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与术数预测学文化中的寄言出意。魏晋之际,不只是玄学超越了两汉儒学的大一统气性论传统,文学、艺术上也是光华发越,有着灿烂可观的成就。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用一种惊叹的口吻谈到: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列举了像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以及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等人的诗作之后,宗白华先生盛赞魏晋六朝的成就,认为是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美学与意境》,第183页)。当然,造成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突飞猛进的原因很多,从文学一面看,就与曹氏父子的大力提倡不无关系。但是,魏晋之际一代名士所孜孜追慕的玄远之境,确实在更高层面上熔铸了一种新的文化格局。我们之所以在讨论玄学的同时要相应给予文学、艺术以足够的重视,原因即在于此。
就魏晋一代名士而言,无论是贵无的王弼还是讲求独化的郭象,大凡用心于抽象玄思的,似乎都不曾表现出文学、艺术方面的天赋。相比之下,偏于才性生命欣赏的嵇康、阮籍等人,倒是才情卓越,文采斐然,开创了一代风气。然而,即使如此,抽象的玄理在这里也仍然具有其优先地位,这是本文的题旨及宏观视角所决定的。
王弼玄学在构建贵无的本体论时,涉及了作为万有之本的道能否用语言概念或者具体形象予以真实、准确表述的问题;用玄学的语言讲,也就是言和象最终能否尽意的
问题。由此,引发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一大段著名的议论: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签也。然则S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签也。是故存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在这篇具体阐释《周易》卦爻象、辞的文字中,王弼实际上己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言不尽意。从行文结构上看,王弼对这一命题的分析沿着两重层次进行。起初,王弼肯定了象能够尽意、言能够尽象,那么,循此推论,言通过尽象也就足以达到尽意的效果。然而,王弼进而指出,尽管我们无法全然离弃象与言来明了意与象,但是真正的得意和得象却总是依赖于一种忘象和忘言的境界。也就是说,在道的层面上真正达到对意的领悟,既需要凭借象又更需要超脱固定的象的局限;同样,对象的明了,也需要既凭借言而又进一步摆脱具体的言的规范。显然,在这里王弼的论述出现了一个跳跃。正是这一跳跃使得言不尽意的结论意蕴丰足,直接贯通了文学、艺术的审美境界。从魏晋到南北朝,无论是诗文歌咏抑或笔墨情趣,无不游心于寄言出意这重玄远的人生和审美境界。
从中国传统哲学角度看,先秦思想家提出的一套生生不己、浑灏流转的道论,的确表现了巨大的涵盖性和融摄性,这是至今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并予以弘扬的。然而,原初素朴的道论在逻辑上也不免有所缺憾:在本体论方面,其本根之根的生成义未能同本体之体的统摄义作有一层义理上的抽象分判,致使理论上的展开颇多语义含混的地方,由此造成对原始境界与后得境界的笼统陈述,常常给人以一种大道之境是重返混沌的误解;道家一系的学说尤其不容易避免这方面的毛病。玄学的产生,其辨名析理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固有学
说的理论思维层次,本体论问题因此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思辨意义。同时,对名理的抽象辨析,也使得作为精神境界的道有了更明确的定义——道的觉悟不是气性地自返于原初的混沌,而是在理性自觉的前提下提升、超越至后得的混沌(即大全)境界。另一方面,玄学也不只是简单从事于原始道家思想的复兴,相反,作为新道家的玄学意在从一个更高的统一性上进一步融贯儒、道两家的思想。名士阮瞻关于圣人之教与老、庄之道将无同的看法,其实代表了这一时期大多数玄学家的立场。也正因为如此,玄学从驳杂的气性中抽象出一个较为纯正的本体,就为后世儒家的重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北宋一代大儒张载关于气质之性和义理之性的甄别,在理论上便是以玄学抽象理性所达到的层次为前导的。总之,肇始于曹魏时期实际政治活动的玄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于抽象思维方面所达到的成就是空前的。这似乎从一个方面暗示了中国哲学精神的张力及其内涵之丰赡富足。当然,如果按原始儒、道两家的传统看,玄学的上述成就与真正的大道境界仍是多所隔膜;因为道在其根本意义上只能得之于内在的证悟,而同概念方面的辨析无关。现代大儒马一浮先生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来评判魏晋玄学的:魏晋人好谈老、庄,时称为‘善名理’,其实即是谈名相。因为所言之理,只是理之相,若理之本体即性,是要自证的,非言谈可到。(《泰和会语?义理名相一》)这是作为新道家的魏晋玄学留给宋明儒家理学的一个大问题。
以上就是玄学术数构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精准算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