纪至12世纪的密教时期。原始佛教时期,佛教教义与信徒的修行生活没有出现重大的分歧与差异。
佛陀灭度以后,由大迦叶在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结(又称为王舍城集结)。阿难负责诵出经藏(《阿含经》),优婆离诵出律藏,建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与僧团戒律。
在第一次集结的同时,一些僧团大众无法参加大迦叶主持的大会,于是在洞窟外自行集结,称为窟外集结。窟外集结得到经、
律、论三藏,其中的方广经是大乘佛教经典的前身。
佛陀灭度之后的一百年,僧团因为意见不同,产生争议。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在毗舍离举行第二次集结(七百集结或毗舍离集结)。会议认为,东部比丘僧团对于戒律的十种看法是错误的(十事非法)。遵行本次会议戒律的僧团,称为上座部。主张十事合法的东方比丘僧团跋耆族比丘一万人也举行集会,制定自己的经律,形成了大众部。佛教僧团开始分裂。争议的十事为:
盐净:可将盐等调味料贮存在角器内,以备他日使用。
二指净:当日晷之影自日中推移至二指宽间,仍可摄食。
聚落间净:谓一聚落食后,可以再入他聚落摄食。
住处净:同界内比丘,可随意于他处行布萨。
随意净:处决众议时,若僧数未齐,可以预想事后承诺而先举行羯磨。久住净:随顺先例之意。
生和合净:食足后可以饮用不攒摇之乳(未去酪之精乳)。
水净:阇楼伽酒(未发酵的椰子汁)可以饮之。
不益缕尼师坛净:可以缝制不用贴边且大小随意之坐具。
金银净:可以接受金银并许储蓄之。
之后,佛教又分裂出不同的僧团(枝叶分裂)。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部派佛教》的全部内容,更多藏传佛教精彩内容,请关注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