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仰和俯,都是人才能做出的举动。肯定不是《周易古经》这本书所能做到的,所以应该是指
人。仰是仰望;以是用之意,即利用、凭借或根据。凭借《易》书的原理,即根据《周易古经》这本书上所说的知识和方法。
观于天文,天上的星辰在天空运行的轨道,就类似织布机上纵横交错的丝线,美观而有条理。天文,就是指太阳、月亮、五星等等运行的轨道。当我们将天文的轨道画出来时,就好像织布机上的丝线所织成的各种图案。古代织布机上的布匹,花纹交错,就叫作文。文的意思就是由丝线组成不同的图案,当它组织得非常美丽时,我们就说这些图案很美,即后世所谓文章"。章字原来也是织布上的专门名词,是明明白白的意思。明白就可以看见,可以看见就是光明,光明就是漂亮,北方人说美丽就是漂亮,亮就是光明之意。后来文章的意思,是由织布机出那些漂亮到极点的图案这意义引申的,当我们填充、组织文字,将文字组织配合得合情合理,那些文字就叫作文章。将文字组织得美丽,令人读起来非常感动,觉得它是好文章,这是由织布引申到写文章的。因此,天文就是指天上各种星辰运行的轨道组成了一个美丽的、可见的、有规则的图案,隐寓是指天的规律。
圣人应用了《周易》的原理,仰望观察天上星辰运行的轨道变化;俯以察于地理,低下头,凭借《易经》的原理,细心观察大地的条理。观是远观,察是细心仔细观察。要察的话,一定是愈近愈清楚。因此,天文是远观,地理就是近察、细察。地就是大地,理就是井井有条的条理。
城市人忽略了地球的条理,但如果各位登上高山,俯望大地,你会发觉整个原野的山河、原隰的分布,形成了一种宏观性的呼应之美。这种呼应之美,各位可读一读中国古代大文豪所写的山水游记,作者往往将天地本身的对称平衡之美,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宇宙真理,通过个人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所以读中国的山水文学,往往可以悟道。
这种悟道的体验,可能在东晋陶渊明、谢灵运的诗篇中已经开始。后来的禅宗最喜欢用山水来反映禅宗的哲理。在禅宗应用山水反映哲理的同时,或者比禅宗这样写作略早一些的盛唐伟大诗人王维,在他描写山水时,已经将高级的禅理,通过巧妙的诗篇表现出来,后来就变成了中国描写山水诗歌或散文的传统。不过这些都是古代的诗篇或古文,各位可能要找一些详细的分析注解帮助,才会读得明白。近代伟大的武侠小说作家还珠楼主李寿民,在他书中所描写的风景,便是运用了《易经》的哲理,将大地风景所蕴含的宇宙原理表达出来,甚至有时真实的景物缺少了某些呼应,不能够表达那个哲理时,他还会无中生有地加上一些虚有的景物,去配搭实有的景物,令他要表述的哲学思想,表达得更清晰、更合情理。各位如想了解山水对我们的影响,尤其是对《易经》的道理的体会,读读还珠楼主的山水描写,那你就容易明白。明白了以后再看真实的景物,你就会容易语道,觉得在在处处都充满了悟道的资料。俯以察于地理,就是说细心地观察大地的纹理、条理,隐寓大地规律之意。
是故知幽明之故,通过上面的仰观俯察,就能知道幽明之故,幽就是幽暗;明就是光明;故就是原故。这句的意思是,所以知道天地之间的事物光明和黑暗的缘故。例如我们从天文来说,白天就是光明,晚上就是黑暗;上面就是光明,下面就是黑暗。如果从地理来说,南方就是光明,北方就是黑暗;高处就是光明,深入地底的地方就是黑暗。这个可能是原始的想法和解释。但是晋代韩康伯在注解这段文字时说,幽是不可见的,明是可以见到的。他虽然没有进一步发挥,但事实上,所谓可见的,就是现象和具体的事物;不可见的,就是在现象和审物背后的性质、内容、规律等。这个解释可能就是原来《系辞传》作者所要说的意思。所以通过观察天地,就可以了解到宇宙可见的万事万物和不可见的规律。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仰以观于天文,是说抬头看天,即《易》中有天文。天文是什么?是三辰,即日月星。
俯以察于地理,是说低头看地,即《易》中有地理。地理是什么?是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有日、月,就是光明;没有日、月,就变黑暗。幽明之故指的就是这个。幽明没有更深的意思,并不是指阴曹地府、玉皇大帝。
以上就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的介绍,更多关于易经全文的内容请继续关注“精准算命网熊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