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易传》中的思想,第一不可忘记的是《易传》的完成在西汉末这一回事。因为,切实地把握着这一点,才能清楚地明白《易传》与先秦思想的关系:诸子百家之说到这时都已成为过去,成为新思想界的主潮的,除却各色各样的汉人自己的新创,便只有儒道两家并肩称王的势力。《易传》的内容,正好是这一情势的反映,这一部古今杂糅、庸浅迂陋的著作中,除却各色各样的汉人思想,所采取于先秦的,便只有儒道两家的思想。
儒家的思想是《易传》的精华所寄,道家的思想在《易传》中却只占据着一部分势力。
道家思想见于《易传》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老子所发明的道,一是他的轮化论。
先从道说起。
道一术语,在儒道两家所用的意义上是各不相蒙的。儒家的道,是伦理上的道,其意义有四:
(一)指思想行为等之趋向: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这是最少用的一例。
(二)指思想行为之理法与规范: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三)指合于理法规范之思想行为,或思想行为合于理法规范者之精神: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同上)
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4.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四)指表示思想行为等之理法规范之总体之抽象观念,如:
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又曰: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同上)
4.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5.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道家的道,是哲学上的道,是形而上学上的道,用以表示宇宙间一切存在所以然的最高原理,即宇宙法则或宇宙秩序。这个道,是老子所发明:
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
宇宙间一切存在为什么存在?这必有其所以存在的原理,那么这个所以存在的原理——道——是先于一切存在而存在的,故曰,先天地而生,可以为天下母;而万物恃之以生: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老子》三十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上四十三章)
但这原理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客体,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所以它的存在状态是寂兮寥兮,是: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
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本源,推求到它们所以然的最髙原理的存在便不能再往前推求。这一最髙原理的本源,只好说是出于自然;至于所由而生的宇宙间一切存在,它们的生长死灭却莫非取法于这一抽象的最髙原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三十五章)
这个道,显然与儒家的道毫不相关。儒家中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的观念,有这样道的观念的只有荀子:
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荀子•哀公篇》)
万物为道一偏。(同上《天论篇》)
这里的道,显然不是儒家所惯用的道字的意味,而是与道家的道的观念极相近似的。但荀子是老庄以后的人,没问题地可以断定他曾受道家的影响,而有所得于道家之说。
关注精准算命网官方微信,获取更多易经全文独家资讯。